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姜艳芳校友强烈推荐的文章:《北大周边的胡同》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09-07-19 09:58     点击量:466

              向吉林校友推荐我们法律系网站登载的《北大周边的胡同》,长征食堂、仁和酒家、海淀百货商店、海淀照相馆,等等,多么熟悉的地方!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一起再回北大!

                                                                                                                                           ------姜艳芳

                                                    《北大周边的胡同》

                                                作者为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指校本部,下同)自1952年夏从东城搬至西北郊海淀镇北的燕京大学原址,至今已57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北大本身及周边的胡同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从1959年考进北大当学生,毕业后留校当教员———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了50年,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在这里就谈谈北大周边的胡同。
  北大南面的胡同我最熟悉的当然是海淀镇的胡同。一则我在北大的前20年都住在离海淀镇 很近的地方:单身时住在紧贴北大南墙的40楼和24楼;成家后则搬到房产科分 配的燕南园。二则到海淀镇确实为实际 生活所必需。从南校门过马路经娘娘庙 胡同,或者出小南门走被称为“军机处”的小胡同,就到了老虎洞胡同。老虎洞、西大街和南大街是海淀镇的商业区,鳞 次栉比地开设着各色各样的商店、饭铺,几乎可以解决生活上的所有问题。你外出劳动数周归来想打牙祭吗?有西南门斜对面的长征食堂,由于北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共有6个学生食堂,它被北大同学冠以“学七”的昵称。在老虎洞,有回民饭 店;而在西大街上则有回民小吃店和以 供应海淀的名酒“莲花白”和炒饼闻名的仁和酒家。至于说起海淀镇上最高档的 饭馆,当非位于南大街的海顺居莫属。
  从北大40楼学生宿舍的窗户就能看到海淀百货商店,以后它从老虎洞搬到南大街,它最后使用的名称叫“华奥商场”。这是海淀镇最大的一家商店。记得 当学生时每人每月发半斤糕点票。你可以在老虎洞的海淀副食商店或西大街的燕香食品店去买。值得一提的是,以后在海淀镇又开了一家卖南味食品、糕点的桂香村(先在南大街后搬至西大街)。
  在海淀镇,其他的店铺诸如书店、文 化用品、理发、浴室、钟表眼镜、洗染、切面、油漆电料自行车、家具、照相、菜站以至信托寄售各类商店无不齐备。当然,银行、邮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清楚记得, 在参加工作后在海淀自行车商店用156元买了我生平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文化用品商店我买了一件“奢侈品”———刚推出的、时值10元的英雄100金笔。结婚后,单位发给我一张家具票,当然也在 海淀家具店以98元的代价把大立柜搬回家。我已记不清在海淀照相馆照了多少次证件照分别用在学生证、毕业证、工作证上;护照上用的照片,除了第一次按照 发证机关的要求必须到前门外的大北照 相馆照的外(改革开放之初,准备出国有 个说法:“红都置装,大北照相”),其余多是在那里照的。
  带有时代特色的还有海淀镇废品收 购站,它在南大街海顺居向东若干米、南大街和一条名叫“泄水湖”的小胡同的交汇处。这个国营废品收购站有三间门面 房———这是我所知道的海淀镇上惟一的收废品的地方。故而,每当毕业生离校时,总有许多毕业生往返于北大到收购 站的路上。到那里有一条近路可走:到了老虎洞后,不必走到西大街,而是穿过果子市、驴市口和泄水湖三条胡同。印象最 为深刻的是,我1969年到江西鲤鱼洲北 大五七干校(在南昌东北的鄱阳湖畔)前夕去卖“废品”的那一次———此次离开北京,还会再回来吗?
  说到埋在海淀镇深处的小胡同泄水湖有一件事不妨说一说。“文革”期间,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突然“视察”以“泄水湖”命名的小学,并就教育战线的“斗、批、改”发表“指示”。他的“指 示”在第一时间就出现在学校里贴出的大字报上。我纳闷的是,连近在咫尺的我的许多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地方,陈伯达又如何选定了这么个叽里旮旯的地方?
  “彩和坊”是海淀古镇的老地名,沿用在如今中关村科技园西区的马路名称上。原来的彩和坊胡同有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一所宅子。这所房子在解放后相当长时间作为海淀区卫生局的办公用房,是现今仍幸运地保存下来的一处院 落。
  海淀镇的胡同名称有普通常用的: 如因树得名的———槐树街、榆树林;因动 物得名的———老虎洞、莺房、驴市口、羊 圈;因地势的高低得名———泄水湖、下洼 子、大坑沿、港沟、西上坡;因中国传统信 仰得名———娘娘庙、观音阁、倒座庙、辛庄小庙,等等。由于海淀镇靠近圆明园和 颐和园,海淀镇的有些地名却是不同凡 响、沾满皇家气息的。这中间当首推“军机处”———在如今,至少是将中央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集于一身的中枢权力机构。中国有几个市镇拥 有这样的胡同名称呢?有不少胡同则留 下了当年为皇家服务的痕迹:菜库胡同 (不仅负责供应皇家蔬菜,还要加上肉 食、海鲜等食物)、灯笼库胡同和冰窖胡 同(负责皇家食品的保鲜用冰)。
  久而久之,围绕皇家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就纷纷选择海淀镇作为私人寓所的建造之地。限于篇幅在这里无法一一讲述。举一个例子,清廷很长时期的御 用“首席建筑设计师”、来自江西进贤的样式雷家族在海淀镇槐树街就有一所巍 峨的宅子。
  北大东面的胡同从学校到位于校外的燕东园要走东操场旁的小东门,经成府街和几条小胡同。我常到燕东园看望老师和拜访同事,故这条路也是经常走的。在上世纪80年 代前,记得东西向的成府街上有一家副 食店和几家小杂货铺,成府街上有一座小桥,桥畔有一家理发铺。成府地区虽比 海淀镇小得多,但它的胡同也是纵横交 错、颇为复杂的,列举一下:赵家胡同、蒋 家胡同、薛家胡同、闻家胡同、刘家胡同、桑树园、枣树院、杨树胡同、柳树井…… 竟然也有30多条。有一次我到槐树街(成府的槐树街,非海淀镇的槐树街)在胡同 里绕来绕去好半天也没有找到。
  由于成府占有与海淀镇大致相同的有利地理位置,更兼位于清华与北大(解 放前是燕京)之间,故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住在这里的有清廷建筑的承包商,清 朝的遗老遗少,燕京大学的校长、教授 ……时间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在成府 街上又出现了万圣书园和时髦的咖啡馆和茶馆。而上点年纪的人则津津乐道于在解放前后开设在北大东校门外的小饭馆“长顺和”(常被燕京和北大的老人简 称为“长三”)的菜肴———譬如清炖鸡———味道好极了!
  北大西面的胡同北大西校门是北大的正门,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钉有门牌“篓斗桥一号”。篓斗桥现已不复存在,原位于西校门和恩 佑寺、恩慕寺庙门之间的马路上。在西校门的斜对面、蔚秀园的南侧原有一条以篓斗桥命名的胡同。据侯仁之先生的考证,篓斗桥的原称应为“篓兜桥”,为海淀地区自明朝以来就有的最早地名之一。
  挂甲屯是在北大西面最重要的一条胡同。它因彭德怀元帅1959—1965年期间生活在吴家花园———挂甲屯20号而遐尔闻名。那时,吴家花园的周围还有不少 稻田。有一天,我的一个同班同学说,他在承泽园旁的稻田里看到了彭德怀。为此,我曾故意绕到那里的稻田好几次,却 没有我的同学那么幸运,始终没有碰到过彭老总。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