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名誉会长鄂华病逝,请看城市晚报5月15日报道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05-16 12:14     点击量:360
我省著名作家鄂华昨日病逝
 
鄂华,原名程庆华。1932年出生于北京,湖北荆门人。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省翻译家协会副主席等。
 

        1956年,他发表第一篇国际题材短篇小说《自由神的眼泪》,在国内引起注意。1962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除小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新诗、旧体诗词、文学理论、文艺评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翻译过英文诗歌。他的作品富有诗意,善于以广博的知识来加强厚度,使读者从多方面受益。他的长篇小说《水晶洞》,短篇小说《樱桃园》、《让那燕子归来》、《失落的记忆》,长诗《雁姑峰上的石像》等多部作品曾在全国和吉林省获奖。1996年,鄂华获吉林省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特别成就奖”。

        1956年,他发表第一篇国际题材短篇小说《自由神的眼泪》,在国内引起注意。1962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除小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新诗、旧体诗词、文学理论、文艺评论等不同体裁的作品,翻译过英文诗歌。他的作品富有诗意,善于以广博的知识来加强厚度,使读者从多方面受益。他的长篇小说《水晶洞》,短篇小说《樱桃园》、《让那燕子归来》、《失落的记忆》,长诗《雁姑峰上的石像》等多部作品曾在全国和吉林省获奖。1996年,鄂华获吉林省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特别成就奖”。

        记者 王海涛 尹丛丛 报道/摄

  曾以小说《水晶洞》、长篇传记《爱因斯坦》享誉文坛的我省著名作家鄂华昨日在长病逝。

  3月26日,鄂华在长出席一画展时突发脑溢血昏迷,后入院抢救无效,于昨日15时15分在吉大一院病逝,享年79岁。鄂华悼念仪式将于18日在长春息园举行,鄂华治丧委员会主任由省作协党组书记马克担任,省作协主席杨廷玉、省作协原主席张笑天任治丧委员会副主任。

  获悉鄂华病逝的消息,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长春息园。此时遗体未到。将近18时,鄂华遗体到达息园,进入颐安苑,众多亲朋跟随其后,备办后事。

  遗憾是未能完成《岁月的涡流》

  进入息园,首先要填一份逝者的详细资料,工作人员问起逝者姓名时,却出现了小小的争议。鄂华原名程庆华,妻子饶明俐希望在逝者资料上填写鄂华这一笔名。对于一个一生挚爱文学的人,用笔名送其走完最后一程,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可惜的是,所有逝者的资料都必须与身份证相符,这一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鄂华生于1932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他应是一名化工人才。但据其子程承旗说,鄂华一直醉心于文学,在大学期间就进行创作,当时他看过一部前苏联的电影《乡村女教师》,便决定毕业后当老师支援边疆,一边教育偏远地区的孩子,一边搞创作,这才来到了吉林。鄂华一生育有三女一子,取名程红、程承旗、程门燕、程门雪。程承旗说,兄妹几人名字都有渊源,分别来源于《诗经》、程门立雪的典故。

  父亲住院期间,在北京工作的程承旗和远在美国的妹妹特意赶回来陪伴父亲。如今父亲病逝,子女为他仍有作品未能完成而遗憾。“这么多年,父亲一直想创作一部关于知识分子艰难历程题材的四部曲——长篇小说《岁月的涡流》。”

  鄂华是“我省享誉中外的重量级作家”

  鄂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家人、朋友和文坛后辈从各方面加以勾勒。对于他的文学成就,《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评价鄂华是“我省享誉中外的重量级作家”,张笑天则说得更加详细,他告诉记者,“鄂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丁仁堂是吉林省优秀的专业作家。带动和推动了吉林省文学创作的发展。”

  说起他对后辈的提携,张笑天表示“他人缘非常好,热情奔放,乐于助人”,“十分关心青年作者的成长”。而宗仁发则说:“他常参加青年作家组织的活动,笔会也经常到场,对青年作家群体都十分关注。”

  在鄂华的作品中不乏《水晶洞》等儿童文学,其子程承旗说,生活中的鄂华非常有童心,特别爱孩子。与王蒙聚会成清醒前最后一面

  吉林省作协原主席张笑天与鄂华是多年的老朋友,谈及旧友,他说:“我们平常经常接触,曾经一起去美国和俄罗斯访问,志同道合。”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他回忆良多,他说鄂华身体一直非常好,但却突发脑溢血,整整抢救了49天后,全身器官衰竭而去。

  对于与朋友的最后一面,张笑天记忆犹新。在鄂华清醒时,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去年12月,那时著名作家王蒙到长春采风,请鄂华、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吃饭,相谈甚欢,却未料到是最后一次交流。

  而昏迷后的最后一次见面,却是在鄂华去世前的一个多小时。那时他赶回家为其写挽联,没想到一个小时后,便阴阳相隔了。张笑天特意将挽联内容记录在手机中,“文苑赤子,一路潇洒,文章存永世,名流千古;瀚海墨卷,百年辉耀,雄风代长歌,光启后人”。

  记者印象<<

  鄂老为人率真

  2010年5月17日,在一次聚会上本报记者王海涛初识鄂老。那天聚会散后,王海涛送鄂老回家的路上偶遇一小事,让王海涛认识到了鄂老的率真,还写了一篇小文章发到了北大吉林校友网站。听说鄂老病重,4月10日下午,王海涛专门来到吉大一院探访鄂老。隔着病房玻璃,见到鄂老还在靠呼吸机呼吸。昨日,噩耗传来,鄂老永远地走了。16时40分许,记者来到鄂老曾住的病房,医护人员说鄂老于当日15时15分去世了,遗体刚刚被拉走。17时50分许,记者在长春市殡仪馆见到了鄂老的妻儿等亲属。

  校友印象<<

  博学勤奋的老学长

  我省的老报人、老记者徐志达先生昨日惊闻鄂老去世深感悲痛。徐老今年74岁了,也是北大校友,他尊称鄂老为老学长。昨晚,徐老在电话中向记者回忆说,2009年末,老学长为他要出的词集《梦回芳草》写了4000多字的序。

  徐老说,今年除夕前一天晚上,北京来了一位朋友,老学长还有他等几位朋友小聚了一下。“那也是我和老学长最后一次聚会了,那次聚会的前一周我还单独去过老学长家,老学长将转载《梦回芳草》序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电话中,徐老甚是惋惜,“他的离去是我省文学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为我们失去这位知心朋友感到难过……”

  不拒绝小事令人感动

  北京大学吉林校友会秘书长初佩君,对于鄂华的离去表示有很多的遗憾。初佩君说,“鄂华老师让我感动的是他不拒绝小事情,2009年夏天在城市晚报315会议室捐助通化考生李明阳,通知9点开会,以为他不会来,但他准时出现,还热情地告诉李明阳,有事找他的儿子程承旗,北大的一个院长,开完会已是中午,鄂华老师竟快速地消失了,结果发现他已经站到了报社对面的公交站点,要回家了……现在我非常想念他。”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1-05/15/content_725938.htm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