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见到李龙博士 他曾和三位北大校友创建长春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06-23 16:02     点击量:325

       6月22日中午,见到了久已想见的李龙博士.他因在韩国饮食不适,胃部出现问题,提前回国了.据他说,胃部已经好多了,看他精神也不错.他说,主要是吃了一种小中药很管用的.http://wxy.app2.leeyc.com/?mod=teacher&act=view&id=173这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对李龙博士的介绍.已经很详细了. 34岁的李博士可以说是学业有成,专著和论文很多.与他交谈中得知,他还和三位北大校友创办了长春青年学者论坛,另两位是目前在东北师大工作的曹胜学和李守利.后来的发展就不限于他们三人了.论坛还有基地,设在省图书馆五楼.在网上查到了他们青年学者论坛第2期的目录,可见这个论坛一斑.

          李龙博士表示,以后再办论坛,如果是他讲(暂未与另两位北大校友沟通),可以邀请校友参加,名头到时再拟,也可以是校友会参与等等,这也就意味着,老校友们一直企盼的北大吉林校友论坛已经不是梦想了.李龙博士很有爱心,长年对于贫困者有所帮助.

        中午和李博士吃了东方饺子王(李博士付帐)后,我们一起去了北大吉林招生组,见了北大中文系党委副书记金锐,能在长春相见,他们非常高兴,金锐表示,如有时间,一定要聚一下的.(初佩君)

     

附:长春青年学者论坛第2期

 

    讨论主题:“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建构”

    时间:2008年1月13日(周日)

    地点: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园会议室(史院东三楼)

 

    上午  主持人:漆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

    8:30-9:00   曹胜高:《国学复兴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9:00-9:30   马大勇:《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苏州大学文学博士。

    10:00-10:30 李守利:《通三统与当代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10:30-11:00 荆雨:《孔子文化传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11:00-12:00  刘鹤丹、罗兴刚:《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认同的焦虑及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下午  主持人:曹胜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13:30-14:00  李龙:《现代性与文化身份》;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14:00-14:30  唐科:《自由的内在与外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14:30-15:00  姜勇:《道德仁心与后现代社会》,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

    15:00-15:30  彭爽:《汉语的国际传播》,南开大学文学博士。

    15:30-16:00  由兴波:《和谐与冲突:对古典文学的当代思考》,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16:00-16:30  汪毓楠:《现代身体纬度中的畅之美》,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附吉林大学网对李龙博士的介绍:

 

 

 

李龙

基本情况
姓名:李龙
性别:
职称:讲师
所在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最高学历:研究生
最高学位:博士
详细情况
所在学科专业:文学
所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西方文论、美学
讲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在本部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开设过文学导论、西方文学理论史、美学原理、20世纪西方文论选讲、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等必修、选修课以及全校公选课
研究生课程:后现代主义美学
教育经历:1995.9-1999.9,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9.9-2002.6,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6,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2.6-2003.8,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期间,被派往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修英语一年;
2006.6-现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
2010.9-2011.2,在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部任教。
科研项目:1、“文学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关系研究”,吉林省社科项目,参与人;
2、“新时期文学审美性研究的历程与分析”,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参与人;
3、“文学性”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负责人;
学术论文:1、《文学理论:知识还是方法》,《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2、《雷•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评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4、《美学与意识形态的虚妄——浅析保罗•德曼德“文学性”理论》,《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5、《方法论与文论话语转型的理论选择》,《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现代性语境中的底层文学》,《粤海风》2008年第1期;
7、《解构与文学性问题:论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收入“篇目辑览”。
8、《文学的救赎与救赎的文学——底层文学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8年第4期转载,多家学术网站予以转载。
9、《现代性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古代文明》2008年第3期;
10、《向新的历史维度开放——“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侧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11、《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与方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12、《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方法与精神》,《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31日第三版;
13、《传媒在提升我国软实力方面所肩负的责任》,《华章•城市文化》2009年第7期;
14、《怎样认识和反思新时期文学理论》,《阴山学刊》2010年第3期;
15、《浅论克里斯特瓦的文本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6、《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韩国祥明大学韩中文化信息研究所主办),第10期,2011年2月。
著作教材:1、《西方文学理论史》(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外国文学61讲》(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
3、《文学通论——原理》(参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4、《批评之后——对艺术和表演的新回应》(译著,第一译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
5、《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提要》(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6、《“文学性”问题研究——以语言学转向为参照》(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7、《他者的阅读——现代西方文论笔记》(专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4月;
获奖情况:2010年度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全额出版资助;
2006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获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2005年度“大陆青年学者基础研究奖助”项目;
社会兼职:
治学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