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岁月1946至1949的记忆:胡适与北京大学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7-14 22:00 点击量:378
胡适与北京大学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以他的资格而论,他可以成为中国历代"太学"的正式继承者,然而北大从民国以来有一个坚定的遗规,将他的校龄只从1898年"戊戍"维新的那一年算起。胡适是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第二批"庚款"赴美官费留学生,二十年代,清华大学筹建国学研究院,"母校"有意请他去做导师,胡适婉言谢绝了,他自认是"北大人"了。"北大人"这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像它的来源一样,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最初大概是旧派从宗派的角度使用这个名词来讥嘲以北大为依托的新派,后来新文化阵营的人物也援引为自我标榜。[1]胡适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又是北大的知名教授,三、四十年代又先后出任北大的文学院院长、校长。无论从那一方面看,他都可以看作是民国时期北大的一个主要代表。有意思的是,胡适和北大还是同一天生日(12月17日),这个神秘的巧合使他们两者的关系更耐人寻味。
一、"五四"时期:北大的革新健将
1917年7月,胡适学成归国,他接受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教授之聘,是陈独秀曾从中极力促成.此前陈独秀致信胡适:"蔡孑民先生已接北京总长之任,力约弟为文科学长,弟荐足下以代,此时无人,弟暂充乏。孑民先生盼足下早日回国,即不愿任学长,校中哲学、文学教授俱乏上选,足下来此亦可担任"。[2]表达了虚位以待的诚意。不过,蔡先生早已读过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等考据文字,对胡的学术功力留下了深刻印象。[3]何况胡适此时已因倡导"文学革命"名震海内,成为文坛的一颗耀眼新星。
9月21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胡适以《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为题演讲,重点阐述大学储积国家高等知识、高等人才以及在科研、开拓新科学,发展国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鼓励要用西方现代的大学观念和管理方式来改造和经营中国的大学,[4]为北大的整顿和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和学习模式。
蔡元培先生主长的北大可谓人才荟萃,尤其是在文科,旧学新派的阵营都很强壮。胡适的到来无疑是给新派增添了一员大将。其时"在北大教职员宿舍里有个卯字号住的人,全肖免",胡适、刘半农、刘文典(1891年生,辛卯年)是三只小免子;陈独秀、朱希祖(1879年生,己卯年)是两只大免子;而蔡先生(1868年,丁卵年。按:如以阴历计,蔡的出生时间是在丁卵年)是老免子。[5]蔡、陈、胡三只"三个年轮的兔子"可谓老、中、青的绝妙结合,他们共同推动北大的教育改革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进北大的第一年,在哲学门担任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哲学史大纲两门课;在英国文学门担任英文学、英文修辞学、英诗、欧洲文学名著等课。此外,他还为哲学门研究所担任"中国名学"、"最近欧美哲学",为国文研究所担任"小说"等讲座。授课跨系,科目亦多,任务繁重。西洋哲学史、英文这类与欧美有关的课程,对胡适这位"镀金"归来的留学生来说并不为难,凭借他在美留学所获得的学业基础足以应付;唯独中国哲学史这门课实属不易。该课原由素以治国学见长的老先生陈汉章(1849----1938)担任,他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胡适接任后,发下他的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那时候,对于教师的考验,是看他能不能发讲义,以及讲义有什么内容。"[6]曾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先生接替马叙伦先生的"宋学"一课,因讲义有误,被学生轰走。此次胡适发下的讲义"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据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回忆:"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7]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此次有些学生也以为这是思想造反,不配登台讲课,他们找来在学生中颇有威望的傅斯年来听课,结果傅听课后的评价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经他这么一说,这场风波才平息下去。胡适的课渐渐吸引颇有国学修养的傅斯年、顾颉刚等人,他们认为胡适"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8]
胡适在北大的月薪(兼研究所)是280元,属于任聘教授中最高的一档。[9]现能查到"五四"前后七、八年间,胡适在北大担任的课程:1917年9月----1918年7月在哲学门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课,周3时)、"论理学"(哲学门第一学年必修课,周2时)、"西洋哲学史大纲"(哲学门第二学年必修课,周3时)、"中国哲学(四)"(哲学门第三学年必修课,周3时),在英国文学门有"英文学*戏曲(三)"(英文学门第三学年必修课,周2时,与陶孟和合开);另担任研究科目"公孙龙子考订学"和"近世小说"。[10]1918年9月----1919年7月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哲学系和学校共同必修课,周2时)、"西洋哲学史大纲"(哲学系本科第二学年必修课,周3时)、"论理学"(哲学系必修课,周2时)、"英美近代诗选"(英文学系选修课,周1时)。[11]1919年9月----1920年7月在哲学系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周2时)、"近年思潮"(与陶孟和等人合开,周2时),在英文学系有"英文学(四)诗"(一、二、三年级皆可选读,周3时)。[12]1924年9月----1925年7月,在哲学系有"中国哲学史"(周2时)、"近世中国哲学"(周2时)、"清代思想史"(周1时),在英文学系有"诗(三),周2时"。[13]
1925年9月----1926年7月在哲学系有"中国中古思想史"(周4时),在英文学系有"英汉对译(二)"(第四学年必修课,周2时)、"小说(三)"(第三、四学年选修课,周2时)。[14]
胡适在北大的名声鹤起,是与"文学革命"的凯歌行进和他本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分不开的。正是在来北大的前几年中,胡适创造了举国瞩目的文化成就。在文学领域,他推出了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第一部白话戏剧----《终身大事》,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一集;刊发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重要论文;从理论到创作为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典范;他率先将考证运用于古典小说研究,其中以《〈红楼梦〉考证》一文影响最大,朱自清曾说:"将严格的考证方法应用到小说上,胡先生是第一个人。他的收获很大,而开辟了一条新路,功劳尤大,这扩大了也充实了我们的文学史。"[15]在哲学领域,他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该书一方面继承传统"汉学"的实证方法,一方面对传统学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它所提供的系统性方法和整体性思维为中国哲学史这门新学科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式,故冯友兰誉之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6]在《新青年》上,他先后开设"易卜生专号"、发表《实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