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段一平校友的美文:<我们与刘少奇同志的一次谈话>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09-05-22 15:44     点击量:642
(段一平校友)
              段一平校友是北大吉林省校友会的创办者之一,为校友会的事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下面是他写的回忆文章,关于50年代,他和北大的同学巧遇刘少奇的事情 .             

我们与刘少奇同志的一次谈话

                                   /段静修

 

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以后,《光明日报》上就刊出过1956513“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与刘少奇的谈话”,近来又见到一些书刊也引用那次谈话的内容。

    读后总觉得不够全面,有些问题交待得不够清楚,我是当事人之一,曾亲历现场,与刘少奇直接面对面谈话,有责任全面系统地把当时的情况与谈话内容尽可能地详细地回忆出来,提供给当年曾参加座谈的同学,一同来补充和指正,尽可能全面再现那一次谈话的全貌,此文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标题用了“我们”二字就是希望当年参加谈话的同学来回忆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中国古代史是我们的必修课,1954年入学时,首先是先生讲先秦,其次是汪笺先生讲隋唐,然后是邓广铭先生讲宋元,到1956年第4位出场的是许大龄先生讲明清,按教学计划安排,其间要去明十三陵参观实习一次,加强对明史的理解,才有全年级同往十三陵之行。当年学校汽车较少,大班是一百多人,只给一台汽车,要分两批前往,那时我在三班,是第二批乘车前往的,按规定是先去先回,下午返校时我们三班和二班的部分同学都是第二批乘车,当时已近黄昏,游人多已散去,我们为了等学校车,都在昌陵门前候着,这时突然驶来两辆小车,停在门口,下车的是刘少奇和王光美还有两个小孩和几名保卫人员。进到昌陵享殿后就往墓顶走去,我们三班和等在门口的其他同学约有二十多人,就都尾追而上,跟着刘少奇一家人一同爬上墓顶。在一处交为平坦的地方,少奇同志坐下来休息,警卫人员就要求我们大家都坐下来,围在少奇同志的身旁,这时少奇同志边休息边吸烟,同时就开始了谈话.他看到我们都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就问我们“为什么到此来玩?”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说:“现在讲明史,是来此上学习课的”,又问:“谁给你们讲明史?”大家回答说“许大龄老师”,正好先生也在场,就把他推到前面来回答问话,先生本来就有些口吃,在此场面更显得有些紧张,老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大家都为他着急,坐在先生身边的是三班的四川籍同学陈德钧,他显得轻松又大方,在一旁帮着先生回答问话。刘又问:“你们知道明史专家吴晗吗?”答:“许大龄先生就是吴晗的学生”。刘又问:“那你们大家都是吴晗的嫡传弟子了”,接着刘用手指着下面的陵墓问大家:“你们对他(指燕王朱棣)如何评价?”,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着,不等说完,刘就接着说:“他与斯大林一样,缺点就是杀的人多了一点,这是必然的,为了要巩固他自己的统治,就把不同意见的人杀得多了点,对斯大林的评价也应该是如此,功过三七开嘛,不能一棍子打死,把人家给杀了,专制帝王可以那么干,我们是共产党人,要讲民主,要允许人家讲话,可以提不同意见和看法,也不能堵住人家的嘴,不让人家讲话,更不能把人家杀了。”“你们是学历史的学生,应该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都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 ,对国家大事都可以议论,是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提法好,开始是由陈伯达同志最先提出来的,毛主席听了加以肯定,说:百家争鸣这个口号好,我们共产党人要讲民主,要人家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

少奇同志边讲边抽烟,正好一支烟将要吸完,从口袋里掏一盒要更换时,发现烟盒已经空了,在一旁的警卫人员马上就拿来一包,同时顺手就把空烟盒扔在一旁,记得好像是我们班的胡琪同学就把烟盒捡起来,我在旁边看的很清楚,是精装的恒大牌香烟…..这时少奇同志就问胡琪同学,“你是什么什么地方的人?”胡答:“我是湖南人。”“那我们是老乡啦!”刘问:“你看过马克思的手稿吗?”胡答:“没有”。刘说:“手稿改的乱七八糟,正式出版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新问题有了新观点,得出新结论还得改,不能一成不变,原稿改得密密麻麻乱七八糟,科是看不清楚的。”又问:“你们读过《共产党宣言》吗?”大家答:“读过。”刘问:“《共产党宣言》头一段话就写错了,你们看出来没有?”大家不然,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感到这个问题很突然。

 这时站在身旁的少奇夫人王光美同志发言了:“你不要反对马克思,马克思能写错吗?”王光美的插话给我们解了围,大家的情绪又活跃起来了,都回答说:“没有看出来,不知道错在哪里?”刘少奇说:“《共产党宣言》开头就说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阶段斗争的历史,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哪来的斗争?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看到摩尔根写的《古代社》一书,得到了新的认识,只能在《共产党宣言》再版时,他加了一个注,更正说,原始社会是没有阶段斗争的。”

“你们读马列原著,要细细地读,每个注解都要读才行,马克思主义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谈话进行了大约有二十分钟左右,主要是讲“百家争鸣”与《共产党宣言》方面的内容,因为时近黄昏,少奇同志起身往陵下走时,正好接我们的校车也来到了,于是我们就与少奇同志告别,结束了那次意味深长的会见与谈话。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学子 ,如今都是两鬃白发的老人了,当时谈话的情景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聆听了哲人的高论顿开茅塞,印象与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如胡琪同学原是老实巴交的,可是在大鸣大话期间,他就敢于参加了北大历史系第一张大字报的起草与签名……再如庞卓恒同学,他当时是党支部书记,就敢于公开对马克思学说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当时流行的说法提出异议,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不能不说是受了少奇同志谈话的影响所致,再有共产党员良元在鸣放假期间敢于在北大参加和组建了“百花学社”并发表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他的讲话受到了诱人的欢迎和支持…….我认为当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受启迪,首先是思想解放,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钻研问题等现金是,与那次聆听少奇同志的谈话不元关系的,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同窗学友批评和指正。

                                                      

2005年元月五日于长春

(此文发表在200759的影视周报的名人趣事栏目)

 

段静修,又名段一平

吉林大学教授

吉林省收藏家协会顾问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