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 陈艳华周继珍:狩猎规俗----吉林漁猎文化史漫谈之十一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03-18 14:54     点击量:483
 狩猎规俗----吉林漁猎文化史漫谈之十一

                          金恩晖 陈艳华周继珍

狩猎是同大自然搏斗的生产活动,人们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所猎获,同时,在狩猎中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智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狩猎规俗。

 狩猎常分集体围猎、个人行猎两种。集体围猎场面大,人数多,举凡草原、山林、湖泊皆可,收获颇丰。如辽代皇帝每年夏季和冬季都分别去长春州(现吉林省前郭蒙族自治县塔虎城)、查干湖等地进行围猎或捕鱼,“弋猎天鹅”、“凿冰取鱼’,设“头鹅宴”或“头鱼宴”款待群臣,谓之“四季捺钵”。“捺钵”是契丹家语,是“行在”之意。满族人发源于白山黑水间,自古善于狩猎。据《满洲实录》卷三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从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于是以牛录额真为官名。”牛录,汉语大箭之意;额真,汉语主也。是又成为后来八旗组织的起源,因为大规模狩猎类似战争的演习,既可锻炼集体之组织纪律,又是检验猎人技能的机会。

 除了皇家围猎,民间猎户亦自发组织集体围猎,民间叫“打围帮”、“猎帮”。由有一定威望和经验的“炮头”组织人去打猎,叫“拉围帮”。帮的大小不一,“打菜围”只打山鸡、山兔等当菜吃的小动物,三五个人即可:一个头炮,一个贴炮,两个赶仗的,一个端锅(做饭)的。打大围时需要几十个优秀的猎手参加。打大红围是指专门打某种特定的动物,如鹿、虎、熊、野猪等。人数均取单数,讨的是去单回双的寓意,企盼能打到更多猎物。⑴

 炮头是围帮的领袖,要会码踪和识踪,又叫观山景。猎谚称春看土,夏看草,秋看霜,冬看雪。找到哪里有野兽出没,是什么野兽、出洞还是进洞、单个还是成群?才好布围、合围、收围。炮头还要会辨别方向,如果真是麻达山了,即迷路了,也能把猎帮安全领出“麻魂圈子”。赶仗人,也叫拿棍的、围子、赶山的、撵山的。按照方位,称为东棍、西棍、东围、西围等。打围时,赶仗人负责把山牲口从树林里、山洞里轰进包围圈,这叫做紧仗或叫收围。山牲口被轰进包围圈,叫“上仗”了。一旦猎物冲出包围圈,叫“出仗”。好赶仗人需把出仗的猎物再赶进仗里。端锅人一般是猎帮里年龄最小的或上了岁数的、体格弱的,负责捡柴禾挑水做饭。

 猎人除使用猎铳、土枪、大抬杆等猎枪之外,还有许多猎捕动物的器具,叫做“趟子”。“趟子手”(伏设猎捕器具的人)下趟子各有绝活,诸如套子活、棍子活、网子活、架子活、笼子活、铁子活、圈子活、药子活、窖子活等。使用下趟子的方法是为了捕捉到活物。铁丝套粗硬,适合套野猪等大野兽。绳套套鹿、狍子等中型动物。下笼子主要是捕山兔之类小动物。下了套子必须做警示标记,以防误伤人。比如,在十余米外拦一道安全绳,民间称为拦路绳、拦人绳、拦命绳,或者扯草圈、挂兽头牌。兽头牌以木板做成,上画野兽头,一般是下什么套子就挂什么牌。

 打围帮需要大伙出份子,即每人都要交些粮食给端锅的统一掌握,何种粮食均可,还要带些盐豆。打一围少则半月,多则个把月,至少须交半个月的粮食。打到的野味可做菜肴,有时打到大动物,而这一围还没结束不能带下山,就吃大锅煮肉。出奇的是“皮锅”煮肉,是用剥下的兽皮当锅,最好是大而结实的野猪皮或熊瞎子皮。方法是,把兽皮呈锅型吊起来,在兽皮上扎几个眼,锅里装上雪煮肉,边煮雪水边从“锅眼”又缓又细地下流,架起的篝火不熄也不会使锅底烧焦。这种“锅”甚至一次可以煮半只野猪。

 深山里少有人烟,猎帮需要寻找山洞或搭建简易住房。多是用原木凿刻、咬合,垒垛起来小屋,称木刻楞房,又称霸王圈。这种房耐用保暖,北风烟雪吹压不垮,野兽也拱不翻。在长白山森林中,狩猎帮、采参帮、伐木帮、药帮等都愿搭建这种木刻楞房。抚松县孤顶子村至今仍保存着长白山木屋文化遗存。

 围帮无一不信仰山神爷,选择了出猎吉日之后,要先祭拜山神爷庙才可出行,打到大牲口时炮头要带领围帮谢山神爷。猎帮流传下来许多山规。如,看到野兽不能直呼其名,要叫猎帮的俗称;谁打到猎物,皮张归谁,是对有功猎手的奖励;打到猎物时如有帮外人遇到,不问姓氏名谁、也不论打到的是珍贵动物还是不起眼的山兔,都要分给人家一点,叫“见面分一块”。再如,不能到别的猎帮的猎场打猎,不准捡拾、追杀别的猎帮打死、打伤的猎物;在其他猎帮遭遇危险时不能躲避不顾、袖手旁观。必须帮其脱险;猎帮长时间打不到猎物称为不开眼,如果没粮了,可以去别的猎帮借,对方不能不借,借了粮不必道谢,说一声“快当”即可将粮背走;即便在别的猎帮没人在时也可以借粮,只要往米袋上插根草棍,等其回来就知道是有人来借粮了。由于每次出猎都是临时拉围帮,所以也就只借不还了。故虽曰借,实是无偿奉送,淳朴民风可见一斑。

 长白山区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征服自然、锻练生存能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狩猎规俗,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始多神崇拜,还是人与人之间行为准则,是先民们除了狩猎工具、狩猎技巧等必备的物质条件之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观念、一种秩序、一种精神支撑,可以说是原生态的文化。

   ⑴胡东林《野猪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