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严启祥 黄一义 张锡英 曹者祉 李超雄 王大维 中排:方启东 苏兴钧 高仲元 黄堃 李作权 前排:孙绍忠 苗慕舜 李春年 徐国文 段一平 |
吉林省博物馆的一张老照片
--------- 下放去五七干校的一群人
近日整理相册,发现了这张老照片,照片的背面,还有
这张老照片是当时下放去梨树五七干校时在省博物馆门口照的。由专职摄影师苏楠所拍。照片中只有十六人,当时去干校的还有些未来参加照相,比如肖河等人。现在专门说说照片中的这些人吧。前排第二名为苗慕舜。当年省博物馆的副馆长之一。前些天我电话告知他,我有这张照片,要加印一张给他时。他还背诵了一段顺口溜:当年的干部是一流的进革委会、二流的去干宣队(去哲盟的干宣队)、三流的去干校、四流的去插队。当年吉林省博物馆有四位馆长。进革委会的领导班子是阎玉山,现还健在。去哲里木盟干宣队的为王承礼馆长已去世。老苗是三流馆长去了干校。是我们下放去梨树干校的头头负责人。四流的馆长去插队。这是指当年去农村插队的张伯驹。(张伯驹未去农村插队而是托亲事刘的人情回了北京)当年一月下放在梨树五七干校上孤家农场,小宽分场第九队。后来梨树干校整顿,老苗被分配到左家五七干校任县大队大队长。专门培训县级和厅局长级的领导干部。最后到干校荒滩了、才回省博物馆。任革命博物馆的馆长、现仍健在。颐养天年。他1929年出生。比我大一岁,已有八十有三了。
第一排第二名就是苗慕舜、身旁的老者名叫李春年。年龄最大,下方时将年近六十了,大家都称他为老革命。他确实也真是老革命,在干校时我俩住在一铺炕上,经常听到他说起往日的故事。提战初期就参加了八路军,是宣传队的小画家。后来任美术股的股长。宣传科有三个股,他是其中之一。科长是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四人帮之一张春桥。我曾问他抗日时期你们一同抗战,现在和他说个情。免得在干校受苦。他听后不以为然。说,上干校也是革命,说什么情,他干他的,我干我的。不搞那一套。49年解放天津时,他是军管会的代表负责接管天津的文艺界。他管着文化艺术一大滩。那时他还喜欢画国画,给他配备了一个磨墨的女生。这样他就被美人计打中。不久他又发现这个女生还和其他人乱来。在他一怒之下把带墨的砚台向女生打去,这样不但打伤了女生,同时也打碎了他在天津的工作,调回到北京,中央文化部。五八年把他下放到吉林省。最初安排在“吉林画报”后又下放到延边地区任新华书店负责人。又因动手打伤人,搞不好团结。文革前期又调回长春,安排在省博物馆为一般干部。文革开始后。他虽然是老革命但他是新调入没有担任什么职务。所以没有受到冲击。只是下放到梨树干校劳动锻炼而已。又从梨树干校调到左家干校。文革后又回到省博物馆。并分配给他一套住房。仍然是过着单身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八十多岁时才回归大自然。在河北他老家的儿子前来安排后事。李春年的故事还很多,以后有机会时再说了。
在这次下放的十六人中,北京大学毕业分配来馆的就有四人,占四分之一。现分述如下。作者本人第一排靠右边的一个1962年来博物馆。八〇年初转到吉林大学任教一直到退休。今仍健在。能吃能睡,还能写此文介绍老照片的情况,现年已八十有二。如果回归大自然去了,你们就看不到此文了。最后一排第二名黄一文,第三名张锡英,第四名曹者祉,此三人是北大的。先说曹者祉,是中共党员,1962年与我同时来到博物馆,任考古队长。后参加中朝联合考古大队队员二年之久。1964年回馆就参加了四清工作队,文革时被斗被迫害。后下放到梨树五七干校,一年后回馆工作。因其爱人在南京,他就调到南京博物院任保管部主任。1985年我去南京调研时我们还见了面,他当时在职称办公室工作,大概在九〇年前后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后排第三名张锡英,紧靠着曹者祉的就是。文革时也被迫害、挨斗,下放到梨树五七干校,后回馆工作。八十年代前后调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一直到退休。后听说在青岛购置了一座小楼,在海边颐养天年,前几年他还回长春来串门看望老朋友。现仍健在。紧靠张锡英身边的也就是第三排的第二名叫黄一文。上海人,他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后分配到吉林省博物馆的。在校时,他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是同班同学。这次上干校很不自在。在第一次座谈会上,领导要求谈感想与劳动改造思想的必要性与意义。两天来他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主持人点他的名,要他发言表态,他说时间太短他有话说不完。领导说,今天讲不完明天可以接着讲。于是他就开讲了,从劳动创造人,从猿人开始讲起,半天只开了个头,第二天又讲了一上午。他认真的讲劳动创造人,人改造社会…….整整又讲了一天。领导无可奈何的说,下次再讲吧,他才告一段落。他后来回馆工作,又把爱人从上海调到博物馆,他在群工部工作。两个女儿也到长春来读小学到中学。黄一文就一心一意在省博物馆工作。一直到退休才回到上海养老。黄一文很有眼光和心计。当年他的二个女儿都来长春上学时,但户口仍在沪。住的房子也未退,到女儿高考时,按中国的高考制度,考生必须以户口所在地报名。结果二个女儿都考入上海的大学,最后分配就业也都在上海。所以老黄退休后理所当然很顺利的回沪养老,现在建在。晚年他也喜欢收藏。我送他一枚八思巴文的元至正铜币,并作纪念吧。
第五个与北大有关系的下放人员是第二排的第五名李作权。他本科在吉大毕业,后到北大进修一年。在省博物馆的伪皇宫陈列馆工作。研究日寇侵华与伪满国史。我们都戏称他为鸠山。最近听说去年回归大自然去了。还有一位北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博物馆考古队副队长,名叫李文魁。当年他来下放是留馆主持考古工作,文革结束后,他因爱人在河北不能调到长春,他只有回到河北省与家人团聚。再未从事专业。他是中共党员,听说在家乡的县任领导,现还健在。第二排的第二名苏兴钧与第一排的第四名徐国文,他们二人都是东北师大历史系的毕业生。都是辽宁省人,爱人都在辽宁省,都过着牛郎织女的单身生活。这次下放去梨树干校后可以带家属在农村插队安家。苏兴钧就将其爱人王×珍从鞍山调到梨树孤家子农场南山鹿场安了家。徐国文将其爱人调到吉林省洮南安了家。后来他们二人都调回省博物馆工作。爱人也都一同返城,安排工作。老苏的爱人在长春市公安局幼儿园。徐国文的爱人到省医院护士,一直工作到退休。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灾多难,遍地凄凉。他们这两家却结束了牛郎织女的单身生活团聚在一起了。也可以说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后排最边上的李超雄与王大维二人都是画家。李超雄,广东人,是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院分配到吉林省后先在出版社当美编,后调到博物馆任艺术设计工作。非常出色而优秀。后转到清沟干校最后回到博物馆工作,其爱人在广东也是长期过着牛郎的单身生活。每年春节假期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回来后给大家讲回家的故事,他叫开门后,他儿子问他“叔叔,你找谁?”的笑话,说明长期分离,儿子都不认识父亲了。……..他没有像上面的二位命运好,无法从广东调到东北来。只有等文革结束后他才调回广东,后来听说到深圳任艺术设计师,最早就有了汽车和洋房开始过上小康的生活,安度晚年了。另外一位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师王大维,最后一排紧靠着李超雄的就是王大维。他的故事最多。伪满时,他陪太子读书。当年满洲国分派二名研究生去日本学习美术。一位是县里大官之子。还选一名就是王大维,陪太子去日本读书。1944年日本国内也经济困难,人们吃不饱饭。一天因为吃饭没有按规定吃就与日本教官打起来了。当时王大维身强力壮,就把日本教官摔倒在地。最后结果是被开除而返回满洲。在新京(长春)某中学任教。五八年搞农业展览,结束后调入省博物馆。这次下放到梨树干校时,他最早第一个安排了工作。当时梨树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赵芳春是他扶余老乡,知他多年搞美术工作,所以很快就调他到梨树县文化馆工作,全家也都搬到县城居住。大家都羡慕他最早干校生活而走上工作岗位。三年之后许多人都回了长春省会城市。省博物馆的美工编制已满,不能安排了。他与当时的省宣传部长宋振庭关系很好,宋曾亲自写条子给省博物馆领导也没有能安排,最后安排到省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最后在那里退休养老。泥塑是他的拿手好戏。长春般若寺的前殿的四大天王就是他的杰作留在人间。前些年听说他去世了,他的故事最多有机会再说了。
还有一位没有回博物馆的就是中排第四名黄堃。鲜族,解放军转业干部,无技术专长。文革时方方面面的关系很紧张。干校结束后省馆不同意回单位。他就安排在梨树县文化馆任馆长,是离休干部。在县城内资格很老,前些年也听说去世了。
中排第三人高仲元,就是紧挨黄堃的那个大个子。他是东北师大生物系毕业,在博物馆是自然部的工作人员,后调回长春任自然博物馆馆长、书记,现已八十多岁,人还健在,幸福的欢渡晚年。
前排第一人名叫孙绍忠,原始省博物馆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员工,办事能力极强,从梨树干校调到左家干校。但不在左家校本部工作,而是干校设在长春的办事处工作。长期驻在长春,为左家干校的那些老干部服务。那些厅局长的家属都在长春,大事小情,他都给办理帮忙。还有一位和孙绍忠一同办理这些杂乱事务的驻长春办事处的人员名叫肖河,也是省博物馆下放到梨树干校的人员之一,只是没有参加照相,所以相片中没他的身影,但他确实是下放人员之一。工作过程与孙绍忠完全相同,经历一样,只是最后回到省博物馆后,孙为省博物馆的副馆长,主管行政事务到退休,一直到现在仍然健在。而肖河则回到伪皇宫陈列馆任副馆长,主管行政,现今伪皇宫的御膳房那个琉璃黄瓦的大楼就是肖河跑财政厅要来的钱建的。可惜该人英年早逝,给人留下许多回念。
照片中的十六个人已介绍了十四人。现在最后两位上海人,也是省博物馆的二位才子和笔杆子。他们是最后一排的严启祥、中排的方起东。他俩站的一前一后。严启祥是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的首届毕业生。成绩优秀,在回馆创办“博物馆研究”刊物他是主编。中排方起东是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十七岁就成为西北大学最年轻的右派。在省博物馆,是多才多艺,写的一手好字,毛笔字秀丽挺拔,谁看谁爱。他是研究高句丽专家,平反改正后,任考古研究所所长。严、方二位才子,可惜英年早逝。改革开放后,本可以大干一场,但命运作怪,才子、好人为啥就不能长寿呢!都未到退休年龄就作古了。
小结——
①下放的十六人中,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有四人,占四分之一,如果再加上李作权在北大进修一年,比例就更大了。
②东北师大毕业的有三人,苏兴钧曾是副馆长,张伯驹的助手。博物馆的法人代表,业务馆长。高仲元原是博物馆自然部的馆员。后成立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书记。徐国文,他们三人均是师大毕业。
③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二名,严启祥、李作权
④中国人民大学一名,苗慕舜
⑤中央美术学院一名,李超雄
⑥西北人民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名,方起东
⑦离休老干部二名,李春年与黄堃
⑧中专学历的只有一人最后在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岗位上办理了退休,现仍健在
⑨留洋日本的一人
下放的绝大部分是知识份子。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美其名曰是通过劳动改造思想,能改造得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