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张贵校友文章:吉林文化近现代的嬗变新生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2-11-07 12:18     点击量:393

(张贵校友九十年代参加北大图书馆学系在吉林办的班。他现在是吉林日报资料室主任。此文发表在2012年5月3日吉林日报的东北风周刊上。)

吉林文化近现代的嬗变新生
                           □张贵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封建社会,吉林文化的发展一直是缓慢、低调的。随着时光的匆匆逝去,不同民族的先人、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吉林大地生存繁衍着。在奔腾不息的松花江边,在巍峨雄伟的长白山下,数千年过去了,各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出演了一幕幕创造本土文化的历史长剧,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草原文化和渔猎文化,在互相影响、融合、冲撞中发展,呈现出浓重的、鲜明的、突出的特性,这种特性犹如白山松水一样雄壮伟岸,犹如辽阔平原一样宽广悠远。

    立宪维新、启迪民智,清末新闻传媒助推近代吉林文化转型

    当历史长河流进近代的港湾中,时代的风雷继续锻造、锤炼着吉林文化。吉林文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使然。当日俄两个帝国主义的侵略争斗,使东北边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时,这种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吉林文化,使吉林文化发生深刻的嬗变,由封建文化转变为革命文化、大众文化。

    近代吉林文化转型的拐点是,在清末的东三省“立宪维新”和“官制改革”中,吉林文化迎来了浴火新生的机会。1907年,吉林省的官制由过去的吉林将军制改为巡抚制,建立吉林行省。一时,设学堂、练新军、办报刊的活动如火如荼。这时,吉林省各地先后涌进一大批思想先进、熟悉西方政治、教育、军事和文化的知识分子。使吉林文化更换了新鲜血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由此至辛亥革命前短短的四、五年里,吉林省从第一种报纸——《吉林白话报》的问世开始,陆续创办了20多种报刊。这些新式人才中,有一批熟悉办报刊的专业人才,他们有的人是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他们以政府官员或报人的合法身份,秘密地从事革命活动,为吉林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如革命党人周维桢,系首任吉林行省机关报《吉林日报》总篡。

    清末报刊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载体的出现与繁荣。除了报馆外,还涌现出大批面向大众的图书馆、阅报社、宣讲所。阅报社、宣讲所宣讲报刊新闻与新文化知识,开通民智和社会风气,在当时形成一种时尚潮流。不但在汉族、满族人民群众中推广宣传时事新闻,而且这种活动也扩展到西北蒙古族民众中。为此,蒙汉对照的《吉林蒙话报》于1908年5月14日在吉林调查局应运创刊。传媒事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吉林文化的与日俱进,也给吉林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吉林文化带来革命性的嬗变

    当现代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波影响到吉林,吉林文化处于革命大潮的风口浪尖。

    五四运动期间,吉林省也同关内各省一样,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社会风潮席卷吉林大地,一批革命志士、文化精英如著名进步文化人张云责、刘政同、穆木天、李辉英等人,在吉林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发展。

    张云责(1891——1931)名清岱,字云责,榆树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五四时期,他回到故乡吉林,在毓文中学任教。为开辟新文化宣传阵地,他与好友李光汉创办了《毓文周刊》,发表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文学作品,以唤起民众、拯救民族危亡。《毓文周刊》的办报宗旨是:“扶导社会”,“研究真理,报告本校新闻给外界

    人。”1919年9月1日,张云责又和同仁创办了另一文学周刊《春鸟秋虫》,其宗旨在于“鸟鸣嘤嘤,求其友声”,目的在于团结、吸引更多的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知识分子。

    这个时期,穆木天积极倡导并从事新文学运动,他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他原名穆敬熙,1900年3月26日生于伊通县靠山镇,1915年15岁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到日本留学,1922年期间回到吉林从事新文学活动,成立“白杨社”,出版文学杂志《白杨》,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品。穆木天还是用白话文

    创作新诗的代表人物,他的新诗诗集《旅心》,部分作品创作于故乡吉林。

    “五四”前后,吉林文坛文学团体纷纷成立。除穆木天等人组织的“白杨社”外,还有1917年在吉林成立的“松江修暇社”,李汉洙等人于1921年在龙井组织的“辛酉诗社”,1922年6月由马适斋等人组织的“松阳艺社”,1925年由何蔼人、朱艺士组织的“探美艺术社”,荣茜枚等人在吉林组织的“冷社”,师田手、季守仁等人于1928年在吉林成立的“火犁社”,宋铁岩等人于1928年在长春成立的“秋声书社”等等。这些文学团体,这些诗人、作家以文会友,切磋诗艺,自觉地宣传新文化,创作和介绍新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团体,也为这个时代吉林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吉林的进步知识分子、文化精英自觉地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吉林文化走向了新时代的前沿。在长春,主持《大东日报》的张云责从1926年至1928年连续发表文章,宣传马列主义。当列宁逝世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大东日报》开辟了纪念列宁专刊。该报向读者申明:宣传列宁“本报决不旁贷,惟此时无需预告,愿个人努力为之。”张云责离开大东日报后,共产党员萧丹峰任《大东日报》编辑,他利用报纸作为共产党舆论宣传阵地,宣传共产党和革命思想,令反动军阀政府非常恐惧。

    “五四”时期的吉林文化,在革命大潮的冲击下,朝着革命文化的正确方向发展;尤其是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领导下,成为党领导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斗争的重要力量。

    抗联文化——沦陷时期吉林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帝

    国主义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探索和军事侵略的同时,在文化上大搞殖民地思想文化统治,在精神上毒害和腐蚀东北人民,对本土的地方文化进行无情的摧残。继承“五四”时期进步的新文化传统的吉林文化也经历了一次劫难与重生。

    在沦陷区,抗日爱国文化人士的革命、进步文化活动,是吉林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发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坚持民族气节,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通过办报纸、出书刊、演戏剧、写文章等举措,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揭露

    日伪统治的罪恶,弘扬吉林革命文化,使吉林文化朝着爱国抗日文化、革命文化、大众文化的方向前进。

    在沦陷区敌伪统治中心长春,抗日爱国志士、著名的东北作家群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通过伪满洲国机关报《大同报》文艺编辑陈华,于1933年6月创办了文学副刊《夜哨》,其中著名作家舒群、萧军、萧红、山丁等人多次发表反满抗日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其中梁山丁、孙陵等人是吉林省的青年作家、诗人。《夜哨》副刊从1933年8月6日创刊到12月24日被迫停刊为止,共出刊21期,发表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和杂文等70多篇。这些作品,有的揭露了日伪反动势力的残暴凶恶,有的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日伪殖民统治下的悲惨遭遇,有的热情歌颂了广大群众奋起抗日的爱国英雄行为。由于副刊作品抗日的思想锋芒太露,被日伪当局发现停刊。

    在抗日游击区,吉林文化正在接受抗日烽火

    的洗礼。在艰苦的斗争中发展。虽然没有鸿篇巨制,但却是人民大众的群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战斗的文化武器。

    抗日游击区的抗联文化亮点之一是革命报刊,从1933年至1939年,抗联一军在吉林磐石、金川、靖宇等地创办了《人民革命报》、《南满抗日联合报》、《中国报》、《青年义勇军》、《青年民众》等党、军、团报纸,大大地活跃了游击区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文化生活。吉林抗联文化的第二个亮点是杨靖宇等人创作的诗歌、歌词和话剧。杨靖宇将军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非常重视抗联文化的

    战斗作用,他不但在抗联队伍和游击区地方组织新闻宣传媒介,出版报刊、画报,还号召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拿起文艺武器进行战斗,激励鼓舞抗日游击区的广大抗联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他亲自写文章,创作诗歌、歌词和小话剧。其中,《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的歌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而三场小话剧《王二小放牛》在东边道、金川等游击区演出过多场,克服了服装和道具等困难,受到抗日军民的欢迎。

    吉林抗日革命文化的第三个亮点就是广泛流传于游击区广大抗日军民口中的抗日歌谣。这些歌谣曾经作为传单流传在抗日军民中间。其内容多为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救国,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侵略罪行。此外,也有更多的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歌谣。这些歌谣,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如:《共产党有主张》、《革命十二月》、《义勇军四季游击歌》、《西征胜利歌》等数百首,显著特点是语言朴实生动,感情真挚动人。

    面向人民大众服务工农兵,新时代赋予吉林文化走向革命新生

    从1945年“九三”胜利,到1949年“十一”新中国诞生前夕,同全国一样,吉林省处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和历史转折时期,走进这个时代的吉林革命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文化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坚持文化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吉林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吉林人民进行伟大的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帮助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1945年9月至11月,党中央从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圣地延安抽调大批优秀文化干部到东北解放区,其中一大部分来到吉林,充实党政领导力量,加强政治思想宣传,开展革命文化工作,繁荣文艺创作,组建文化演出团体。著名的革命文化人如

    宋振庭、董速、刘白羽、吴伯萧、公木、丁耶、蒋锡金、陈学昭、师田手、山丁等都在吉林大地上留下了他们工作的身影,为繁荣发展吉林解放区的文化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党的号召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深入部队和农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工农兵文艺作者,壮大革命文化队伍,繁荣发展吉林文化事业。

    活跃在吉林省的广大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利用党报《东北日报》、《吉林日报》、《胜利报》、《辽东日报》等副刊发表文学作品;另一方面,积极创办文艺刊物,如辽北省(今白城市一带)创刊的《草原》,在辽东通化创办的《鸭绿江》文学月刊,吉林文协主编的《文艺月报》等。

    抗战胜利后,党还派了大批文化干部接收了长春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1945年9月,成立了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组织拍摄了纪录长春市人民庆祝“九三”胜利大会的纪录片;同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不久,国民党军队进犯长春,该公司转移到黑龙江兴山。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长春,1948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著名电影人金山受党的派遣,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东影从黑龙江兴山迁回长春。从此,新生的电影文化事业成为吉林革命文化的生力军,并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吉林省革命文化的显著亮点是群众性的戏剧文化普及。在辽北、辽东和吉林东部东满广大解放区,党抽调出一大批有经验、有才能的艺术家、作家和演员组建了文工团,坚持深入农村、部队。活跃在吉林大地的这些文艺演出团体有东北文艺工作二团、东北文艺工作团、辽吉军区文艺工作团、杨靖宇支队宣传队、鸭绿江文艺工作团、吉林军区文艺工作团等等。演出的节目有话剧、秧歌剧、快板、歌舞、歌曲、二人转等等。广泛受到群众欢迎的剧目有:《夫妻欢灯》、《姑嫂劳军》、《农家乐》、《血泪仇》、《送郎参军》、《反内战十唱》等等,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吉林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文艺创作的繁荣。在吉林从事文化工作的作家、诗人们满怀革命的激情,深入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出更多的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群众性和吉林地方色彩的戏剧、小说、散文、诗歌、曲艺节目。工作在吉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以及曾经在吉林大地采访过、写作过的作家、诗人发表的著名作品有:作家华山的散文《其塔木战斗的英雄们》、《解放四平》、《踏破辽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作家陈学昭从延安来到长春后,1946年在长春出版的游记《漫步解放区》;诗人公木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新诗《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家师田平创作的短篇小说《发家》、作家董速的《孙大娘的新日月》等短篇小说集,均反映了吉林解放后农村的新面貌。

    此外,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工作者也在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创作的题材、主题、人物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从1907年到1949年,从近代到现代历史时期,吉林文化经历了从封建文化到革命的、人民大众的文化,起到了唤醒民众、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引领时代潮流的的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文化又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迎来辉煌灿烂的新曙光!

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2-05/03/content_38761.htm?div=-1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