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鲁商在吉林
张贵
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其中迁入吉林大地的山东籍人最多,据专家统计,在这300多年的时间里,山东人口迁入东北者约3000万。其规模之大在世界移民史中也数罕见。其中迁入吉林地区的超过1000万人,这些人来吉林后主要分布在吉林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他们在当地以从事农耕、放牧者居多,有一小部分以经商为主。有些人开始小本经营,经过多年资本积累,经商规模逐渐扩大发家,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鲁商”。
“闯关东”来吉林地区的山东鲁商最初形成于清顺至元年(1644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间,此阶段鲁商由小变大,由分散经营到集中拓展市场。为了互相扶助,联系有无,沟通信息,他们在吉林等地还建立了同乡组织机构——山东会馆。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东巡时,在宁古塔、船厂(今吉林市)就看到山东贸易佣工者即有三四万人。清嘉庆、道光年间,清廷在东北封禁政策逐渐松驰,关内又有更多移民“闯关东”进入吉林地区。多数人从事农业耕种定居,形成聚落。渐渐地,一些人开始经商,经商者多在吉林、宽城(今长春)、榆树、桦甸和通化等地落脚,从事“行商”、“坐商”或“中间商”业务。行商也叫“运商”,他们把吉林地区的物产运到山东,再把山东的商品经海路运到大连一带,再辗转运到吉林地区贩卖;坐商也称“铺户”,指坐地经商的商人,他们通常在吉林、长春等地或乡村集镇设有商铺或货栈,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经营商品批发零售业务,或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中间商也称牙行(大屋子),他们为行商和中间商进行牵线搭桥业务。
鲁商在吉林
吉林原称船厂,满语叫吉林乌拉,这里地处东北中部,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清人萨英额在《吉林外纪》称吉林是“南迎长白,北绕松花,扼三省之要冲,为两京之屏障,诚沿江近边一形胜要区也。”鲁商在很早就发现这里是重要的经商之地和物资集散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就有鲁商到这里贩运毛皮、牛羊及各种山货,销往内地。嘉庆以后,更多的鲁商寻着垦荒者的“窝棚”而来,先是肩挑背扛,流动经营,后来固定经营。吉林最早的百货店兴顺号、天和昶、怡合恒等都是山东掖县、黄县来的商人开的。吉林市的面粉加工厂开办也较早,1913年,鲁商杨云峰在吉林投资开设裕达火磨,裕达火磨公司位于吉林东关,占地17000平方米。
吉林市的手工业织布机坊多数是山东昌邑人,其中规模最大的裕华纺织厂却是山东平度县昭凤庄许华利创立的。光绪年间,许华利逃荒来到船厂(今吉林市)昌邑屯居住。他先是在兴顺号、源升庆、汇合成等商号当杂工,同时也与各商号建立了联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许家机房,为各家订货织布或帮助购买棉纱代为加工。日俄战争期间,外国人放松了对东北的经济侵略,许家机房得到了发展机遇。许华利讲信用,重质量,受到客户的信赖,业务蒸蒸日上,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20年,许家机房改称“裕华工厂”,自此,自产自销,产品遍销自吉长线、吉敦线,以及桦甸、舒兰,而且开展批发零售业务。
不久,许华利的儿子许有盛接替了父亲,管理整个工厂业务,并成立了染色作坊,实现了自织自染。吉海铁路通车后,更加促进了裕华工厂的繁荣。这时,裕华产品产销到磐石,永吉县周围的布庄都来购货。裕华工厂又在长春设立织布分厂,在沈阳设立织染分厂。到1930年,吉林裕华工厂已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
民国初年,吉林市的火柴工业开始发达。因为吉林四周木材资源丰富,为当地火柴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来源。20世纪20年代,山东过来的商人经营火柴厂的有3家,占了吉林火柴半壁江山。1920年,山东掖县人刘洪儒以大洋10万元,独资在吉林西关创办吉林增昌火柴厂,生产“长城”和“宝车”牌火柴。该厂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年生产能力约2.5万箱。由于产品质量较好,颇为畅销。1923年9月,山东招远人孙郁烈、孙光烈兄弟集资12万大洋,在吉林关东创办吉林金华兄弟火柴厂,生产“兄弟”、“飞艇”、“福禄”牌火柴,有员工210人,年产1.8万箱。1928年2月,山东掖县人宋心斋、临沂人陈万苍集资15万元,在吉林关东大滩石碑街开办泰丰久火柴厂,生产“泰山”、“三洋”、“三鱼”牌火柴,有工人200人,年生产能力1.5万箱。(林明棠:《吉林市发展史略》)
吉林市的金融业发展与闯关东的山东鲁商也有着密切关系。道光十五年(1889年),山东昌邑县柳疃镇姜家泊的姜德信以资本40万吊成立功成玉银号,聘用吉林天锡公银号的祖郁周任主事掌柜。初期只经营汇兑业务,后逐渐增加货币兑换、代理买卖货币、存放款贴现、储蓄等业务。民国初年,功成玉在吉林东关、西关开设两个分号,后又在长春、哈尔滨设立分号。东北沦陷时期,功成玉发展壮大,改为功成银行,直到伪满垮台倒闭。
鲁商在长春
长春位于柳条边以外,原属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管辖,清嘉庆五年设治。东清铁路开通后,长春经济发展很快,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东北中部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到19世纪70年代,长春至少接纳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省闯关东的3万多商业性移民,鲁商在这些人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长春经营各种店铺,品种由日常百货到烧锅、粮栈、制粉、当铺、绸缎等,而当铺、绸缎、粮栈行业为山东人垄断,因此有“山东帮”之称,而在鲁商中又有若干小帮,如济南帮、黄县帮、昌邑帮等等。
长春最大的鲁商商号为逄凤池经营的天合庆和王魅东经营的兴顺公,两家都经营绸缎布匹,固定资本分别达到官帖30万元和20万元。
长春周围盛产粮豆、小麦,清代中期以后作为粮食集散地而逐渐发展起来。长春有着较长的面粉制造工业史。1914年9月,山东黄县人王荆山在长春创办了裕昌源火磨。这是长春第一家由中国商人开办的机械化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由于精心经营,裕昌源获利丰厚。1936年,裕昌源收购了吉林恒茂火磨,改名裕昌源吉林工厂,生产三洋牌、白雪牌面粉。长春的制铁业在清末民初期间有了很大发展,这与闯关东鲁商有着密切关系。上世纪20年代,在长春享有盛名的“郑发菜刀”创始人郑茂盛,8岁时随舅舅闯关东来到长春,1921年他18岁时,在长春四马路铁行街胡同的“泰发炉”拜一位姓王的铁匠为师学打铁,学徒期满后独立开办铁匠炉,起名“郑发炉”,主要是打制菜刀。郑发菜刀钢口好、锋利,有“削铁如泥”的美誉。郑发菜刀名声大振。
1926年,山东人赵云生在长春西四马路85号开设“广兴堂”诊所,主治儿科疾病。1941年长春麻疹大流行,赵云生用自治的“托诊散”救活很多危重病患儿,人们亲切地尊称赵云生为“赵小孩”。
清代,闯关东的山东商人纷纷来长春开设典当业经商。清咸丰九年(1859年),昌邑人齐广德在东三道街开设东广顺当;咸丰同治年间,齐东岳在南大街开设广顺当;光绪七年(1881年),赵志远在西头道街开设广顺典当。
吉林各县著名的闯关东鲁商
桦甸县:桦甸夹皮沟金矿有清以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闯关东民众来淘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韩宪宗来到这里。咸丰四年(1854年),韩宪宗当上金场总头目后,不断扩大金场范围,并建立了管理采金厂的管理机构——“会房”。采金业极盛时,韩的势力范围东起今敦化市富尔河,西至桦甸县城(即今桦甸市),南自抚松县,北达半拉窝集,接近蛟河市,即今桦甸市的桦树林子、二道甸子、红石、夹皮沟、白山等乡镇,以及安图县的海沟、古洞河、石人沟等地,以及靖宇县的那尔轰、暖木条子等地,辖区达20万平方公里。夹皮沟有采金工四五万人,日产金500两。
辉南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山东沂水人公振东6岁随父闯关东来到海龙县山城镇(今梅河口市山城镇),14岁起在“振兴东木匠铺”当学徒。17岁出师先当木工,后又开木匠铺,1930年,得知辉南样子哨木材堆积如山,比山城镇价格低得多,因土匪猖獗无人敢去交易,公振东大胆混过盗匪视线,与当地人接洽,生意很快成交。一车木材运到山城镇可获两倍利润。为免除盗匪抢劫,公振东通过税捐局转款办法,顺利做起生意。不久,公振东又在样子哨开设木铺兼木材行,第二年,又在朝阳镇开设“东记木厂”。此后,经过扩大经营,到伪满时,公振东成为这一带最大的企业家、大富豪。
榆树市:道光年间,山东遭遇灾荒,昌邑县柳疃镇姜家泊人姜潍清“闯关东”来到榆树县乡村,开始,姜潍清从绸缎庄购买布匹,做成腿带,走街串巷叫卖。几年后,积累一些钱,后经人介绍到当时的县城,租用一家商号门面的小地方,设立杂货摊卖货,后来,姜潍清在榆树城开了功能德百货店,由于生意兴旺,又开了功成当、聚成发烧锅、聚成德烧锅,成为这里有名的生意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姜潍清在榆树城开设了功成当铺,抵押衣物,进行放款。后来,其子在他支持下,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吉林开办“功成玉”银号。
在扶余,清末时期这里也聚集了多家鲁商,他们从山东的不同地区来到这里。经营着不同的买卖。如经营屠宰的多数是山东武城人,如范廷俊、王立水、二宝、王金斗等人;搞纺织业的多是山东莱州府人氏;经营蔬菜买卖的大部分是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人;从事捕鱼业(俗名网房子)的则多是山东兖州的汶上人。
在吉林南部的通化县,也是闯关东鲁商聚集之地,以东太恒、福生德、茂记、大德成等商号为代表的山东帮达20余家。
而在延边地区,也有闯关东的山东人经商活动。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东人王思猷在汪清县百草沟开设了全县第一家中药铺“庆和堂”。
近200多年来,闯关东的关内移民千千万万,浩浩荡荡,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移民大军。这些人中,大多数为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大众。他们中有一小部分,由于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超人,从最低的经营开始,从事各种经商活动,有的成了大企业家、大富豪。他们经商的经验,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究、吸纳和借鉴。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2-08/30/content_5325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