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言)
----读天外的《小荷集》之一感言
金恩晖
去年署期,我的小孙女天外小学毕业后,上了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她念完一个学期后,在家度过中学的第一个寒假。寒假中迎来了2013年的新年、春节,过的很愉快!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她同家里人又一起过元霄节。晚间,大家吃汤园的时候,她突然拿出来一小册书,说:“这是我在假期编的一本书,收入了十五篇作品,都是从我的习作中选出来的。全书从写稿、改稿、打字、排版、校对、打印……直到装订成册,每道工序都是按老师布置寒假作业的要求,由我自己完成的。现在作为佳节礼物,献给诸位老人,敬请指教!”
我读天外自写、自编的这本小书后,心里非常高兴。我想,在60年以前的1953年、即我13岁读初二的时候,我是做不到天外今天做成的事的。今天已是信息化的社会,天外坐在电脑前完成的工作,我在60年前连想也不敢去想的,时代进步了,后人超过前人,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再看天外的习作,有散文、有日记、有书的读后感,还有小剧本和诗歌,她对各种体裁都想尝试一下,写的都是身边的人、亲历的事和自己的心里话,在我看来,孩子的作文只要是写她的真情实感,而非矫情、大话、空话、假话、甚至是谎言,就值得肯定和鼓历。天外作文的起步是健康的。
天外为这册小书起了个很好的名字:《小荷集》,颇有诗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册小书使我由小见大,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调皮的蜻蜓已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正可用来祝福初露头角的下一代的新人的成长。
天外的爷爷 金恩辉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天外的《小荷集》之二有感
金恩晖
已立秋了,暑假即将过去,念初一的小孙女天外开学在即,她又交给我由她自已写作、编成的一本小书:《小荷集》之二,说这是暑期作业之一,囑我为这册小书写个序。
在这本小书里,收有她假期写的11篇短文,内容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如有一篇题为《春天的气息》的小文,只有几百字,作者用太阳的气息、春雨的气息、大自然的气息等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来描写春天,这就将春季的万物复苏,象一位位婷婷玉立的少女,象一朶朶鲜花开颜,象绿草青青的草坪……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多角度地描写出来了。我想,天外的短文侭管现在还很稚嫩、青涩,但如能坚持下去,多读好书、精品,多思考,勤动笔,那么,不愁以后写不出好的散文来。
读了天外的《小荷集》之一、之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大问题:我们这些大人,在天外这个年纪,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的认识,是远比天外这一代人肤浅得多的。如:书的本质是什么?其内容与形式,发展沿革,口述、书写、印刷等各种传播模式演变过程,书籍创作、生产、流通、接受和流传等各个环节等等,对于当时还在念初中的我们来说,还是茫然无知的。记得,我先是在高中时,课余读了刘国钧教授写的《中国书的故事》,后来上了大学,在北大图书馆学系读书,听了刘国钧教授为我们授课《中国书史简编》,才逐渐地掌握到一些关于书籍的知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天外这一代人不仅在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数量和速度方面,超越了我这一代老人;而且,他们利用电脑汲取知识,再创造新知----即从写稿、改稿、打字、排版、校对、打印……直到装订成册,每道工序都经历了每本新书从无到有、从计划、构想到完成精神产品的全过程。我想,由她们亲自创造成功一本新书这一实践体验,一定要比我们当年对图书----人类知识的宝库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我在去年为天外的《小荷集》之一写的前言中,曾引用两句古诗结尾,现在为《小荷集》之二写序,仍以此诗相勉:天外为这册小书起了个很好的名字:《小荷集》,颇有诗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册小书使我由小见大,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调皮的蜻蜓已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正可用来祝福初露头角的下一代的新人的成长。 天外的爷爷 金恩辉
附录:金天外的《小荷集》之一后 记
这本册子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作文作成册子,有许多缺陷。不过,这本册子里的事,诗歌,剧本都是自创,是我不断积累下的成果,因此,在某些地方还有不懂的,所以,我特意拿来爷爷写的书,参考设计模板,虽然简单,单调,但是真是“别有用心”啊!在此,感谢爷爷的前言寄语,感谢爷爷的细心指导,感谢爷爷的支持!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个册子都是颇有纪念意义的,我会好好保护。今后的文集等作文类文字,我会继续积累成册子,好好收藏。在这次整理期间,我终于知道了,自己写的东西,还是要赶快收起来的好啊,不然以后弄丢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弄成一本本小册子,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收获的一件好事!希望在今后,我的作文集能够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和爷爷一起探讨文学艺术的魅力!!!
金天外2013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