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2013年8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了《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一书,该书由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题写书名,著名人文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老师作序。钱老师在序文中说:《告别未名湖》一书记录了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包括“不可遗忘的苦难记忆”;“不可遗忘的精神坚守”;“不可遗忘的底层体验”。[1]
“老五届”,泛指“文革”前考入高校、“文革”开始时(1966年6月)还在校的大学生(即应于1966-1970年毕业的五届大学生)。因当时北大理科实行6年学制,文科实行5年学制(个别专业除外),故北大“老五届”包括:理科1960-1965年入学、文科1961-1965年入学的本科生和“文革”开始时还没有毕业的研究生。这些当年的学子,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经历了“文革”的全过程。这是一段“左”的路线统领、知识分子横遭厄运的年代。可以说:北大“老五届”是共和国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可爱、意气风发的青年!然而,在“文革”时期严重受到极左思想路线的愚弄和作践;“毕业”离校后,绝大多数运交华盖,沉入社会底层,历经各种磨难,时势沉浮,不懈努力,奋斗有成。北大人崇尚科学、民主,酷爱自由、平等,常被局外人误认为是游民浪子。恰恰是,北大人心中怀着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愈是时势板荡,愈能显示出这种忠心赤忱。可以说,世上鲜见哪一所大学,能像北大一样,与自己的国家、民族命运如此安危相系,休戚与共!运蹇时乖的北大“老五届”学子,虽然历尽困厄,但对国家与民族的爱心,从来没有改变,在坚守中奋发,在顺势中努力,与时代同步,做出了我们这一代北大人的贡献!
《告别未名湖》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北大校友们的热切关注,认为“这是做了一件非常有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事情”,填补了我国反映“老五届”知识分子生活的一段历史空白。“老五届”之前的“右派文学”,特别是“知青文学”,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各种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层出叠见,目不暇接;但缺少反映五十多万“老五届”知识分子[2]生活的作品,极少看到“老五届”的形象,甚至连“老五届”这个词都难于见到。《告别未名湖》则以纪实并抒情的散文体式,书写出这一群体经历的诸种磨难、精神坚守和顽强抗争,从而树立起“老五届”知识分子群体的鲜明形象!
众多报刊和网络媒体转载了
根据一些校友和朋友的建议,原编委会的几位校友商定:立即组织编辑《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二),并迅即于
《告别未名湖》(二)的编辑宗旨与第一集完全一致,以“毕业”离开北大后的经历为主题,以“毕业”后前十年的境况为重点,真实记录“文革”期间被发配到边疆、农村、农场、工矿接受“再教育”、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到边远乡村教书的种种经历。此项工作,得到广大校友踊跃而热烈的响应。从《征文启事》发出之日起,到
这些信,这些文,用爱心,用真情,用热血,把你带回一段艰难的岁月,带回美丽的校园,带回师友的身边;那是滴血带泪的诉说,有苦有乐的回忆,激情燃烧的感慨——那些朴实、幽默、真诚、深邃的文字,或让你感动涕零,或让你荡气回肠,或让你唏嘘不已!
这些信,这些文,真诚、华美、不落俗套!文如其人:北大人敏慧、睿智、倔强、刚毅!北大人有境界,即使“处江湖之远”;不忘恩,永远感念母校!今天的社会是有等级的,很多事不公平,抱怨没有用;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即在逆境中坚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一直前行,永不停步!青春不再,情怀不改!
这些文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叙述了个人所经历的思想困惑、身心磨难、奋斗历程和事业成就。可以说,这些文章是一曲曲壮歌,足堪告慰母校,告慰师友,告慰平生。少量文章涉及了在“文革”期间自己或他人受到创伤的悲情经历。
说到“文革”,我们深感痛心。“一个民族应该把自己最令人痛心的教训当作一面镜子,时时擦拭,时时映照,以便一代又一代的人不重犯历史性的失误,使整个民族能够持续进步”[3]。“文革”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场噩梦。美国人的噩梦是“越战”。美国人在首都华盛顿建了一个“越南战争纪念碑”,以追悔其教训和怀念战死在越南的美国军人。他们有勇气真诚地诉说自己民族的罪恶。而我们的国家、民族,也应当有这个胸襟和勇气。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人们对“文革”还有许多混乱的看法,甚至讳莫如深。
作为一代北大学子,虽然我们均已年届晼晩,但是永远感念未名湖赋予我们的道德情怀和理性精神,始终珍视知识分子发挥社会反思与守望的作用,期待“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给人民更多的福祉。出版这套书,也是期望能在读者的心中碰撞出火花,从而树立起反思“文革”的纪念碑。
为编辑出版《告别未名湖》(二),2013年10月以来,编委会安排六次聚会,先后有二十多位校友出席,谋划、商讨组稿、审稿、编辑、经费筹措等事宜;
著作等身、在学术界被誉为“思想高度解放”的学者,国内出版的多部辞书和书刊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运史学家、政治学家、思想家,[4]德高望重的
在此,我们也衷心感谢九州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等人士的热情支持。《告别未名湖》一、二集的编辑、发行工作具有连续性,这里要特别感谢汪惠民、郭俊杰校友和清华大学校友、现清华艺友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5]。在此,我们心情沉重地报告:为《告别未名湖》第一集撰文的刘蓓蓓、马洪路、王玉珍和为本集供稿的牛辉林等4位校友在2013年先后谢世。他们的德才和为人处事诸多方面都令人敬佩;他们悲天悯人,努力工作,成绩斐然,值得赞赏!广袤神州,茫茫人海,我们有缘共享过燕园一片天!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
北大“老五届”是近万人的群体,如今分散在海内外各地,有大量值得书写的人和事,一部文集不可能囊括以尽。在《告别未名湖》第一集的跋中已说到:作者来自北大当年十八个系中的十五个,由于信息所限,许多同学未能知晓并参与此项活动,难免有遗珠之憾。这次收文覆盖了当年全校所有十八个系,所有的年级,不仅限于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全书入编78篇文稿和多首古体诗,分为“边塞风霜、乡村岁月、厂矿纪事、军垦忆往、杏坛耕耘、流年履踪、碎影散记、师友情深、读《告别未名湖》感赋”等几部分;文稿的排序:大体按文稿的内容,“对号入座”;各部分的文稿,基本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排序;同一届者,按各系当年的代码先后排序,即01数力系在前;同系同届女生在前;同系同届同性,按姓氏笔划从少到多排列。鉴于一部书的容量有限,对部分赐稿忍痛割爱,诚望见谅。在此,再次衷心感谢各位校友的热情参与、理解和支持!
文集编委会的组成,各系都有代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协商安排了主编、副主编和常务编委。
我们的编辑工作,限于水平,定有不当,欢迎读者批评指谬。
丁广举 孙兰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