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着枕头跑长途
高红十
惊蛰了!
万物听令,虫蹦鸟飞人出门。
出门旅游带什么?牙具,拖鞋,换洗衣服,不怕麻烦带把伞,再有,再有就因人而宜了。
去年夏天在东北阿尔山景区,某日客人收拾行李奔下一景点。大巴司机最后上车,笔者见他胳肢窝挟一物件。啥?枕头。啥宝贝枕头还走哪带哪?外边枕头不好使,他说,把家用荞麦皮枕头带出来。笔者看清楚,的确一普通枕头,枕套不咋干净,枕巾也没有,胖胖鼓鼓挺喜人,带着唏唏簌簌响声,是荞麦皮没错。
笔者为司机所带物件点赞。
的确,常出门者知道,吃喝可凑合,穿衣可对付,唯独躺下睡觉的枕头——谁难受谁知道。火车卧铺枕头,平铺嫌矮,对折嫌硌,枕头下塞书包衣服,更是整夜辗转难眠。旅馆房间枕头好不到哪去,一只嫌矮,两只又高,咱要是司机,带只枕头装车上,高,实在是高。
脖子收拢中枢神经于一束,晚上睡觉解当日疲劳攒明天精力,枕头变得重要。荞麦皮做枕头,有间隙,簌簌响,托举而非挤压头颈部,因睡姿变化而变化,尽力做到贴伏。夏季又不易沤汗。
市面有许多概念枕头,用用都不好使。笔者曾往枕芯里塞过茶叶,睡睡茶叶压成粉沫,变得不适。想想看,荞麦皮一定是老先人用五谷外壳当枕芯,逐一比较,感觉荞麦皮胜过麦鱼,胜过稻壳,胜过豆皮……最终胜出结果。笔者相信,世界大,万物生,一定有等于高于荞麦皮的物质,没用原因只有一个,成本高,高到让睡者枕着睡不着。
荞麦皮枕头与纯棉布衣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证。
笔者想起插队陕北,荞麦是所见庄稼最美丽一种。
荞麦生长期短,产量低,不入庄稼主系统,聊补主庄稼遭灾减产之缺。荞麦开花时,紫红细茎粉白花朵,像蝴蝶翩翩又不飞走,才有了好听的陕北民歌:
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个棱,哥是妹妹的心上人;
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两句歌是典型的陕北信天游。形式是一句起兴一句比附。比兴手法起自古老的《诗经》。《诗经》第一首“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是比兴;“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中央红军到陕北”,“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好呀好光景”……典型比兴格式。联想如今的歌儿不咋好听,原因之一是缺少比兴,缺少辽阔境界与深厚情怀。我呀爱呀像猫追尾巴一圈圈跑,格局仄窄。
去年圣诞,笔者一亲戚去美国探亲,一只箱子装了五个荞麦皮大枕头,说到了美国自己用,也给那边亲戚带去别致的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