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成才的路,就铺在脚下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6-06-07 10:48     点击量:391

成才的路,就铺在脚下

金恩晖

  [前记]这是写于1986年写的一篇短文,记述了三十多年前,我与魏克智馆长相识、相交的往事。斯人已逝,无比悲痛,特刊发此文,悼念亡者。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基础》一书出版在即,编著者多次敦促我为此写一些话。近来我在接受这类任务时倍加惶恐,如果赞扬过了头,必有无原则捧场之嫌,但,若真做到能对一部学术著作给予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又谈何容易?需要对著作认真地学习和研究,需要一定的参照系统进行分析、比较,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见识精审的眼光,当然还更需要有对作者、读者负责的认真态度。我缺乏上述诸多条件,难以应命动笔,自愧力不胜任,但因与此书及其编著者有些渊源,只好勉为其难,略陈一己之见。

  本书3位编著者,我最早相识的是魏克智同志。记得,“文革”以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在吉林省招收了第一批专科函授生,1980年春节过后,魏克智同志以全省入学考试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他到我们吉林省辅导站领取教材时,引起了我和辅导站其他几位老师的注意,他中等身材,长的略显单瘦,脸庞黑而发亮,谈吐文雅而诚恳,眉宇间似乎透出一种成竹在胸的神气。我问他:

  “为了考函授,你花了很大力气吧?”

  “报了名,就要考好,用了两个月时间搞突袭,上班时不能看书,的确是累的够呛!”他回答得实实在在。我事先已从学历表中知道他早于10年前,即1968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英语系,所以又问他:

  “你年纪较大了,已经有了文凭,还念这个函授干什么?又是专科……”

  “我在图书馆工作,干了这一行,就要干好。不系统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能成么?”仍然回答得实实在在。

    这就是魏克智同志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以后数易寒暑,交往多了,无论是在他的函授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他的专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这种看似争强好胜,实则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本职工作一丝不苟、严格以求的个性。

    19842月,原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通知下达后,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四平师院图书馆馆长李景文同志十分重视,他不仅身体力行,亲自担任教师,而且组织该馆的魏克智等同志,同他一起讨论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计划。由于国内尚无统编教材,派魏克智同志来长春找我,省学会有关同志又协助他收集资料,我尽自己的棉薄之力、无才之识,力所能及地同魏克智同志讨论了教材的内容、框架、结构,拟出了大纲和细纲,原以为他们能够应付讲课即可,谁料魏克智同志明确提出:“课要讲好,教材也要写好,争取出版。”想到他曾经说过“报了名,就要考好”,说过“干了这一行,就要干好”,听到他“课要讲好,教材也要写好,争取出版”的话,我真为他这种一贯力争上游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当即表示无保留地支持他们,无条件地信任他们。他们几位同志果然说到做到,在担任讲课的两年期间,他们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本书的撰写工作。李景文同志曾多年在中文系任课,担任了“文献的研究与论文写作”和绪论两章的执笔;杨秀君同志长期从事期刊工作,并在史学文献检索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承担了有关两个章节的任务。余者皆由魏克智同志执笔并总其成。

    全书写完后,他们将近40万字的书稿拿来给我看,我粗读一遍,收获频大,认为它的确是一部可以公诸于世的新著。总的印象是,作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专门著述,该书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当的知识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他们注意到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之间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日益一体化的趋势,力图综合这两大学科在文献检索方法上的共同特点,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的角度去解释和探讨有关的理论问题,如关于分类法、主题法、查全与查准等方面的知识,就是适用于文理两科的读者进行系统的情报检索的方法;本书以上述基本理论知识为立脚点,又向社会科学各有关学科进行辐射状的探讨,结合文科院校(甚至综合性院校|)系科设置的现状,将社会科学的几大类别分别分辟章节,逐一地介绍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这就为有关大专院校结合专业课讲授重点工具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检索工具举要部分,近年来国内所出版的最新工具书,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总之,全书比较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深入浅出,行文通俗易懂,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获取和使用情报信息的意识和技能,是有用处的;而且,对于从事图书馆情报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于社会上有志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大读者,在从事本职工作或业余治学上也不无参考价值。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基础》一书的出版,还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魏克智同志是“文革”中的“老五届”毕业生,杨秀君同志是东北师大中文系的“工农兵学员”,他们都是通过函授和自学获得了图书情报学知识,然而,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和研究中,却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函授生也好,工农兵学员也好,自学者也好,只要他深深地热爱一门事业,肯于刻苦学习,用于开拓探索,那么,成才的路,就铺在脚下!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文科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教材撰写和教学方法研究,南开大学来新夏、北京大学朱天俊、苏州大学潘树广、辽宁大学刘裕昆等专家相继编撰、出版了各有特色的专著。与之相比,魏克智等同志无论在学识积累上,还是在教学经验上,抑或是在写作的实际水平上,肯定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甚或存在较大的缺点或短处。

然而,在朝霞的蒸蔚下,苍松翠竹固然令人神往,而那洒满露珠的柳营桂丛不也会将大自然点缀得更多丰富多彩一些么?我想,在我国学术的百花园里。本书的3位编著者所奉献的劳动成果,至少可以作为绿荫花锦而绽放,以陪衬那蔚然壮观的奇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学术繁荣的标志应该是:既有苍松翠竹,又有柳营桂丛,以供广大读者自由地选择、欣赏,供人们象海绵吸水一般将多维的文化知识容纳在自己体内,唯其如此,我们的科学才能发展,才能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我期望更多的中青年同志能成为园丁,祝愿百花园中花木丛生,万紫千红! 1986.7

(原载《金恩辉图书館学文选》第283页,199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