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让“老物件”留住乡愁 —参观梨树县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追记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6-06-22 12:29     点击量:413

让“老物件”留住乡愁    

     —参观梨树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追记

金恩晖

201653日至4日,吉林省政協文史专员绳海文先生、赵勤先生我们三人,应四平市梨树县蔡家镇党委书记王志清和镇长寇孟伟的邀请,赴蔡家镇参观、考察了蔡家镇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蔡家镇位于梨树县东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东辽河西岸,地势较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南岗北平,从南向北呈现冈陵起伏的波状平原。南部半山区属长白山余脉大黑山系,西与郭家店镇相邻;南与孟家岭镇相连;北与万发镇、东河镇接壤;东与公主岭市南崴子镇隔东辽河相望。

梨树县素"东北粮仓""松辽明珠"之美称,而今天它的蔡家镇又有了一座以收藏传统的农耕器具,生活及习俗等用品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五月初细雨绵绵,气候格外清新。汽车缓缓经过千米碾磨长廊和模拟柳条边。

碾磨长廊是用百余个碾盘、石磨精心设计的、摆成的各类艺术造型;如同古代武士列隊一般、这由碾磨打造、排列成的一条街,在风雨的冲洗下更显得宏伟、壮观。石碾石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粮食加工设备,以碾磨形式排列成阵,气概简朴而恢宏,形象的艺术造型使我们在农耕文化博物館外,极感具有震撼力。

(院内七星台)

  柳条边始建于清代,清王朝修建的“柳条边”,是一条区域封禁线。它穿过辽宁和吉林两省,全长约1300公里。土堤的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土壕植柳像篱笆,故称柳条边。柳条边呈‘人’字形,老边在辽宁,从长城至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为西段);由威远堡向东南至海边凤城,构成‘人’字的一捺。从威远堡向东北至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舒兰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的下段,是新边,在吉林省。有7.5公里的柳条边经蔡家镇,今已隐于田间,蔡家镇外这条80米长的柳条边,则是按照史书的记载及老人们的描述原貌进行重新模拟修建的。

在王志清书记、寇孟伟镇长及有关人员陪同下,我们详细地观看了博物馆馆内外近2000件展品,包括农具、交通、衣物、食具、宗教文化等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和民间工匠多方面内容。展品洋洋大观,布展明晰合理,说明文字较为准确、生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农耕文化博物馆有四个展厅,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进入博物馆楼梯口,由一百个棒槌组成的的风铃格外惹眼。

博物馆院内,展示的是村民生活的各种器具,有石碾子、石磨、石头滚子、石头水槽、木桶、大缸等。这不仅让人想到过去人们忙碌劳作的身影,而且回想起家家户户磨米磨面、用石头滚子压地的场景。

生活展厅藏有鲁班凳、幔帐腰、幔杆子、纸镊子、梳妆台、火盆、洋棒子、猪腰子筐、席蒌子、鸡毛掸、蝇甩子、烟笸箩、鞋拔子、拨了锤等数百件。这些用于农家生活的物件,曾带给每个农家、每个农民无限的方便、幸福和快乐,构成了他们贫乏的生活中丰富的内容,其中有数也数不清的故事。如火盆,主要是用来取暖的,但平时火炭埋在火灰里,用时用烙铁挑起火炭吹几口,就可引火。因此,火盆又是关东人保留火种的主要器具。东北的火盆有铁铸的,殷实一些的家庭也有铜铸的。姑娘出嫁,娘家一般都陪送个铜火盆或铁火盆。大部分东北人用的是黄泥火盆,黄泥火盆是用黄泥以铁盆做模子做成的。做法是:用麻刀、兽毛搀黄泥沤沥,然后做成带腿的泥盆。泥盆在阴干过程中要不断用碗渣的光滑面蹭拭,把盆外蹭得铮光明亮,干透后即可使用。

今天东北农村的火盆几乎绝迹了,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发现,但火盆表现出东北人独有的地域特点、习俗民情和那一幅幅以火盆为背景的关东生活情画,还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火盆是家里的老人天天守着的东西,小猫小狗也天天围着火盆转。老头老太太点烟对火,也从火盆里取火种。爱喝酒的老汉, 往往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放,转眼间酒就热乎了。民间歌谣中把整天守着火盆的人形容成为有福之人:“老太太,小媳妇儿, 一个一个有福人儿; 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烤火是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也叫“讲瞎话儿”)、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山(野)核桃、土豆、地瓜(红薯)、黄豆粒、苞米粒等,有时还有抓来的麻雀、砸开冰窟窿弄的鲫鱼等“野味”,边烤边吃。

民俗展厅可以看到过去汉、朝、回、满等族人的很多习惯,如滿族人小孩子穿虎鞋、戴虎帽,通过虎威伴随小孩健康成长。满族文化里的十八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护孩子吊起来,十八九岁姑娘叼着大烟袋,烟筒盖在房山外等等。

  生产展厅同一类藏品都有好几件,手扶木犁杖、粪箕子、花轱辘车圈、绳车子等等。关于花轱辘马车,曾有记载:“这种马车的车采用木头镶嵌铁件儿而成,有六、七岁孩子那么高,材质选用硬木料,如青干柳——柞木等。车圈外面箍一圈厚铁瓦,以免车轮磨损。”“车轴辐条也是硬木做的,均匀而坚固。

精品展厅是一些非常珍贵的藏品。还有有趣的故事: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一营,随大军南下,参加辽沈战役。有一个炊事班班长40多岁,从哈尔滨的双城堡出发,就背着这对石磨,部队行军到哪里,他就背到哪里。他就用这对石磨给连里的干部、战士磨豆腐吃。这对石磨一直从双城堡背到锦州参加辽沈战役,从锦州背到海南岛,后来又背到朝鲜战场,抗美援朝胜利后,他又将石磨背回国。回国不久老炊事班长去世。据说这对石磨现在国家博物馆里存放。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对石磨,据说和当年的那对石磨的样式是一样的,他背的就是这样的一对石磨。”听了解说员的生动讲解,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年代。

当年,有一位日本老太太在中国绣的枕头顶、日本木箱子和百年龙凤柳等照片。百年龙凤柳位于下坎子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两棵树实为一棵树,当时被雷辟一分为二,在树的正面看就像是一龙一凤相互依偎守望。老人们说这龙凤柳已有了灵气,象征着生机和爱情。

五月四日整整一个下午,蔡家镇的领导及有关人员与我们三人座谈。王志请书记向我们较详细地介绍了蔡家镇党委政府抢救这笔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曾经指出:“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蔡家镇党委和政府鉴于中华农耕文化在今天农业的飞速发展中有被遗忘了的农耕文化的物证,几乎消失殆尽的现实,产生了创建农耕博物馆的理性冲动,并迅速付诸实施。在基本无专家、无资金、无经验、无场地、无宝贝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全镇上上下下都成了淘宝人,献宝人;淘宝、献宝成为风气。今年65岁老会计王选忠,将丈母娘母亲用过的心爱物,长大烟袋、纺车、戒子、木升、木勺子等老物件统统捐出来。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非常感慨地说:我是一名党员,我的故乡是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互相融合,但是很多具有满族特色的东西正在消失,我们应该留住历史的一些印记,老物件散落在民间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把散落在民间断代的物件收集在一起,就是对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意义。这些老物件固然代表着古老的民旬文化,但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的花棍秧歌舞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住乡愁,留住根脉,件件是珍宝,件件金不换,蔡家镇农耕博物馆终于诞生!

201510月,蔡家镇党委政府结合“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建设,他们发动镇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动员全镇的民俗文化爱好者拿出多年收藏的老物件,通过赠予、暂借、收购等方式征集农耕民俗老物件。在搜集老物件上,镇党委书记王志清几近痴迷,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布置任务。他还亲自带领同志们走街串巷,跑遍了梨树县附近的乡镇搜罗宝贝。

王志清感慨地说:这次在蔡家村重新修复的柳条边,完全是按照史书上所记载的柳条边的原貌重建的,到目前,重建柳条边在吉林、甚至在全国是唯一一个,让人们一提到柳条边就想到蔡家,一提到蔡家就有柳条边历史的记忆。为了重建柳条边,更真实地恢复柳条边的原貌,王书记查阅史料,拜访老人,起早贪黑,自我设计规划,亲临现场指挥修建,仅几个月的时间,在蔡家村利用废弃的水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再现历史、重塑当地人文景观的角度,重修了一段柳条边。

蔡家镇博物馆是展品最齐全的农耕主题文化博物馆,它还原了农耕历史文化的轨迹,展现了梨树县乃至东北农耕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成为吸取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气息、缅怀农耕生活的特色文化展示场所。我们认为,必须对东北黑土地上的农耕文化予以崇高的评价。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形成的连绵不断的农耕文化,不仅使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有所提高,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使中华文明屡遭浩劫而不衰;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特别强调和谐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以和为贵,追求小康与大同的远景目标。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理念塑造了先民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维系了社会的稳定,支撑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科学、和谐、健康发展之路。这一理念,在今天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阐述的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的话语,恰好为蔡家镇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对这所博物馆今后的工作和布展的细节等问题提出了意见:除继续加大征集藏品外,还要对每件展品的深入研究,特别要采访健在的老年人,唤起他们对每件展品的回忆,包括展品的制作、功能、价值及有关故事;尽量做到有物件即有说明,展品说明要有闻必录,用语要准确,精益求精……总之,要加强展品的后续文化深化。

告别农耕文化博物馆,淡淡的乡愁使我们都对先人,对黑土地,更加怀有深深的敬意和眷恋之情,

参考文献:

1,通讯员 崔向阳  民俗专员参观梨树关东农耕博物馆,《四平日报》201651807

2,梨树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今年3月开馆,吉林日报,2016-02-14

3,蜜蜂:吉林四平:农耕文化博物馆,第一农经新闻2016-03-07

4,魏晓光:走进梨树“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新浪博客万山红遍668  2016-05-24

5,高海亭口述、朽木整理:《哈尔滨解放初期依然存在的花轱辘马车》,载《哈尔滨新闻网》 20111114

6本报通讯员崔向阳:打造旅游小镇 传承特色文化  四平日报2015  12  30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