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高红十:青春的记录与表达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6-11-24 20:08     点击量:425

青春的记录与表达

高红十

曲光,1975年高中未毕业自愿赴陕北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当年他喜欢写字画画——会写会画的两支笔,本事远高过只会写字的一支笔,时光积累越久,越证明此点小真理。当年他留下许多黑白素描、彩色画作,给一辈子没照过相的乡里乡亲留下画像,留下那个时代记忆与乡间百态。2009年后,曲光每年都回村一两次,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看到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易主、变样,甚至塌了……产生把三年黄土高原记忆与记录凑一堆出个啥啥册子的冲动,“那样和后代忆若思甜时也有个参照物。”他自嘲道,便有了曲光自编的小书《青葱涂鸦》。

曲光送书,笔者读了,感觉该书内敛平实,又明亮温暖。

记忆是个人的事,表达更属个人。比如曲光在书封面画的山丹丹,硬朗,倔犟,铁画银钩一般,仿佛听到花开时波的一声。笔者记忆,陕北山丹丹纤细,独立遗世,不成片,背洼地生长……。但书中更多细节与笔者共鸣。

他画的陕北打庄稼用的连枷,照亮的油灯,给山上受苦人(劳动者)送饭瓦罐上搭一疙瘩笼布;井台担水,灶房做饭,推碾子磨磨,手扶拖拉机,老镢头;背庄稼上活肩,这点很重要,上死肩,遇到路窄难走时,很容易被庄稼兜拐到崖下……黄土地的山水林田路,人狗驴牛羊一一在纸,今日看来,更是风吹不去刀剜不掉的一段经历一段感情在脑在心了。

书中说到回村给乡亲们送画的事。曲光当年为了练习美术基本功,给村里老乡画不少人物素描(有的乡亲从生至死就这么一张素描,再无其他影像)。2009年后,他多次回村,想着把当年的人物画像拍成照片,放大,塑封,送回给画像主人。2012年送一次,画像照片不理想,2014年洗清楚放大再一次送回,并且拍下人物原型,原型殁了他的亲属后代的反应,那真是有图有真相,岁月、变化、沧桑,沉浸其间,令人无限感慨。

时常拿知青一代与干校一代比较,同在不堪年代,同在社会底层,后者还有工资傍身,两者动静迥异。前者涌现若干作家,从新时期文学直至眼下,不断有扎实作品问世。为什么?笔者以为前者有青春垫底,而后者青春不再。青春汪洋恣意,势不可挡,披坚执锐,生命力顽强,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青春的根须很长,像枣树样深扎土壤,会有不凡的收获与果实。

总在想,为什么曲光每年一两次回到陕北农村那片至今不算富裕又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因为四十年前亲身经历的岁月光景么?不说大道理,为了一份牵挂与惦念,一份情义与情怀该不会错。他希望今天黄土地的女子婆姨后生老汉的日子明亮、温暖,好。希望不再年轻的知青一代的日子明亮、温暖,好吧。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