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徐雁校友为金恩晖学长新作《书林五味》写的序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7-03-06 20:37     点击量:418

一个北大图书馆学学长的书文化路(序)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大学教授)

前年金秋的一天,应长春图书馆邀请,我去到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吉林省省会,为2015年长春市市民读书节”做了一场题为《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的阅读推广讲座。讲座之暇的一个幸福收获是,在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秦亚欧兄的陪同下,看望了阔别多年的北大学长金恩晖先生,并为《全民阅读书香文丛》第四辑,组约了一部他老人家的读书随笔集。因此之故,金学长旧言重提,执意命我要为他这部《书林五味》写一篇序言。

不由得想到当年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求学期间,与金大学长结缘的往事。

那是我在三年级前后的光景。1982年秋,我与王德胜、邱明斤、陈国锋(致成)、姚伯岳等同窗好友一起,联合发起成立了一个学生学术社团——学海社,以继承、弘扬和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蒙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并赐书《七律·题学海社》墨宝。其中“骋怀学海扬帆远,游目书林用力勤”一联,遂为我和本社社员、社友的励志之语,传诵至今。

学海社的社刊《学海》主编,则聘请了高我们一个年级的王余光同学来担任。王学长做过本系学生学术刊物《初读》的主编,他来担纲《学海》编政之后,敬业乐业,其中的一桩功德,便是他主编的《学海》某期的一组社员文章,被吉林省图书馆编印的《图书馆学研究》录用了。这给予新生的学海社以极大的信心鼓舞和热情激励。当文章刊登出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主持《图书馆学研究》编政的金恩晖大学长大力提携的结果,他为母校能有好学勤写的后来者感到由衷高兴,并寄以厚望。记得在1984年我大学毕业的那个春天,该刊还及时地发表了我的一篇投稿文章《中国古代典藏保护技术述略》,从而坚定了我毕业后继续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的专业决心

有此因缘,原本遥不可及的大学长,便与我这个小学弟建立了友情上的联系。1984年夏毕业后,我先在国家教委(教育部)机关做小公务员,五年后调动到了南京大学,先后在校出版社、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信息管理系(学院)工作,尽管空间距离加大了,但始终与他保持着声气相通、心迹相印的忘年交关系,情与谊与时俱进,因年而笃。但世事难料,随后就有了一桩书林事故的发生。

且录我保存下来的他于199852致我的一札,以见其事原委吧。且略引数段文字如下:

感谢您给我的这个出书机会。自看到《华夏书香丛书》目录后,我即按您们的要求,努力去做……最近北大校庆100年,搞得风风火火,成绩方面粗线条谈的很多,但北大的历史教训亦应认真总结,引以为鉴。比如,文革初的马列主义大字报,十年动乱,两校(即梁效笔名之谐音——引用者注)文章满天飞,批林批孔批周公等等。从深层次看,这同文革20年的僵化教育有直接关系……这一代从50-60年代接受的是教条主义,左倾思潮下的僵化教育,传统文化基础薄,底子浅,又未能与世界新潮流同步,50-60年代的大学生如此,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员,只有少数经过补课回炉有所成就,也未必都出在北大。如是,至少在人文领域,现今的北大,又怎敢侈谈其!?当然,责任不在我们,而是历史之使然。难道不应该总结一下北大发展史上那些背离了五四科学与民主传统、背离了蔡元培校长兼容并蓄精神的教训么?

我诚恳地想请您为我这本小书写一篇同系学友式(而不是来信中的金老师的师生式)的序言,更不希望您在序言中有任何溢美,或捧场之词(时下人们对书评界此风,大有反感)。请您从我们这一代北大毕业生经历的上述大背景上,为我画一画像,总结一些教训,认真地指出我的严重不足,缺点和问题等等。大体上讲,我还算勤奋,知识面较广(我认为,我们系,乃至整个文科系,应有一大文化概念,各种人文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皆是相通的)。但先天不足,国学根底浅,外文只粗通俄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不够,对世界思潮长期封闭,只是七十年代以后,国门大开,才总算跟上了一点形势……我希望您在我这本书序言中,应指出我这种不足,起到对我们这一代人学术上总结的作用。字数、内容,随您兴之所至,任意去写。

书信开头所说的那套《华夏书香丛书》,19989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因故未能如愿组稿出版第二辑,因此,所谓“同系学友式”的序言自然也就成为无本之木了,也就无从说起了。此事让我抱憾甚深,歉疚的心情久久难以抚平,但性情爽朗的大学长却宽容之极,从未因此未竟书事而责难于我。如此说来,正在写作进行时的这篇文字,真是一篇延迟已太久的序言了。

话说金大学长出生于1938年的吉林市。1957年夏,由吉林省实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61年本科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至吉林省图书馆工作。历经俄文图书分类编目、中国古旧书采购与分编、参考咨询和辅导等岗位,于1984年起任副馆长,1996年担任馆长。限于我国长期缺失《图书馆法》的具体国情,他是为数不多的终成“正果”的图书馆专业工作者,即能集馆长、研究馆员于一身者。

不仅如此,他还是业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原因是大学长少小早慧,在其学生时代,即爱好文学阅读和写作。无论是在课余,还是在后来的业余时间,他勤奋撰写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和美学随笔,及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在当日颇有影响。1980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成为了会员,随后还担任过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等,并先后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吉林大学中文系聘请为兼职教授。

依据扎实的图书文献学知识和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专业背景,大学长在图书文献学、地方史志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成果斐然。累计发表文章约四百篇,出自他笔下的《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王重民先生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学者的品德、友谊和骨气——兼谈王重民先生和金毓黼先生的君子之交》、《坐拥书城四十载,事业学问皆楷模——集读者、馆长和学者于一身的杨威理先生》、《记我国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王振鹄先生》、《飞出榆关架“热线”,探幽书山铸新篇——记台湾著名图书馆学家胡述兆博士》等篇,尤能给人以思如泉涌、文不加点的深刻印象,这是因为在写作中,大学长融合了他的学识之厚,发挥了他的文笔之长,因此,其笔下文字的知识性和可读性都很强。至于荟萃了其专业立言的代表作《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选》,由他领衔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近三十种书籍,早已被各级各类图书馆所收藏,已经或正在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学术贡献。

本书得以成编,得到了的弟子秦亚欧兄的全力助理。全书文稿被他悉心编纂为上、中、下三辑,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一个科班出身的图书馆学者,在长达一个甲子的人生道路上,管书、用书、编书、读书和写书的心路历程。我相信大学长这一段在书林学海里五味杂陈的心路历程,给予后来者的种种启迪,将是十分深刻而富有教益的。是为序。

                              丁酉年雨水节后六日,于金陵江淮雁斋。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