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北大岁月1946-1949编者的话(全文)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6-19 22:00     点击量:349

 

北大岁月1946-1949编者的话

20129月,北大校友会计划出版反映北京大学1946-1949年历史的一本书。征稿后的编辑任务交给了张文定、江长仁和高红十。

校友会之所以在时间上选择1946年至1949年这个特定时期,一是因为有关北京大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回忆性图书出版了不少,坊间还未见一本专门回忆19461949年的图书。第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与转折时期,是北京大学校史上一个不容忽略的时期。

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梦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被任命为校长,在胡适未回国履职前,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长。194654日,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宣布解散,北大等三校各自复员。19461010日,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正式开学,胡适执掌北大,他在开学典礼上回顾了北大四十八年的历史,提出了北大所经历48年分为五个时期:初创时期(1898-1916)、革新时期(1917-1927)、过渡时期(1928-1930)、中兴时期(1931-1937)、抗战流亡时期(1938-1945)。当时他自豪地说,“今天的北大是大多了……学生有35在14人,还不连沈阳新生、抗战有功子弟,政府分发者,可以说,比联大时期大了一倍,比旧北大大了三倍,学院也增加了三个。”他还说:“我只作一点小小的梦想,只想使她成为一个像样的学校,成为一个全国最高学术的研究机关,使她能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贡献。”

此时的北大设有文、理、法、农、工、医六个学院33个系,学生人数达到3800多人(含沈阳等新生),教工人数达到1300多人,成为当时中国学科设置最多、学生人数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在文史哲、数理化、以及农学和医学方面都是国内领先的。在时局动荡的种种困境之中,北大仍然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19481217日,是北大五十周年校庆纪念日(这天也是胡适先生的生日)。胡适校长原本希望能在他任内好好庆祝校庆50周年,北大也很早成立了“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并由胡适亲任主任。校筹备委员会下分设了“五十周年纪念建筑委员会”、“五十周年纪念学术委员会”、“五十周年纪念总务委员会”和“五十周年纪念材料委员会”等四个专门委员会,分工负责具体筹备工作。尽管胡适要筹建北大大礼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其他工作却在有序进行。

19471119日,在胡适主持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全体会议,会上决定了校庆期间的各项工作、具体安排和校庆日的程序。1213日,胡适为迎校庆编写的《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览》一书赶写了《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感慨,“北大三十周年纪念时,他变成了北平大学一个学院了。他的四十周年纪念是在昆明流离时期举行的。”但胡适自己没有想到,他在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日前两天的1215日,仓促地离开了北大,离开了校长的职位,飞到南京去了。胡适正式接任校长到他离开北大不到三十个月。北大五十周年庆典在汤用彤教授主持下,开了一个简短的纪念会。

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228日,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了北京大学。54日,军管会文管会任命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汤用彤教授任主席。同时还任命了学校其他行政负责人和各院院长。北大校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的家园和生活。前半部分的北大校园和院系设置是从北大档案馆中查询来的历史资料,各学院的介绍也选自当年的文章,相信读者通过这组文章能感受到当年北大的校园历史文化,也能勾起老校友的回想和年轻学子的兴趣。下半部分是老校友对北大学习工作生活的回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北大学子们坚持爱国进步,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那个时代北大学生中,后来涌现出了像于敏(两弹一星元勋)、王忠诚(2008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学者和理论政治家。

第二部分“我们的师长学友”是对师长和学友的回忆和论述。在介绍的师长中,有当年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秘书长郑天挺、训导长贺麟、文学院院长汤用彤、法学院院长周炳琳、理学院院长饶毓泰、农学院院长俞大绂;有原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曾昭抡、张景钺、钱端升,有著名的民主进步教授许德珩、闻家驷、费青等,有著名作家、诗人教授杨振声、沈从文、废名、冯至等,还有魏建功、江泽涵、陈友松、孙云铸、闻家驷、楼邦彥、王珉源、陈占元等名师。我们从这些师长的做学问和做人上看到了北大知识分子的风骨与风采。对于胡适和傅斯年两位校长,除选用了邓广铭教授和老校友马句先生的回忆,还选用了北大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专题研究文章。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论述(还包括邓嗣仁和汤一介等人的文章),可以对胡适和傅斯年在北大历史上的功过是非有一个客观了解。这里要说明的是有关贺麟、冯至、江泽涵、陈友松、闻家驷、王珉源、陈占元的文章选自《北大中老胡同三十二号》一书,文章的作者是这些教授的子女。他们的回忆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这些老师。更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是,85岁的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抱病赶写了《汤用彤先生与北大复校》一文,郑天挺先生的亲属也撰写了《郑天挺在复员后的北京大学》,并提供了多张珍贵的照片。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乃是拥有一批闻名遐迩的学术大师和名教授。他们的学术成就、教学经验、道德文章是北大一份宝贵的财产。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这些教授师长,除了胡适和傅斯年,在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走与留”的选择中,都坚定地选择留在了北京大学,和广大师生一起,迎接北京大学的新生和新中国的诞生。

第三部分“我们的峥嵘岁月”集中汇集北大师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的文章。1946年到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时期,是北京大学爱国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三年。北京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对中华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使北大作为一个整体自觉地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连系在一起。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北大师生追随时代前进步伐,从“反美抗暴”到“反饥饿反内战”,从“反美扶日”爱国大游行到“反迫害争民主”的抗议诉求,北大师生都走在了运动的前列。北大被誉为“民主的堡垒”,“国统区的‘解放区’”。北大师生们在第二条战线上所进行的斗争,体现了“北大常为新”的五四革命传统,成为北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本部分所收的文章,有当年地下党负责人和当年学生领袖的文章,有那个时期亲身参加运动的回忆,也有普通学生讲述自己从年轻学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亲历体验。在那三年中,有一批师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外围组织。到19492月北平和平解放地下党员公开时,北大的党员人数达到300多人。之后,许多北大学生从北大出发,参与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中。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我们的社团报刊”。社团活动是北大的一个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在1946-1949年间,北大的社团有四十多个,各种学生报刊和壁报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极大的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实际能力。更有一批学生通过社团的锻炼,参加了革命。在本部分稿件中,选入了一些当年的文章。

我们深知,本书的编排并不尽如人意,作者所写的回忆文章涉及内容不可能是单一的。许多文章既谈学习生活,又回忆老师和参加学生运动。编者只据此做一个大致的安排。相信读者通过阅读,可以从有些疏远和陌生叙述中,了解其实并不疏远也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触摸到充满魅力生生不息的北大精神和一段葆有温度的北京大学历史

本书书名《北大岁月:1946——1949年的记忆》,收入本书的文章所记述的人与事限定在1946年到1949年的北大。征文来稿中其他文章没有选入,将在《北大校友通讯》上刊登。我们向那些没有入选的作者表示深切的致歉。对于几位台湾老学长的来稿,我们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作了修改,由于时间与通联原因,未能征求本人意见。

综观全书,文章的作者无疑是“北大人”。回忆类文章的作者是那个年代的北大师生,研究性文章的作者和对校友采访的作者也都是“北大人”。本书可以说是“北大人写北大人和北大事”。除征文来稿外,有的文章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校友通讯》等书刊,由于篇幅原因,有的文章作了较多的删节,在此一并说明。本书选用的100多张照片,有北大档案馆和图书馆提供,校友叶向忠、张群玉、李忠、许鹿希、宋柏、高汉、江孝焯、陈骥(陈世安)、屈翠云、郑克扬等同志也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启动时,学校老领导王学珍同志对本书征稿方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本书启动后,校友会成立了本书编委会,编委会委托张文定(主编)、江长仁(副主编)、高红十(副主编)负责具体审稿和编辑工作。囿于时间关系和我们三人的学识水平,编辑工作留有许多缺憾和纰漏。由于年代关系,回忆文章中涉及的事件与人物可能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出入,有些文章对某些事件叙述和看法也不尽相同,相信读者阅读会有所取舍鉴别,本书文章中涉及人名(当时学生改名很普遍)众多,很难逐一核对,敬请读者尤其是北大校友提出批评。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校友会的老领导郝斌、李安模同志亲临指导,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副总编辑刘乐坚、总编办公室主任陈健、信息中心主任胡冠群同志等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对所有为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张文定 江长仁 高红十20133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