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老师的笔迹
毛宪文
我读北大时,校址尚未迁入燕园。中文系办公室及教师均在沙滩北楼。
魏建功老师开设的语法修辞课,当时选修的人,也只有十几名。那时中文系全系四个年级的同学,总计也就是60多人。
语法修辞课是中文系学生的必须课。它对学中文的人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日后肯定与文字打交道。离不开舞文弄墨的人,学了语法修辞裨益于写作是必然的,这是尽人皆知的。
高中我就读于北平私立求实中学。国文老师是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我的作文屡被他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评。于是自以为在作文方面是块料了,便做起了以后当作家的梦。后来如愿考上北大中文系。大二时听魏老师的语法修辞课,自然就很认真。我从不缺课或迟到早退。听课总是坐头一排的扶手椅,离讲台和老师最近。
建国初期很难找到关于汉语语法修辞方面的参考书。老师在课上曾向我们介绍了《马氏文通》可以参考。我借到该书翻了翻,觉得没什么意思,也许是我的基础太差。所以找不到知音感觉的缘故吧。我拿定主意好好听魏老师的课。
魏老师非常体谅我们。他讲课时,根据教案将章、节、定义、例句等清清楚楚地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记录。老师的板书行云流水,极为漂亮,每个字仿佛朵朵的花儿绽放在黑板上,为教室增添了艺术氛围。
我除了认真地将老师板书的内容记下外,还将他讲解的要点,尽可能笔录在笔记本上。对有些来不及记的东西,我就画个大问号,待下课后请教魏老师。他边答疑,我边记录。老师看我这么辛苦,就说你把笔记给我吧,我回家给你订正一下。我说,那敢情好,不过让您太辛苦了,我实在过意不去。老师没说什么,还是执意地拿走了。
下节上课前,魏老师提前将我的笔记本发还我。我翻开来一看,吃了一惊,纸页上在我歪歪扭扭的字行中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老师用红笔订正过的字句。修改的内容有:我落抄的定义,解释欠准确的句子,还有写错的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替我纠正了。看着老师注入的心血,我顿时从心底升起对老师无限的敬意。
这是大学啊,老师如此认真给学生批改订正,比我在中学时代的老师都尽心,怪不得北大出人才呢,这里的教授就是不一样,原来是这些辛勤的原定,他们不辞辛劳、精心栽培那些莘莘学子结出的硕果啊。
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激起了我学习的热情。语法虽然很枯燥,但我为了弄懂它,仔细体会老师讲的内容,潜心琢磨,慢慢地悟出了些门道。我对修辞从一听课就感兴趣,因为讲修辞就是在讲文章怎样写得更生动、更漂亮。往往为欣赏修辞之奥妙,我像陶醉在一顿饕餮美餐中,精神的满足是何等的好啊。
当时语法修辞参考书奇缺,我看过魏老师的教案,建议他出版。他说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多争议,因为我们过去只讲修辞,不讲语法。汉语语法是鉴借英语语法而兴起的一门崭新学问,还不成熟,要经过专家的多方研究,总结出科学的规律才能出书。我说当讲义印出来只供学生参考应该行吧。老师说。现在的印刷条件差,费用高,难啊。老师说的有道理。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确实非常落后,印刷方面也不例外。经老师这么一说,我的愿望也就烟消云散了。
听了魏老师两个学期的语法修辞课,我整整记了六大本笔记。每一本的每一页上都留下了魏老师的行书笔记。魏老师本身也是位书法家,我见过他给人写的条幅,笔力遒劲,布局圆润。他的钢笔字像他的毛笔字一样秀气。我把这六本笔记当做魏老师的书法真迹珍藏起来,同时也是老师高尚师德的见证。后来我在搬家时,丢什么东西也舍不得将那六本笔记离开我半步,总把它包得严严实实,生怕有个闪失。
北大毕业后,我写的东西多起来了,就把那六本笔记和我认为重要的原稿放在一起。天有不测风云,文化大革命中我家被抄,六本笔记和原稿通通被没收,从此杳无音信,我为它的遭遇丢失痛哭流涕,又有什么办法呢?对我来说那六本笔记是无比珍贵的文物,记录了魏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老师是我学习的楷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曾像他一样热忱对待学生。
写到这里,我联想起一件事:建国初期解放军系统掀起学习文化的高潮,北池子某部队驻军到系里请人给他们讲语法修辞。魏老师推荐我去讲,我就是从老师那里现趸现卖的。每周讲两小时,还应付了几个月呢。确实像老师说的教学相长么。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信任。
魏老师,我没辜负您的期望,在您严肃的治学作风影响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您的语法修辞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受您的哺育,使我终于走进作家的行列。
我敬佩您的蜡烛精神!
魏建功老师,您的形象永远存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