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北大人2013年夏季刊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楼宇烈)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09-25 10:58     点击量:404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二届“北大人”大师论坛之楼宇烈先生演讲实录
(一)中国文化处理的三层关系
佛教在中国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想佛教要和中国
的文化结合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
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
体系,它的主体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儒、释、道三
教并存。在这一三教并存的格局中,三教各有侧重,
互相配合,这就是历史常说的,“以佛治心,以道治
身,以儒治世。”这三教很有意思,我经常反思三教的
问题,觉得都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们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梳理和解决生存
的关系。从里到外,大概有三个最主要的关系或者说
矛盾。最外的一层,是我们与生存环境、与天地万物
的关系,这就是有时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有跟
天地万物发生关系,才可以生存,才能够身健体康。
若我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很不好,我们与天地万物的关
系很不协调的话,人的身体能健康吗?人类现在已经
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现在大家已经感觉到,如果我们跟天地万物的关
系很紧张,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恶劣的环境就会
影响到人的生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道教强调文
雅地治身,就是说怎样来维护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
生命更加有质量。要想我们人类的生命能保持健康,
就必须要顺从自然,不能违背天地万物的规律,不能
春、夏、秋、冬四季颠倒,不能白天与黑夜颠倒。我
们吃的东西也要吃应季的。道家的思想正是让我们更
好地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第二层关系,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即人际关系的
问题。我们以儒治国,儒家治国怎么治?治什么?治
的就是人际关系。儒家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
在这个社会上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应
该尽什么样的职责。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身份
去尽自己应该尽的职责,人际关系就和谐了。
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关系,再
往里是每个人的身心关系。身心不和谐,身体能够健
康吗?不健康。佛教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我们身心的
矛盾,通过修行解决我们身心的关系。由此可
见,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儒、释三家——
配合着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与心
这三重矛盾关系。
(二)信仰的本质 :敬畏心
刚才大家参观了舍利,我听到大家对舍利
有很多疑问和不解。舍利是个音译词,它的意思
很简单,就是遗骨或者遗体。舍利里既有佛的遗
体、遗骨,也有高僧们的遗体和遗骨,所以有佛
舍利,也有高僧的舍利。舍利的形式多种多样。
佛或高僧身上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遗留下来成为
舍利。有生前遗留下来的,也有死后火化了遗留
下来的。但是不管是哪一部分、如何保存下来
的,都是佛和高僧们留下来的。人们对舍利的理
解,就是要去理解这些佛和高僧。
舍利是佛教的圣物,代表了佛。佛法里强
调佛、法、僧,按照过去的传统,必须佛、
法、僧三宝俱足,才是一个正式的庙。舍利就
代表了佛 ;每个寺庙的藏经楼中的佛教经典就
代表了法;主持佛法的出家僧人就是僧。一个
完整的庙里,应该是佛、法、僧三宝俱足。
过去有很多高僧到国外去求法、求经,他
们常常会带一些舍利回来,象征着他们把佛法
的精神带了回来。有一种影骨舍利,它虽然是
仿造的,但也是佛法的象征。比如,陕西法门
寺就有一个真舍利、三个影骨舍利,三个影骨
舍利是用其他材料仿造的,但也具有同样的象
征意义,因为信仰的关键在于心诚。
我们不要把舍利看得很神秘,但它的确是
非常神圣的,需要我们以虔诚的心、敬畏的心
去尊重它,从敬畏中获得我们做人、做事的原
则。过去,舍利不是让大家来参观的,而是要
绕塔礼佛 :佛在里面,我们绕着塔来礼拜,并
不一定要参观舍利才算是礼佛。所以我想,最
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崇敬和敬畏心。任
何信仰最终都是要确立一种敬畏心,没有敬畏
心就谈不上信仰。不管你信仰的是佛教、道
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都是要
有一种恭敬心、敬畏心。
不单信仰宗教需要敬畏心,信仰一种理论
也要有敬畏心,没有敬畏心就不能为了这种理
想奉献你的一切。所以不管是信仰宗教,还是
信仰一种哲学,乃至信仰一种政治,信仰的最
终目标、或者说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有一颗敬
畏心。
很多人说,中国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
滑坡,甚至失去了道德的底线等等,我觉得归
根到底就是我们缺失了敬畏心。中国古人常
讲,“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灵”,
很多戏文里也有类似的唱词。有一次,我在给
企业讲敬畏心的问题时,举了京剧里的唱词为
例,叫做“湛湛青天不可欺”,“善恶到头终有
报”。这就是一种信仰:青天不可欺,所以你
要对他敬畏。“头上三尺有神灵”,这个神灵只
有一种吗?不一定,大概每个人的神灵都不一
样。基督教的神灵是上帝,伊斯兰教的神灵是
安拉,佛教的神灵可能是佛祖,可能是文殊菩
萨,也可能是阿弥陀佛 ;中国人信仰的神灵有
的是老天爷,有的是自己的祖先,也有的是自
己的良心。所以,所谓的“头上三尺有神灵”,
不一定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化的神,也可能是
自己心中的一种理念。总而言之,人有了敬畏
心,就不敢胡作非为,就必须遵守做人最基本
的原则,从而产生羞耻心、诚信心。我想信仰
最终就是要塑造出每个人心中敬畏的对象。
佛教当然也是一种信仰。那佛教信仰的
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一般就是
人们烧香拜佛、拜菩萨。于是我们也去烧香
拜佛,期望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去病延年
等等,总的来说是一种索取,要求回报。
那这是否符合佛教原义呢?应该说根本
不符合。佛教是教我们觉悟人生、奉献人
生,而不是教我们向佛索取。佛教的根本宗
旨是什么?在于大慈大悲的精神。因大悲心
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
智慧。慈悲是什么?佛经里面解释得很清
楚,慈给了你快乐,悲去除人们的痛,所以
慈悲精神就是去苦存乐。这在《华严经》里
讲得更加具体:所谓慈悲就是不为自己求安
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一种奉献的精
神,慈悲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普渡众生的精
神。智慧是什么呢?佛教讲的智慧,是要我
们透过我们所感觉到的现象世界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超越现象
中的自我,提升和圆满自己的人格。所以,
智慧就是觉悟自身。
慈悲和智慧,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奉
献人生、觉悟人生,这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我们知道,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经典浩
如烟海,讲起来可能一辈子都讲不完。但是
它的根本宗旨并不复杂。
(三)佛教的生命观 :苦
我常说,佛教的所有理论教义归纳起来
就两个字:一个苦,因苦而慈悲,一个空,
因空而智慧。苦是佛教的生命观,空是佛教
的宇宙观。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它们的
含义是什么,需要深入地分析。
我想先从苦谈起。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
尼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一个地方国君的
儿子,他的出生地在尼泊尔境内。他的父亲
后来被称为净饭王,所以他是净饭王的太
子。释迦牟尼居住在皇宫中,生活很优越,
但他很关心民众的生活,经常出宫体察民众
的生活,因而发现每一个生命都会遭受很多
痛苦。比如肉体的痛苦 :他看到一些老人路
也走不动,没有人照顾,很痛苦;看到病人
在呻吟,就更痛苦了;再看那些死人的尸体
被抛在野外,被野兽吃,被老鹰叼,肉体腐
烂,化成脓血,最后化成白骨。由此他联想
到,一个人生下来也不那么快乐。佛经里面
记载,一个人在他母亲的肚子里孕育着的时
候,处于那么狭窄的一片黑暗当中,连呼吸
都呼吸不了,多痛苦啊!而他的母亲生孩子
的时候更痛苦,所以佛教里把一个人的生日
叫做母难日。
释迦牟尼不仅看到肉体的生老病死充满
了痛苦,还看到人情感上的痛苦。比如爱别
离苦,与此相反的是怨憎会苦。除此之外,
还有求不得苦,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就是
五味、五种因缘 :色、受、想、行、识,这
五个东西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命体 ;炽盛
就是燃烧得非常猛烈。佛教常常把一个生命
体叫做“五蕴盛”,就是这五个方面聚在一
起。这五个方面具体地说来,色是物质、肉
体 ;受是接受,指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后形
成的感觉;想是把这些感觉结合在一起,形
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行是动作,有了认识以
 后就会有动作 ;识是分别。
一个生命体就是通过肉体的种
种感觉、以及分别地思考而结合起
来。一个生命体就是一个自我,而
且自我的意识非常强烈。每一个生
命体都是站在自身主体的立场去看
外面的世界、去看其他的生命体、
或者无生命的物。这就是“我执”,
即对自我的执念非常强。这也是痛
苦,因为自己不是从一个整体去考
虑,不是从别人的立场去考虑,这
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和痛苦。
佛教讲,一个生命体有生老病
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
得、五蕴盛,所以一个生命体有八
苦。释迦牟尼看到了这些,因而被
称为释迦的圣人,即释迦牟尼。佛
教中称他为佛陀。佛陀是一个英语
词汇,意思是觉悟者。用古话讲,
他是一个先觉者,带领我们大家走
向觉悟,因而称他为佛陀。
释迦牟尼看到生命充满了这些
痛苦,他就思考,一个生命体怎么
会有这样多的苦,或者说这样多的
烦恼?他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初也
是在当时的文化系统——即婆罗门
教中考虑问题的。婆罗门教是现在
印度教的前身,它的基本理念是世
界是神创造的,而且不是单一的
神,而是多神,人也是神创造的。
婆罗门教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人
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人自己做不
了主。所以你这一辈子只能安定,
要改变的话,只能下一辈子再说。
这是印度文化的一个特点:印度文
化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重复,个体
的这一次生命结束了,还会有下一
次生命,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轮
回。轮回的思想不属于中国文化的
内涵,中国文化的生命观不是轮
回,而是延续,一代一代的延续,
个别生命有生、也必然有死,是会
消失的,但是一个族类的生命是会
延续的,即通过子女延续下去。这
与印度文化的轮回生命观截然不同。
在印度文化中,个体生命的轮
回会带来命运的变化,上一辈子是
那样的命运,这一辈子是这样的命
运,这个命运变化由谁决定的?是
由神来决定的。人的最后决定权掌
握在神的手里面,虽然此生的命运
多少跟这个人前生的一言一行、一
举一动有关,但它最终是由神来决
定的,这是典型的神论。
最初,释迦牟尼用婆罗门教的
办法修行了九年。他希望用一种苦
行的办法来解决生命的痛苦问题,
结果根本行不通。九年之后,他坐
在一棵名为毕钵罗树的树下重新思
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觉悟到
四个真理。这棵树因而后来被称为
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这
四个真理就叫四谛,即苦、集、
灭、道。
苦,我们刚才已经说了,释迦
牟尼看到生命的八苦,因而他要探
究为什么会有八苦 ;集,就是集
合,即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的集合导致了他现在所受的苦果。
思想、言论和行为,用佛教的话来
讲就是身、口、意,即身体、嘴
巴、思想,三者集合在一起决定了
现在要受的苦。在这儿,释迦牟尼
排除了神的决定力量,而把人所受
的苦果归结为由自己的身、口、意
三业所造成的结果。三业是因,现
在受到的报应是果。释迦牟尼悟出
的人生道理就是因果业报。
身、口、意三业有些什么具体
内容呢?身就是行为,它所造成的
业大概有三大类 :杀、盗、淫,即
杀身、偷盗、邪淫。口,即言论,
其中包含了妄语、绮语和漂亮话 ;
此外还有恶语,用恶语伤人 ;或者
是两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
话,搬弄是非。意,就是思想,即
心的贪、嗔、痴。佛教讲的贪有哪
些?贪名、贪利、贪食、贪色、贪
安逸。嗔即嗔恨,怨天、怨地、怨
人、怨世,看别人比自己强就嫉
妒,看别人不如自己就瞧不起。痴
在佛教里面也叫做无明,即看不清
现象世界的本质,而被现象世界所
迷惑、所蒙蔽,这导致他想问题、
看问题是颠倒的,只看到表面,看
不到本质。正因为颠倒,他对现象
世界的追求就产生许多妄想,这是
由于痴所造成的。
这个集就是集合身、口、意三
业,人生的痛苦是身、口、意三业
的集合,其中包括了杀、盗、淫、
妄语、绮语、恶语、两舌、贪、
嗔、痴十个业,这十个业加在一
起,使人必然要受到果报。佛教是
非常强调因果的,没有因就没有
果,因在条件成熟以后一定会转变
成果,而果一定可以找到它的原
因。所以我们要笃信因果,也就是
我们平时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
到,一切皆报”。所谓的“时间一
到”,就是因果聚会了。
佛教讲因果业报,就把神的地
位彻底排除了。人现在所遭遇的果
报都是由他自身的身、口、意三业
所造成的。所以佛教讲自作自受,自己造成
的业自己要受这个苦。
我们容易把佛教的这个说法与印度婆罗
门教的说法混为一谈,其实是不一样的。婆
罗门教认为,你造了很多的业,最后由神来
决定你到哪里去 ;而佛教不是,佛教把神的
作用取消掉了,佛教的因果思想是个体自作
孽,自受报。因此,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
的因来改变自己的报,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
的手里,命运由己造。所以佛教讲究自立解
脱、自我超越,而非靠外在的力量。因为无
论是佛还是菩萨都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只有
你自己才能改变你的命运。大家如果有兴趣
的话可以看看《了凡四训》,这本书的作者
叫袁了凡,名袁黄,号了凡,这本书是他写
给他儿子看的。
所以我们经常讲,佛教是自立解脱的一
种宗教,这就是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悟
到的人世间的因果关系。生命是苦,苦的原
因在什么地方?在于每个人自己的行为。那
么,要找到解脱的方法,需要达到什么样的
境界?这就是他讲的第三个字 :灭。
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灭迹、迹灭。
迹,指的是种种的贪、嗔、痴欲念,佛教把
贪、嗔、痴称为三毒,叫做三毒心。迹灭的
状态就是人不再动贪、嗔、痴的念头。在
身、口、意三业里面,意业是起关键作用
的: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没有肉体就不会
有精神,可是当肉体跟精神结合在一起时,
一定是精神去支配肉体。身、口两业都是
身体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是由意去支配的。
意,也就是心,是心在起支配作用。
佛教基本观点是八苦缠绕,三毒攻心。
把佛教所有的理论和实践归纳起来,就称为
三学:戒、定、慧。戒即戒律,就是自我约
束;定即禅定,通过禅定来收拢心性,反观
自己。禅定、坐禅就是一种静思、静律。慧
就是慧心、智慧,佛教的智慧也称为般若,
般若是音译,就是智慧的意思,般若这种智
慧与平常人讲的智慧不是一个概念,因而采
用音译,以避免人误解。
佛教认为,人能够通过般若这种智慧认
识自心,认识现象的世界的本质,从而战胜
愚痴。因此佛教里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勤
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你把贪、
嗔、痴熄灭下去,你就进入了一个寂静的境
界,即涅槃境界。这是佛教追求的一个理
想境界,即灭的境界。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
呢?就是通过刚才我讲的第四个字,道。道
即道路、方法,通过一些道路和方法,我们
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提供了许多修行的方法,这些方法
从佛教发展的早期到晚期发生了相当多的变
化。总的来讲,佛教强调用一种正心正念和
正确的方法去修,而不是用邪门歪道。所以
在佛教早期提出了“八正道”,即要在八个
方面坚持正确的方向。八正道里面有一个叫
“正命”,正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正确的
方法、手段来获得维持生命的财物。正命是
相对于当时在印度社会上流行的邪命外道而
提出的。邪命外道就是用不正当、或欺骗的
手段去获得维持生命的财物,而且是贪无止
境的。佛教基于当时的这种情况提出“正
命”,就是强调要走正道,不能走邪道、歪
道。
《了凡四训》书影 佛教的修行方法发展到后期就不只是简
单地讲“八正道”了,还讲六度。
六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布施、持
戒、忍辱、尊敬、禅定、智慧。
释迦牟尼觉悟以后,就到处去传
播这样的思想,教人怎样熄灭、消除
苦。释迦牟尼认为,只要生命存在,
就一定有苦难,要彻底地消除苦,只
有结束生命。印度当时的文化认为,
生命有轮回,因而普通人会贪恋生
命,这辈子不好,就希望下辈子好一
点。而释迦牟尼认为,只有不再有来
生了,才不会有痛苦。所以佛教追求
的根本目标不是轮回,而是了脱生
死、超越轮回。
(四)佛教的宇宙观 :空
问题是,人们为什么有那么多
的贪、嗔、痴心呢?为什么三毒一
天到晚在攻你的心,让你受到八苦
的缠绕呢?这是因为愚痴、无明,
看不到生命体究竟是怎么回事,宇
宙万物究竟是怎么回事。佛教的般
若就是让你去认识我们的生命体、
我们所见到的外在世界、万事万物
都是缘起性空的。
为什么说我们的生命体、乃至
我们所见到的万物万事都是空呢?
这与佛教对宇宙的认识有直接关
系。因为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说
法,即认为天地万物是神创造的。
那么,天地万物是如何开始的?佛
教认为,宇宙万物没有开始,有史
以来就是如此。宇宙万物不是神创
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各种因缘
聚在一起,就有了这样的宇宙。宇
宙万物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你离
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有了你才
有我,有了我才有他,有了他才有
你。这在佛教里叫做“缘起”,万物
皆缘起。
一个生命也是缘起的。正如刚
才我讲的,一个生命的主体是五蕴
生,就是五种因缘聚在一起而有
的。佛教缘起法的理论可以用四句
话来概括:“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
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四句话似乎有重复,其实不
然。生、灭是从时间上来讲的,
有、无是从空间上来讲的。这四句
话是说宇宙万物从时间、空间上来
讲都密切关联在一起,所以整个宇
宙是一个共同体,同体大悲。佛教
经常让我们发这种大悲心,什么叫
大悲心?同体大悲心,就是整个宇
宙万物是一个共同体,你离不开
我,我离不开你。这是佛教的一个
根本理念,这个理念对科学的发展
都有很大启发。因为科学发展到今
天,已经突破了原来实证科学以来
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越发看到世界
万物相互关联,不能孤立地考察。
这样一种缘起的事物有什么样
的特性呢?佛教认为,缘起的事物
有两大特性,第一个特性就是它不
是永恒的,因缘际会导致了某一现
象的出现,因缘散了,这现象就消
失了,所以事物不可能是永恒的,
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无常。无常是
缘起法的第一特性。一个独立的生
命主体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
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带不走。刚才
我已提到,早期佛教所讲的苦里面
有一种,就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拥有的东西不
想丢失,没有它就想去得到,求不
得就苦。而佛教让人认识到,人的
生命体不是永恒的,有生就必有
死,人死了以后他所拥有的一切都
带不走,这正是佛教所讲的,“万物
带不走,唯有业随生。”你的业是需
要你带走的,它会随着你,永远地
跟着你生长,但万事万物你都带不
走。缘起法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万
物都是缘起的,它的根本特点就是
无常。
缘起法还有第二个特点:无
我。我们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主
体,那么这个独立主体在哪里?人
不是由色、受、想、形、识五个东
西聚合在一起而成的吗?那么色是
我吗?没有了色,我还是我吗?受
也一样,受就是我吗?都不是。缘
起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众缘和
合,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和自心,
五个东西聚合在一起才是我。这在
佛教里就叫做无我。由此可知,世
界现象都是因自然的因缘际会而在
一起的,这种因自然的因缘际会而
在一起的事物,其特点就是无常和
无我。
佛教讲的空不是一无所有,而
正是缘起法的无常和无我。到此,
我们应该已经清楚什么是空 :空就
是让我们认识缘起法的本质,让我
们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现象世
界去认识它的本质,这个本质告诉
我们,再美丽的东西都是暂时的,
都是表面的。佛经里有一部《金刚
经》,《金刚经》里有一个偈,就是
告诉我们应当怎样认识现象世界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
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把现象世
界称为“有为法”,这个偈的前两句
说的是 :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就是现象
世界)像梦幻泡影,都是不真实的,只是一
个表象,一个暂时呈现在你面前的东西,连
名字也是我们临时给它的,而没有独立的自
心 ;第三句“如露亦如电”,说这些现象就
像露水和闪电一样,露水过了早上就消失
了,闪电一会儿就过了,这都是无常。中间
两句的比喻,梦、幻、泡、影、露、电就叫
做六无。最后一句话“应作如是观”,告诉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认识这个现象世界:我们
看到的现象世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若不是这样来认识,我们就会被这个世界的
千姿百态、万种风情所迷惑。求这个,求那
个,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痛苦,其原因就
在于我们把它看成真实不虚的,这就是痴,
是颠倒,从而产生了妄想。
我们既然明白了缘起、性空,那么去追
求它,执着于它,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
见,佛教是要从宇宙论的角度让你认识到万
事万物的根本特点,不要为外象所蒙蔽。佛
教指出,人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可
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执取名下看不破,执
我为本放不下。”第一句说的是我们被千姿
百态、千差万别的现象给迷惑住了,看不破
它 ;第二句是说人执着于自我,从而放不下
名利富贵这些虚幻的表象。我们想想,人生
的问题是不是这两个问题?佛教正是让你看
破这个名下,放下自我。我想这对我们的人
生是有启发的,因为我们人生的一切烦恼和
痛苦,是不是就出于这两个原因?对名下的
执着,对自我的执着,看不破,放不下。
佛教正是要给人揭示出生命的苦是从哪
里来的,怎么样来破除,实现自我解脱。这
就必须对整个现象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它
的缘起、无常——有一个根本的了解。简言
之,佛教是靠你的自我觉悟,而不是靠别人。
(五)佛法的根本精神所在 :自立解脱
佛典里记载,释迦牟尼80岁的时候要
圆寂了,他的弟子们围在他的身边,求他
说 :师父,你不要走,你留下来继续指导
我们,我们不能没有你。”这时佛祖是怎么
讲的?他说:“万物都一样,生必有死,会
必有离,聚必有散。我肉体已经开始衰老
了,所以我不可能继续留在这个世上。”弟
子们很伤心 :“你不能留下,那你能不能转
世再来?”佛祖说 :“我已经是一个了脱了
生死,超越了轮回的觉悟者,怎么可能再来
呢?我要再来的话,说明我还没有了脱生
死,我的业还没有消光,是不是?我已经达
到了这样的觉悟,我已经超越了生死和轮
回,不能再来了。”弟子们非常伤心,说 :
“你不能留下,也不能再来,那我们这些弟
子该怎么办呢?”这时,佛给弟子们说了
三句话。第一句话是 :“你们不要总是依赖
我,我走了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
什么叫“以戒为师”?要皈依佛教,首
先要三规五戒,这是最基本的。但这主要是
针对身业和口业,还未包括意业。在此基
础上,佛教还要求你们出家。出家有很多的
戒,首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佛教里
有一个根本的戒,是什么戒?隋代的一位大
师曾经讲,佛教里有一个七佛通戒。在佛教
里有一个传说,说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六个
佛,到释迦牟尼是第七个佛,这七个佛共同
要遵守一个戒,你遵守了这个戒,你就是佛
教徒,你不遵守它你就不是佛教徒。
那七佛通戒的戒是哪些呢?四句
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
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是很关
键的,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你才能
够是佛。在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师慧
能的语录里有这样一句话:“能净是
释迦。”也就是说,释迦牟尼能够做
到自净其意,这说明佛教是能自己净
化自己的。以戒为师就是要人遵照这
个去做。
释迦牟尼告诉弟子的第二句话
是 :“你们要以法为依,依法不依
人。”所谓的“法”是佛说的法,后
来记录在经里面,就是我们现在看
到的佛经。以法为依,就是根据我
说的法去做,而不是依我,我说的
法有道理你就按照它去做,没有道
理你们就可以不按照它去做,不要
因为是我说的你们就做,因为不是
我说的你们就不做。用现在的话来
说,就是服从真理,不盲目跟从他
的言论,而要以法为依。
释迦牟尼说的第三句话更重
要:“我走了以后你们要自作明
灯。”这说的是自己要做自己的明
灯,自己照亮自己通向觉悟的道
路。这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所在。
中国的禅宗讲,一切佛和菩萨皆为
表法,即一切佛、菩萨都是佛法的
体现,所以我们去礼佛、礼菩萨是
要去接受这样一种道,然后按照这
种道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言行,而
不是依靠和依赖它。没有所谓的活
菩萨,谁也不能救你,只能靠你自
己。因此中国的禅宗特别强调自立
解脱,别人是没法帮助你的,只有
靠自己觉悟,觉悟了就是佛。禅宗
说得很清楚,佛在每个人的本性里
面都有,问题是你能不能够觉悟
到。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
佛跟众生不是完全不同的,只是一
个悟,一个迷。说得简单一点,即
觉悟了的人就是佛,迷惑了的佛就
是人。
因为这一特性,佛教在中国与
中国文化产生了紧密关联。佛教的
这些思想在印度文化中是异端,
不合主流,因而在绝大部分时期都
受到排挤,只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
内,由于阿育王的提倡,佛教一度
成为印度的一个兴盛宗教,并影响
到其他地方。除此之外,佛教在印
度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排挤、被
渗透、被改造的。因此在印度本
土,佛教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就绝
灭了,至18和19世纪才重新从外面
传回印度。然而,佛教在中国从公
元1世纪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因
为它的自立解脱思想跟中国传统文
化有内在的契合。无论是中国传统
文化里的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人
是有可能自我完美、自我超越的:
一个人在道德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就可以成为贤人、圣人;一个人不
断地自我修炼,就可以成为神和
仙。佛教也是如此,自己觉悟了就
可以成为佛。在西方文化里,人永
远成不了上帝 ;在婆罗门教中,人
也不可能成为神,并且要受神的支
配,这和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
不一样的。
(六)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有很多人把佛教理解为出世,
以为佛教关注的是彼岸世界、死后的
轮回,这似乎跟中国文化很不一样,
因为中国文化强调我们要关注现实。
其实不然。佛教理论发展至公元以后
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刚才讲,我们不
要离开现实世界来了解世界的性空本
质,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暂存的
幻影世界和性空是结合在一起的,我
不能离开你,你不能离开我。如果离
开了性空,幻影就是不真实的;离开
了幻影,性空也是不真实的。这说明
我们需要面对现象世界来讲它本质的
空,这是佛教发展以后最核心的理念
变化。
大家常说,“色不亦空,空不亦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
叫即?即就是不离的意思。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就是空不能离开色
来讲,色也不能离开空来讲,它是
一个事物的两面。我们讲现实是污
泥、污秽,我们要追求的是净土、
一个清静的世界。我们要离开污浊
的世界,要去清静的世界,那是不
对的,离开了污浊,哪来的清静
呢?莲花不就是在污泥中间长出来
的吗?有污泥处才会有莲花。
大乘佛教宣传自己要普渡众
生,如果你只是修自己,怎么渡众
生?所以佛教徒不能离开生活。我
刚才提到的六祖慧能的禅经里就明
确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绝,
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
在世间,我不能离开世间去觉悟,
离开世间去求菩提,就好像要去寻
找兔子的角一样,是永远找不到
的,因为兔子没有角。
所以中国佛教不是教人单纯
地、绝对地出家,而是要在世间
追求。中国佛教徒常说一句话,“以出世心,做入世
事”。佛教并不是要人不关心社会,而是要让佛教充
分发挥它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功能。如果离开了世
间,怎么去净化这个世间?离开了世间,也不需要去
净化这个世间了。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也在不断变化。正因
如此,它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关注
现实的层面是不矛盾的。所以它能够进入到中国的传
统文化里来。儒、释、道这三者的配合,形成了中国
文化的支柱。
(七)世界文化发展的一大潮流 :向传统回归
有一个人谈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说他学
了儒家就拿得起,学了道家就看得开,学了佛家就放
得下。我觉得这个体会很有意思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
到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我想这是一个境界很
高、也很幸福的人。
为什么学了儒家能拿得起?因为儒家思想强调每
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每个人能够明白自
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是父母,还是子女 ;是领导者,
还是被领导者。每个人都必须明确并认同自己的身
份,知道这种身份应尽什么职责。简言之,儒家强调
的是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把儒家的思想吃透了,
就会明白该你承担的就要承担,该你担当的就要担
当,所以他拿得起。
为什么道家的思
想让人看得开?因
为道家强调一切要随
顺自然,让人知足。
够了就行了,够了再
去追求的东西都是身
外之物,对你没有意
义。如果在自己所需
要的东西之外还要去
追求,这些东西就会
对你有害。正因为道
家强调知足,知足者
就常乐,就会把人自然生存所需要的身外之物看得很
淡,因而看得开。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淮南子》,主要是说道家的
道理。《淮南子》里有一句话:“圣人量腹而食,度形
而衣,节于己而已。”“节于己而已”,就是对自己恰如
其分就够了。这句话之后有一句话 :“贪污之心,奚有
升哉?”贪污的心从何处升起来?没有。所以道家强
调知足,自足其性是最合适的,不要去羡慕别人。
注《庄子》的玄学家郭象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只
大鸟、一只小鸟,大鸟要吃好多东西才吃得饱,渴了
要喝好多水才能够解渴。小鸟吃了几下就饱了,喝了
一点点水就解渴了。于是这两只一大一小的鸟相互
看对方。大鸟说,小鸟你多轻松啊,我一天到晚费劲
找东西吃,就为了填饱肚子,而你吃几下就填饱肚子
了,我可以像你就好了。小鸟看大鸟,说你可以吃尽
天下美食,我吃一点就吃不下去了,我要是像你一样
该多好。郭象说,二者能换过来吗?要是大鸟像小鸟
一样,每顿只吃一点,没几天就饿死了 ;小鸟也不要
看大鸟吃那么多的东西有多好,一顿就把你撑死了。
所以,郭象得出一个结论,叫自足其性,足性则逍
遥。道家的思想强调知足常乐,多余的东西反而是有
害的,因而它看得开。
学了佛教呢?就放得下。执我为本,所以放不
下,不要执我为本,那一切都放下了。这个体会说
明,我们了解一点我们的传统文化,知道传统文化里
的一些根本道理,是能产生有益影响的,不要盲目地
说这是过时的东西,而排斥它。
我今年参加澳门论坛的主题是多元文化。很多人
认为,多元文化就是说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的文化,应该包容这些文化,实现美美与共。
在我看来,多元不仅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化,也应该包含不同时代的文化。我们现在觉得古
代的东西都是过时的,只有现在的好,却不知道古代
人比我们现代人还要有智慧。我们在近百年以来把西
方文化视为唯一的标准以后,就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所
有。我想现在应该纠正这样一种认识,而看到我们传
统文化中间那些深远广阔的智慧,并提供给世界人民
 共享。
我在澳门论坛也提到这层意
思。我说我不太喜欢用“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这样的口号,而喜欢用
“中华文化世界共享”这样的口号。
你咄咄逼人地走出去,人家还以为
你要干什么。可要是我们充分挖掘
我们文化的精华,并提供给世界人
民共享,那该有多好。因此,我们
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
的精华用现在的理念、现在的语言
揭示出来,让世界的人民都能够认
识它、从而享用它,而不是逼他们
接受。
我曾经讲到,现在世界文化的
整体发展呈现为两个趋势 :一个是
向传统回归,一个是关注东方文
化。这两个趋势都很明显,不仅在
东方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西
方也同样向它的传统回归。现代人
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以为人很了
不起,人可以创造天地、创造万
物,所以我们近百年的口号是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而现在,人们开
始认识到,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
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意识到,要回
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我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前
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个宣
言,强调要充分肯定传统医学的价
值和意义。在过去,传统医学被看
作是落后的,要用现代医学替代传
统医学。但现在我们知道不能那么
看了,传统医学里的很多东西可能
比现代医学要合理得多。这个宣言
特别提到了三个方面 :
第一,号召人们从关注人生的
病转变为关注生病的人。这是很重
要的转变。过去我们着重的是治
病,现在我们要关注生病的人。这
是什么理念?就是把人看作一个整
体,而不是把人仅仅看成一个由各
种脏器集合而成的肉体。
第二,要把预防放在治疗的前
面。古代中国有上医、中医、下医
之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
医治病。中医是治人的,而非治病
的。这一宣言提出要重视预防。因
为治疗是治疗不过来的,预防做得
好,减少生病的人,不用治病该多
好。这也是中医的概念,《皇帝内
经》里就讲 :“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强调要重视人自身的修
复和痊愈功能,不要依靠外力。这
也是中国医学的一个传统理念。
中医强调要最充分地调动人自身的
能力,用自身的能力去恢复身体健
康。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修
复、自我痊愈的能力,但我们现在
总用外力去打压、去干涉、去破
坏。比如发烧是自身抵抗力在增加
的一个标志,可我们一发烧马上就
要把它压下去,但长期地压制发
烧,会使这个人丧失身体的自我修
复能力。所以要充分重视人体的自
我修复和痊愈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三条宣言不
仅跟中国医学传统理念相合,也跟
西方医学的传统理念相符。被人
们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
就多次强调 :要注意人,要注意预
防,要重视人自身的痊愈能力。这
与近几百年来兴起的对抗疗法是相
对立的 :传统的自然疗法重视调整
人的自身的功能,调整人的生活。
自然医疗的医生们是这么说的 :将
来的医生将不是开药的医生,而是
指导你们如何健康生活的老师。
因此,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要
很好地结合,而且要以人文指引科
技的发展。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给
《中国科学》杂志的一个题词,叫
“人文利本,成人之道 ;科技利用,
强国之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关系
搞清楚 :人文与科技,一个是本,
一个是用,一个是道、一个是器。
本和道是统帅,用和器是实用,这
个关系不能颠倒。如果颠倒的话,
那这个器就可能用在不该用的地
方,甚至会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导
向。
【本文根据楼宇烈先生在第二届“北大人”大
师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