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岁月1946至1949的记忆:俞大绂和北大农学院(露桥)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3-10-02 21:23 点击量:395
俞大绂和北大农学院
露桥
俞大绂,字叔佳,祖籍浙江省绍兴县,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生于1901年2月19日,1993年5月15日逝世,享年92岁。
俞大绂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为俞明颐,其母曾广珊是清朝重臣曾国藩的孙女。俞大绂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28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理学研究室主任和西南联合大学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
190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设立农科大学,设农学一门,罗振玉任农科大学首任监督。清政府拨在阜成门外望海楼一带建设农科大学校舍,后扩展了罗道庄。农科大学占地就达1300多亩。后农科离开独立,离开北大。沦陷期间,日伪的北京大学办有农学院,地点就在大学堂农科大学所在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提出了北大要办农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的设想,得到了还在美国、未上任的校长胡适的赞同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批准。为了加快北大农学院的建设,傅斯年电令已在北平负责复校工作的郑天挺,索回罗道庄一带的老北大校舍,一面物色人才,他把在西南联大清华农业研究所的俞大绂聘到北大任教。
1946年7月,俞大绂教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
当时,抗战刚刚胜利,百废待兴。罗道庄校区在沦陷期间受到极大的破坏。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校舍,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大部分房舍已经倒塌,略加修缮可利用的房舍只有四栋,一栋是图书馆,还有三栋也是没有一定功能的普通房子。没有上下水道,更没有实验需要的煤气设备和灯火,无法用作实验室,只能作为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俞大绂教授请求秘书长郑天挺解决校舍困难,加快校舍的修缮工作。他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对农学院系科设置做出科学的安排,要聘请全国一流农学教授来院任教。
他按照现代农业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实际需要,北大农学院设置了农艺学系、森林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园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业化学系、土壤肥料学系和农业经济学系等10个系。其中植物病理学系、畜牧学系、兽医学系、土壤学系是中国首次单独成系。设系之多、分科之细,为当时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之冠。这些系科,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科学的各个方面。北大农学院学科设置为以后中国农业高等学府的教学科研的系科设置开创了新路。
俞大绂教授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尤其需要有一大批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学者任教。为此,他通过各种关系和自己的人脉,四处延聘农学知名学着。
1946年7 月16日,《益世报》记者曾采访俞大绂教授,从记者写的《俞大绂谈农院计划》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俞大绂创办农学院之艰辛,尤其是聘请名教授的困难:
《本报讯》记者昨日趋访北大农学院院长俞大绂氏,询及下学年发展农学院之计划,俞氏称:在此政局不安中,实不敢有计划,但综诸过去经验,我国农业学生所最缺乏者,厥为基本知识,故希能在农学院中,培养研究学术风气,更希教部拨给充足之研究费,以备教授从事研究所需。下学年农学院增设园艺、昆虫、病害、土壤等系,除农业经济系外,各系主任人事,现已决定,多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知名者,计:兽医系熊大仕,畜牧系汪国兴,农艺系李先闻,园艺系陈锡鑫,昆虫系周明牂,病害系林传光,土壤系陈华癸,森林系李应(荫)桢。现熊、汪二氏已来平,至于其他教授,尚未聘妥。临大四分班教员,可能留任。外籍教授,因经费关系本年不拟聘请,但请来华之农业专家到校讲学。仪器方面,临大四分班所保有者极少,现正积极增设中,仅显微镜一项,即须增至一百具,以供学生实验之用。罗道庄院址亦在恢复中,预计九月间始能使用。
两个月后,1946年9月14日,北京《益世报》记者再次采访了俞大绂院长。当时,北京大学即将开学,但农学院教授还在聘请之中,教职员缺编。尤其使俞大绂着急的是学院的学生房尚未建成,学生无处可住。农学院不得不要推迟开学。俞大绂院长对记者坦陈:
农学院教授,在继续聘请中。按照预算,农学院仅可有九十位教授,连同农场,共一百二十人,实感不敷。农场现有两处:一在玉泉山,约七百余亩,一在卢构桥,约一千五百亩。两地遥远,实验不方便,如能有一大规模而集中一处之农场,最为理想,但在北平市郊,甚不易寻求。
1946年11月中旬,农学院的学生宿舍基本落成。北大向北平市政府借来的“新市区”的29栋平房也大部分已修葺,可作为教师的宿舍,大部分教师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各系的主任也已聘定。10月14日至16日,农学院开始注册选课,18日正式上课。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正常的轨道。在他的主持下,短短两年内,北大农学院在教学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授研究、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1948年,3月,俞大绂教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议员。
1948年12月,俞大绂面临人生中的巨大考验和选择。
12月10日,一支国民党的骑兵部队经过罗道庄,急速向城内撤退。罗道庄的西北方向已经响起了隆隆炮声。一切都在预示着战事即将来临。12月13日,俞大绂院长进城参加第73次校行政会议。这次行政会议是胡适校长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主要研究农学院的问题。由于人民解放军已经围城,农学院在城外,已经处于国共交战的前沿。俞大绂院长报告了农学院的应变准备。行政会议作出决定:农学院的教授眷属入城,安排在学校的家属区和四院、五院、红楼等处居住。
按照行政会议的决定,从14日起,俞大绂院长组织学院师生开始向城内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有一股国民党的溃军路过罗道庄,这些败军士兵竟凶狠地赶走了正在等车的师生,并洗劫了师生们所有待运的行李和物品。惊恐中的农学院师生有的在冬日里淌水过河,步行摸黑回到城里沙滩红楼。这一切,给了俞大绂极大的震撼和刺激。在学院危难之际,俞大绂院长一方面坚持组织师生继续转移,一面组织了几位年轻的教员留在罗道庄,守卫院产,免受那些国军中散兵游勇继续破环。农艺学系主任李景均教授、园艺学主任陈锡鑫教授等教师在俞院长精神感召下,也坚持陪同俞院长坚守在岗位上。12月16日,北大召开了第74次行政会议。会议由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主持。会上,郑天挺秘书长报告了胡适校长已于昨日(15日)离校。决议推汤用彤、周炳琳、郑天挺为行政会议常务委员。会上,继续讨论对农学院的事宜。由于俞大绂院长在城外,由兽医学系主任熊大仕代行参加。熊大仕教授报告了农学院“遭战祸,员工仓猝入城情形,及昨开临时会决议要求事项”。会议决定了“在俞大绂院长未入城前,在诚内农学院的事务由熊大仕主持。”
12月17日凌晨2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进驻罗道庄附近。在罗道庄的北大农学院获得解放,军长万毅邀请俞大绂院长去军部洽谈事情。接到邀请后,俞大绂院长和李景均教授骑上解放军派来的马,到军部与万毅军长见面。俞大绂教授和万军长洽商了保护农学院校产等具体事宜。这次会面,使俞大绂教授第一次直接感受了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知识分子、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与此同时,国民党南京政府也在为抢救人才而进行紧张的进行。傅斯年和陈雪屏、从12月16日打加急电报给秘书长郑天挺先生,派出飞机到北京接北京著名学者、教授南下。其中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如景钺(张景钺)、通夫(陈达)、大绂(俞大绂)、宗恩(李宗恩)、宝騄(许宝騄)等”,17日晨,陈雪屏再次打电报给郑天挺,特别提出“俞部长此次特别帮忙,对大绂大縝先生及眷属极为关怀,请设法劝通行”。电报中的俞部长是俞大绂的大哥、时任南京政府的交通部长俞大维。大缜是北大西语系教授、俞大绂的二姐俞大缜。而具体牵头“抢救“计划的傅斯年是俞大绂的大姐夫(其大姐是俞大采),但俞大绂教授谢绝了大姐夫的电报和大哥的好意,拒绝南下,表示要留在北平,留在北大农学院。受到特别关照的俞大绂的姐姐俞大缜也留在了北平。从此,俞家兄弟姐妹分隔在海峡两岸。
12月,北大农学院林场一带仍为国民党军队所占,而牧场的乳牛任有他们宰卖,林场的树木也大遭砍伐。罗道状周边还有零星国民党部队骚扰。更主要的是,傅作义还没有下定决心,接受中共的和谈条件,一旦谈判破裂,重开战火,战事很可能在西郊发生,农学院整个校区将处于战争前沿,后果很难预料。为确保北大农学院师生员工和院产的安全,12月月底,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派出联络员张鹤宇等同志(曾是北大农学院兽医系讲师)与俞院长商量学院转移事宜。30日,张鹤宇代表文管会召集全体农学院留守人员会议,今商量决将留院的师生员工30余人和贵重仪器、图书等暂时撤到良乡。31日一早,俞大绂院长和教师准时在校部教学区集中。下午,留院员工将仪器、图书包装完毕。晚上8时后,分乘解放军派来的30余辆马车赶至丰台,再乘火车到良乡。俞院长和张鹤宇是最后撤离罗道庄的。在离开前,他们还清点了留下的仪器设备,并对几位留守的工友提出了要求。张鹤宇同志还同解放军十五大队取得了联系,要求他们关照和时常联系留守工友。
1949年1月1日凌晨,农学院转移的38人安全到达良乡,受到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的招待。在良乡,军管会文管会主任钱俊瑞、副主任沙可夫、李伯钊等与俞大绂院长和农学院师生一起座谈。钱俊瑞主任是经济学家,他在座谈会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提到要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需要培养各种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大家描绘了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远景。俞大绂、陈锡鑫、李景均在会上发言。1月14日,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同志在百忙中宴请俞大绂院长和全体教师。叶主任和十分关心农学院教授在良乡的生活,再三询问,还嘱咐军管会的同志要把北大的安排好。他还期望俞大绂院长和其他各位教授们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叶剑英和钱俊瑞两位主任是俞大绂院长和北大农学院的教授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共产党的高官,叶钱两人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感染了农学院的老师们。俞大绂院长、李景均教授当即表示要为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
1月22日,傅作义接受了中共的八项和平谈判条件,从上午10时起修战,1月26日,俞大绂院长和农学院师生返回了罗道庄。北大农学院在当时非常时期,由于俞大绂院长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教师坚守岗位,在解放军的全力帮助下,房舍、仪器设备、图书等主要的院产,基本完好无损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接收北平防务,北平正式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2月28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了北京大学。5月4日,军管会文管会宣布,任命有25人组成的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汤用彤教授为主任。余大绂教授是19位教授委员之一。文管会同时任命了北大其他行政负责人和各学院院长。俞大绂任命为农学院院长。
1949年6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北平、天津等华北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委员会由董必武任主任委员,钱俊瑞任副主任。委员中有汤用彤、曾昭抡、钱端升、许德珩、俞大绂和张志纕六位北大教授。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决定,将北大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成北京农业大学。由此,俞大绂和农学院师生离开了北京大学,汇入到了新建的北京农业大学。俞大绂一度任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是北京农业大学任教,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月,由年近八旬的俞大绂出任“文化大革命”后的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1982年卸任校长后,他担任名誉校长直至1993年因病逝世。
俞大绂长期致力于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很多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他在我国最早从事植物病毒病和细菌病害的研究;并首先报道“小麦秆黑粉菌生理分化性”;他还开创了植物抗病的育种工作。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对真菌异核现象做了大量的研究,为微生物遗传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他是中国著名植物病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农学教育家。
俞大绂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研究论文110余篇,专著有《谷子白发病》(植物病害丛刊第一种)、《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卷一》(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卷二》、《微生物学》、《粟病害》、《蚕豆病害》等10部,还有译著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