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里木盟草原行
----我参加哲盟文物普查和奈曼旗战国古城的发掘工作
哲里木盟原属内蒙古自治区,文革期间划归吉林省管辖。有关文物考古工作,我参加哲盟文物普查和奈曼旗战国古城的发掘工作。先说文物普查,哲盟的文物普查,规模大、参加的人员多、动员了三个大学的历史系学生和全省的文物与考古专业人员参加。他们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一个班五十多人,领队是李慕耕(当时是历史系书记,不久就升为吉大副校长)。张忠培(当时是吉大考古教研室主任,后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教师还有王可宾等多人参加。东北师大历史系一个班学生五十多人,教师有薛弘教授等。还有一个单位就是通辽民族师院政史系一个班五十多人,教师有苏...和全省的文物干部总共近200人。分三个普查队。每个学校参加一个队,我被分配到第二普查队与通辽师院政史系的同学在一起,通师学员文化素质比其他两个大学相对来说要差一些,辅导起来就要吃力的多,但他们是工农子弟,能吃苦耐劳。我们普查的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和通辽市、县几个地方。队长是学生班长共产党员担任,政治指导员是省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转业干部赵兴仁,我是辅导教师,职务是顾问。还有地方干部通辽市文化馆员陈企衡,科左后旗的美术干部蒙古族斯尔古冷。我们走遍了各个公社大队,发现的遗址和采集的文物,就都在调查记中发表了。值得回忆的有些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通辽县文化馆的陈企衡,他是一位画家,上海崇明岛人,原在中央文化部工作,1957年也被错划为右派,就发配到内蒙古,最后落户到通辽文化馆。我们在一起朝夕相处,普查了两个多月都比较熟悉了。由于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工作起来相互支持,配合的很好。普查结束后我在省博物馆说起这些事来,被当时担任群工部主任的池星同志听到,他说他们曾一同在中央文化部直属一个美术单位工作。五七年后就下落不明了,今得知其下落,就经常来往。后池星调任吉林省美协秘书长,就把他的老同志陈企衡调到吉林画院工作,一直到退休后落实政策,全家都回沪养老去了。
还有一件值得记住的往事,就是在奈曼旗的一个天津下乡的知青,名叫朱逢翰,他听说文物普查,就每天从集体户带几个窝头,自愿跟着去普查,态度积极热情,后来就被吸收为正式普查队员。普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应当吸收他为工作人员,当地不同意。后恢复高考,小朱考取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就读于王玉哲的博士生,毕业留校任文博系主任(见照片)。后又调任国家博物馆任副馆长。有志于此,先从文物普查开始,一步步成长为文物的大家。哲盟的文物普查,收获很大成绩斐然,征集到文物数千件,最珍贵的为当时所鲜见而又完整的酱釉定瓷碗五件,故宫博物院当时尚无此颜色的定瓷碗。此五件有三件收藏在吉林省博物馆,另两件现展出在通辽市哲盟博物馆陈列。
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在科左后旗普查时,发现被风沙掩埋的一个古城址,该处现成为“浩特”公社,浩特是蒙语,译为汉语就是“城”。以城命名,可见历史悠久,由此我想到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一书中说,最初辽之韩州苦于风沙而东迁到白塔寨,又因水患。东迁到今日之八面城,在八面城发现过“韩州刺史”印,而确定此处为韩州无疑。此为学人所共识,我又提出吉林偏脸古城为第四处韩州,这是从王寂所言,第三处韩州,因交通不便,而又东迁,就是我所提出的梨树偏脸城,正好处在南北交通的要道上,最后形成我的一篇《韩州四治三迁考》的论文。所以说哲盟普查对我的一大帮助,大开眼界,发现问题,完成了一篇历史性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