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学长文章:师友风谊翰墨香 师长与文友、学友赠书画赏析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1-12-05 15:20     点击量:611

师友风谊翰墨香                                                                    

----师长与文友、学友赠书画赏析

        金恩晖


在我的书箱里,珍存着一批字画,是多年来师友们赠予我的手迹。整理打牲鸟拉研究的材料,将相关手迹约十余幅拿出来欣赏,历历往事同师友情谊一起涌上心头 

回首往事,我特别感谢这些品德高尚、学识深厚、无私惠我的善良的师长和友,他们对我研究打牲鸟拉志典全书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

我珍存有革命前辈、老领导的手迹。我省老领导栗又文(1901----1984)主持吉林省政30余年。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翌年转入经济系, 1926年毕业。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并任中共东北军工委委员,东北救亡总会常委兼秘书长。80年代初,栗老在担任省人大主任时,得知我们的《[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标点和校释本将要出版,欣然为此书题写了《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的书名。栗老还将这一成果介绍给了王季平副省长,后来季平副省长筹建和主持省方志办工作,在搭班子、组织史志队伍初期,即几次派省政府办公厅档案科的酆廷喜先生来我处,动员我调到方志办工作。我未去成,季平副省长建议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这项工作,使我得以从1984----2003年一直兼任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地方志协会副会长,在第一轮编纂新省志这20年间,得到锻炼和提高。

(图见4062粟又文题书名: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

我还珍存着我国文化界的老领导李长路先生我的诗句:“一片汪洋接碧霄,方园磊磊水门高。石如汉阙天生洞,当户踏沙连海涛。”李长路(1904----1997年)前辈早在1927年5月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历任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副司长、文化学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等职。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经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的张永华校友引见,我得以向李老呈上拙著请教。承李老垂青,遂以翰墨相赠,以示鼓励。70年代李老曾任北京市书法学会副会长,是80年代积极筹备、创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生前任一、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图见4023,李长路先生诗:“一片汪洋接碧霄,方园磊磊水门高。石如汉阙天生洞,当户踏沙连海涛。”

在当代老一辈学者中,罗继祖、冯其庸两位先生最令我心仪。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吉林省文物局王承礼副局长从省图书馆临时借调我,专程陪同吉林大学的罗继祖(1913----2002)教授,赴哈尔滨市造访他在历史界的同仁和学生们。罗老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学术委员,曾为长春市政协委员。赴哈途中,我以“弟子礼”相恭,又“童言”无忌,他对我一见倾心,十分平易、热情、诚恳,一路上他慢声慢语,敞开心扉,老少之间谈得十分融洽。他对我们的《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的校释和研究十分关心,多有鼓励。

拙作出版后,罗老不仅发表文章中给予肯定,而且还手书相赠。他书写的是,明代学人崔铣在《听松堂语镜》里,提出的六然,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澹然,失意泰然。” 我领会这是对我的期望和鞭策,教我做人的道理;当即写信向他表示:“诚如您老人家所教:搞学问,一定先学会怎样人,‘六然’不失为修心之绝句;我今后一定在为人处世上,六然’为准要求自,绝不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注:明末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修身格言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怅然;自得澹然;掉意泰然。

(图见4032,罗继祖先赠诗:“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澹然,失意泰然。”

老一辈学者,较早赠我字画的是冯其庸(1924----先生。1975年,在我一次赴京公出的几天时间里,为了问学求教,挤出余睱,慕名拜访了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国人大老校区里的冯其庸先生,受到热情地接待。冯先生谈治学之道,深刻、简明,特别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见解,使我受教良多。冯先生慨然赠我字画《水墨葡萄》一幅,画系仿明代写意派代表徐文长之《菊葡图》而作,冯老为此画配以一诗曰:“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此诗系宋代诗人钱惟演之《对竹思鹤》,被《红楼梦》第82回黛玉考问宝玉的一段文字所引用,墨如行云流水,涂沫点染,姿情随意,或许在抒发着冯老彼时的某种心情吧?

当年本为求教而贸然登门,竟意外地得受冯老书画,冯老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不仅在人文学术领域应有他崇高的地位,而且他在书法与国画艺术等方面,也是饮誉国内外的大家。

(图见40311975年,冯其庸先生赠书画《水墨葡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1941—---兄赠我的诗是诗圣杜甫勉勤学苦读的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永年兄与我结识已有30余年。1965年,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系,任吉林省博物馆历史艺术部及保管部馆员。其间,有一次省委宣传部的宋振庭部长来省图借书,就以称赞的语气向人提到了薛永年。永年在省博,我在省图,都在文化局系统工作,遂成为好友。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多相过从。文革结束后,他立即报考母校研究生班,离长、赴京前,他为我刻下一枚图章,图章侧面还有微雕刻字一幅,作为纪念。他198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在我认识的名家、学者中,永年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他在美术史方面师从王逊、金维诺、常任侠教授书画鉴定方面学于张珩、徐邦达教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术史论、书画鉴赏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导、研究生部主任,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员书画碑帖组召集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参与编辑《中国近代书画家印款》,为国家九五重点艺术科研课题《中国书画鉴定方法研究》项目主持人。曾应邀至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出席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受聘至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鉴定藏画,并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专家,载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成就人士录》等世界名人录。

(图4025,薛永年先生题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张福有(1950----)兄是吉林省宣传文化领域中与我接触较多的领导。90年代,他在担任白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时,就常到省图查阅图书资料,并互相探讨古典诗词问题;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他探讨和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诗词、摄影、书法、考古、碑赋文化等多个方面,且在每个部类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尤其在倡导我省发展长白山文的问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后,仍笔缀不停,为宣传吉林、宏扬长白山文化、发展中华诗词而努力做奉献,並担任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长白山诗社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福有兄赠我的诗墨是: “长白诗笺入馆门,放船涛曲共销魂。寻根学问修方志,编目情怀报国恩。万卷舆图千里眼,百科会典一窗痕。天池钓叟知应谢,君识东荒谭简存。(甲申秋日)”福有兄对我的过誉之词,愧难受当,算是老朋友对我的期望、鞭策吧!

(图4038,张福有先生诗:“长白诗笺入馆门,放船涛曲共销魂。寻根学问修方志,编目情怀报国恩。万卷舆图千里眼,百科会典一窗痕。天池钓叟知应谢,君识东荒谭简存。(甲申秋日)”)

柳成栋(1948---)兄是我的校友,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历任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馆员,黑龙江省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素客持社副社长,《唱玉》常务副主编等。他的《读金恩辉<寻根集>》,书赠我诗曰:“潜心方志苦寻根,受业燕园即入门。治学当先熟桑梓,读书岂肯忘师恩。《打牲》勘校声名远,《详论》完编韬略存。《提要》踵成扬《四库》,沟通两岸铸忠魂。(2003215)”(柳成栋著《对影集》卷二, 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2月出版)

(图见4041,柳成栋先生诗《读金恩辉<寻根集>》)

王中忱(1937----)兄,1960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原长春市南关区人大副主任,长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以来,他继承着长春市老领导杨迪先生的遣愿,与陆景林、宋长生、赵超、刘祥栋等文教界老同志一起,在诗词界倡导汉俳这种艺术形式,于2008成立了汉俳学会,创办《汉俳诗刋》,中忱兄任副主编之一。由于在文学爱好上的一致,遂成挚友。他书赠诗《才学冠世----金恩辉先生》为:“恩泽甘露弗敢求,辉洒大地馈天酬。胸怀刚志京师去,襟存柔情松江流。才高品洁吟风月,学富仁厚著春秋。冠甲关东名四海,世代文章一纸收。(2006818日)”(王中忱著《为霞集》长春出版社,200612月出版)鼓励有加,令我受之有愧,十分不安。

(图4036,王中忱先生诗《才学冠世----金恩辉先生

赵华英(1936----)兄,是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读书时的同窗学友。中国图书馆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馆员。他写诗《赠金恩晖一首》中说:“同学四年在燕园,风华正茂一青年。才华刚露尖尖角,灯下杂记》遭批判。政治风暴实可怕,未成右派亦胆寒。吃此一堑长一智,文革十年尚平安。改革开放才华现,图书馆界敢为先。振兴学术论著多,挥洒自如筆锋健。惠泽东北及全国,同学同行皆称赞。”此诗写在一页稿纸上,经好友、吉林市图书馆原馆长张升云兄录成一幅字,以书法作品赠我。)

华英是与我在北大四年同窗,诗中虽多有溢美之词,但作为了解我的一位学兄和同行的他,对我起伏不平的命运所表示的同情,以及对我治学方面的愿望给予了称赞”,使我感到了十分温暖,确是盛情难却啊。

(图见4044,赵华英先生诗:“同学四年在燕园,风华正茂一青年。才华刚露尖尖角,《灯下杂记》遭批判。政治风暴实可怕,未成右派亦胆寒。吃此一堑长一智,文革十年尚平安。改革开放才华现,图书馆界敢为先。振兴学术论著多,挥洒自如筆锋健。惠泽东北及全国,同学同行皆称赞。”)

同学和同行们予以我这种鼓励的,还有范应桐(1933----)学兄,他于1960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任广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又是一位业余书法爱好首,作品多次参加广西大型书画展并获奖。他赠我的《书海飘香》,豪放、洒脱,置于斗室之中,目视心思,令我胸襟豁然畅达。

(见图4039,范应桐先生书《书海飘香》

辛希孟(1938----)兄与我同龄,他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历任中科院图书馆(后改名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馆长、研究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家,被中国荣誉编委会列入《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十六人辑之一,被聘为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他退休后,在北京注册了一个溪梦轩书画艺术工作室。今年夏天,长春一家茶馆请他来长写字。我是他的校友、同行,也是多年好友。我闻讯即去茶馆看他的书法表演,挥墨潇洒,笔走龙蛇,有人说,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学者型”、“富贵型”风度。我对他说,您在图书馆、情报界取得的成绩已经不凡,没想到在书法上又发展得这么好!他说,我年青时就喜欢书法作品,可在岗时工作忙不开;现人过七十,则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临别前,他即兴龙飞凤舞,为我题了十个字:“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我想这是与曹操《龟虽寿》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同样意思,期望希孟兄与我以此共勉。

(图见4040,辛希孟先生题:“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

师友们赠我字画、撰诗词、写书名、修身格言等等,我向来是作为他们对我的研究工作方向、方法的肯定、支持与鼓励,加以接受,而不是作为书法、美术作品来珍存的;尽管他们或许在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的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此我也不敢妄作评价。他们有的是革命前辈、领导,有的是各自领域内成名的专家、学者,有的是与我同时代的朋友,或为北大、武大的同窗学友、图书馆界同行,他们用友谊的心、出神入化的笔,泼墨写给我的,是他们的心声。从精神层面来品味一幅幅赠字、赠画,自有精神上的心得与收获。文革以前,我写了许多文艺评论方面的文章,很少能从师友处得到反响,改革开放后,我刚刚投入打牲鸟拉志典全书及有关地方史志研究,所得尚很浅薄,却得到了师友们的肯定,这就使我明白了什么事情应该去做、去努力争取,从而影响了我的治学在近30年以来,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未曾忘记对打牲乌拉以及东北、吉林家乡地方志探讨与研究工作。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