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艾杰校友:<田园诗人陶渊明>第十五章 桃花源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2-10-26 13:35     点击量:374

 

第十五章  桃花源

永初三年(公元422),只做了两年多皇帝的刘裕,在五月去世,时年58岁,谥号武帝。他死后,长子刘义符登基称帝。刘裕的幕僚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辅政。新帝刘义符年仅17岁,生性喜欢玩乐,整日与宫人游玩,甚至还开了一家商店,竟自做起了生意,很不像君主的样子。这时,占据北方的魏国见刘宋王朝有机可乘,便于九月发兵攻打,很快占领了宋的很多郡县。

皇帝不理朝政,北魏又频频进攻。内忧外患使跟随刘裕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四位顾命大臣心急如焚。他们对刘义符的所作所为大失所望,又奈何不了他,于是,几个人就想出了废昏立明的主意。刘宋王朝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即将降临。
 

71岁的陶渊明依然如故地在园田居过着隐居的生活,尽管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以前时常给他送酒、送米的王弘,在这年的正月被调回京城,以抚军将军进号卫将军,得到了刘宋王朝的重用。能接济陶渊明的人又少了一位。可以想象,到了古稀之年,陶渊明的生活是何等凄凉、穷苦。缺衣少穿、食不果腹,更谈不上饮酒了。一个曾经踌躇满志的文人士大夫,一生勤奋正直,不辞辛劳地耕作,想要自食其力,过上温饱的生活。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他连这点起码的要求都不能满足。他对这个黑暗的社会怎能不忿恨?他对黑暗的现实怎能不抨击?他对贫困的原因怎能不思考?他对理想的生活怎能不向往?

 

这年春天,几场春风刮过之后,陶渊明自家门前的几株桃树鲜花盛开,十分绚烂。怒放的桃花给陶渊明平淡、困窘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在和煦的春光中,陶渊明时常手拄拐杖,在桃树下漫步、徜徉。偶尔还坐在桃树下的石凳上,翻阅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

这一天,陶渊明的老朋友张清拄着拐杖到他家来做客。以前张清有了好酒总要先送给陶渊明品尝,现在他也是生活贫困,无酒可送。陶渊明让夫人翟氏倒了两杯清水,两个老伙伴就坐在桃树旁闲聊起来。

张清说:“今年你屋前这片桃花开得真好。”

陶渊明说:“开春以来,我常给这几棵桃树培土、浇水、拔草、修枝。这不,腿脚不灵活了,不能下田干农活了,可我也闲不住,就在家门前侍弄它们。”

张清说:“陶老弟啊,你真行。体虽不闲心自闲,在自家的田园中悠闲自得,难怪有人羡慕你,管你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叫‘陆地神仙’。你瞧瞧我这记性。”说着,他瞅着好友爽朗地大笑起来。

陶渊明听说自己被人称为“陆地神仙”,很是开心。不禁说道:“张大哥,我今天要是有酒,咱哥俩肯定喝个一醉方休。”

张清喝了一口清水,抬头说道:“还能喝上这个就不错了。想想咱们的几个老朋友,李翱、赵武他们在两年前的饥荒中撒手而去,咱们能撑到现在就不容易了。他们哥俩不但喝不上水,连眼前这耀眼的桃花也看不到了。老弟啊,要多保重身体,没有酒喝,那是好事。不喝酒了,或许还能多活几年,活着多好!”

 听了张清的话,陶渊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张清又说道:“陶老弟,你说多奇怪。以前我不怎么喜欢聊天。可我犯了酒瘾,就找人聊天,聊着聊着就把喝酒这个事忘了,就好了。所以我现在特别喜欢聊天。这不,前几天我和别人聊天,听说了这么个故事,我讲给你听听,给你解解闷儿。”

陶渊明欣喜地说道:“张大哥快讲给我听听。”

张清绘声绘色地说道:“听说有个叫刘子骥的南阳人,喜欢游山玩水,是个隐士。有一次,他去衡山采草药,他在山里走了很远很远,忽然看见眼前出现一条溪流,在溪流的南边有两个石头仓子,一个石仓关着,另一个石仓开着,里面都是仙草灵药。他想立刻过去采摘仙药,但溪水一下变得又深又广,他无法靠近石仓。刘子骥只好往回走,但他却迷路了。恰巧在这时,走过来一个砍伐树木的人,刘子骥连忙向他问路,在那个人的指点下,才找到了回家的路。后来,刘子骥多次去山中寻找那两个石仓,但怎么也找不到。陶老弟,你说这个事奇不奇怪?

“有些奇怪。那后来这个刘子骥采到仙药了吗?”陶渊明好奇地问。

“没有,”张清见陶渊明喜欢听自己讲的故事,讲得更起劲了,“听说啊,这个刘子骥乐善好施,凡是别人给他的东西,从来不自己留着,全部送给需要的人。离他家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住着一个孤老太婆,得了重病,临死前,她叹息着对人说:‘谁能给我下葬,唯有刘子骥啊!我怎么才能让他知道呢?’正叹息着 ,刘子骥先前听说老婆婆病了,恰好这时前来探望她。老婆婆非常高兴。没过多久,老婆婆病故了,刘子骥亲自为他造了棺材,给她送葬。虽然没能采到仙药,但刘子骥有如此仁爱恻隐之心,他也得以寿终正寝。”

“哦,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的。”听了张清讲的故事,陶渊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若有所思地来到桃树下,手拄拐杖不停地走着,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刘子骥挺有意思,挺有意思。”

张清见陶渊明完全进入了故事的境界之中,非常得意。他悄悄地对陶渊明的夫人翟氏说:“弟妹啊,这回我老弟不想酒喝了,他被我讲的故事迷住了。我也来了很长时间了,就不打扰他了,我先回去了。”

翟氏目送着张清走出园田居。

陶渊明独自在桃树下徘徊,太阳此时已经升得老高,暖暖地照着他,不知怎么,他有了一些困意。于是,便缓缓地坐下来,斜靠在门前的一张竹椅上,慢慢地合上眼睛,闭目养神。这时,他的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条洒满桃花花瓣的潺潺溪流,这条飘满落英的粉红色小溪,潺潺流过他的园田居,从门前的桃树中穿过,一直流向桃林的深处……

 陶渊明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翟氏怕他着凉,轻轻地给他盖上一件衣服。

   陶渊明梦见自己回到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那个时代(公元376--396),有个以捕鱼为生、长得很像自己的武陵(今湖南常德县)人,这天,他照常出去捕鱼。他在小河中划船而行,忘记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看见眼前出现了一片桃树林,桃花开得格外美丽鲜艳。桃树林在河的两岸距离捕鱼人有数百步远。桃树林中看不到一颗杂树,桃花盛开,如锦似绣,林间芳草鲜美、落花繁多似白雪,纷纷飘入溪流中。因为平时没有看到过这种绮丽的景象,捕鱼人感到十分惊奇。他又往前划了一段路程,想看到桃花林的尽头。

不一会,捕鱼人划到了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河水的尽头。在这里,捕鱼人看见了一座山,山前有个小口,仿佛有光亮。捕鱼人就舍弃了小船,从小口进到里面。刚往里走的时候,道路极其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走了数十步后,一下开阔起来。捕鱼人顿感神清气爽。他首先看到了蔚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火红的太阳。紧接着平坦开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还有良田、池塘、桑竹之类的东西逐一出现在他的眼前。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宅田、美池错落有致。捕鱼人好奇地往前走着,他的耳边还不间断地传来了鸡鸣狗吠的声音。走着走着,他看到男男女女的人们在这个桃花源里来来往往,有的扛着犁耙,有的牵着耕牛,有的则正在田地里耕种,忙着农活。他们穿的衣服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儿童十分悠闲愉快。他们看见了捕鱼人都很吃惊,好奇地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捕鱼人告诉他们自己从晋朝的武陵来。他们便将捕鱼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杀鸡做饭准备酒席款待捕鱼人。桃源里村子中的人听说有一个很奇怪的外来人来了,都前来询问外面的情况。他们自我介绍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兵役,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出去过,也就与外界断绝了音讯。他们问捕鱼人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捕鱼人如实地告诉了他们。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捕鱼人就把自己知道的外面世间发生的事情一一讲给他们听,他们都不停地叹息。没请过捕鱼人的其他人,纷纷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做客,拿出美酒佳肴盛情款待他。捕鱼人在村子中停留了几天,便与桃花源里的人告别。离开前,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桃花源中的事你不要向外人说。”

当捕鱼人从洞口中走出来的时候,看见自己的船还静静地停靠在那里。他上了船,沿着来时的旧路往回划。他不停地砍断岸边的树枝做下标记。等船划到了武陵郡,捕鱼人向太守报告了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太守非常惊异,就派人跟随捕鱼人一起去桃花源探寻。当他们找到捕鱼人做的标记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桃花洞,走来走去就迷路了,再也没能找到去桃花源的路。

没过多久,喜欢游山水的南阳隐士刘子骥听说了这个事。刘子骥是个高尚纯洁的人,他听说有这么个世外桃源,非常高兴,打算前去寻找,但他的计划还没实现,他就病逝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询问通往桃花源之路的人了……

 

一阵凉风吹来,陶渊明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依旧是美丽的桃花,是梦还是醒?连陶渊明自己也有些疑惑了。就在半梦半醒中,陶渊明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桃花源记》。他写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记》中出现的村落,宛如仙境。与仙境不同的是,生活在那里的是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为了逃避战乱,在桃花源里过着宁静、安乐、祥和的生活。而他们的幸福生活不是依靠灵丹妙药、长生不老等神力取得的,而是靠农耕劳动、真纯质朴的民风创造的。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新奇经历为线索,突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桃花源记》写好之后,陶渊明经过深入的思考,决定从桃花源的历史成因入笔,详细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借以批判现实,寄托自己的理想。

关于桃花源的来历,《桃花源记》已经有了简单的交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决定在《桃花源诗》中做进一步叙述,他是这样构想的:秦始皇实行暴政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贤能的人纷纷逃避。秦朝末年,有四位年龄都在80岁以上、须发皆白的老人隐居在陕西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