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陈吉军专栏:在吉林的北大校友之一孙家钟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4-10-19 22:16     点击量:427

在吉林的北大校友(一)

陈吉军

我在北大读书时学校流传着一句话称北大学生“在校一个虫,出校一条龙“。我理解是说北大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表现平平,但是毕业以后大有作为。从吉林的实际情况来看北大吉林校友大多数还都表现不错。不少校友确实出类拔萃,成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佼佼者。我记得北大历史系著名教授周一良先生早年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30成名,40成家,50威震中外”。我省有的校友应该说也实现了这个目标,有的离这个目标不远。根据本人40多年来的观察了解,整理了部分校友的情况并通过校友会网站这个平台介绍给诸位校友以表达敬意。校友会第一任会长、令我敬仰的孙家钟先生就是”一条龙“。这里首先把孙老先生的业绩简要介绍给大家。 

孙家钟先生是吉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首任会长。现在是校友会名誉会长。他为校友会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家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929年12月7日出生于天津市,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同年来到吉林大学,在蔡馏生和唐敖庆等老一辈化学家率领下参与组建了化学系。1984年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增补为中科院化学学部委员。孙家钟先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孙家钟先生在量子化学研究方面有着骄人的业绩。6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唐敖庆领导的配位场理论研究, 1982年这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以后,他将这一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①提出适用于铁族原子络合物的新的中间场计算方案。②使矩阵元的计算进一步得到简化,概括了著名的补态原理。③对中国丰产的稀土离子晶体成功地进行了能谱的理论分析。④对过渡金属络合物进行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理论计算。为我国稀土开发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法国著名配位场理论专家开布勒评论近年来国际配位场理论研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有三个方面列举了唐敖庆和孙家钟等人在80年代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誉为中国学派。

  孙家钟先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即范德华引力)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1978年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量子生物化学家普曼主编的《二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专著中,对他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他在进行多重散射X。自洽场理论研究中,得到了自洽场中所缺少的原子氛重叠作用项,扩展了应用范围,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严格的Xa理论。

孙家钟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二阶约化密度矩阵的拓扑空间的几何性质,为国际所公认,并建立了前人没有得到的孪函数多组态自洽场方程,作为应用,计算了各类典型的原子和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发现由这类孪函数构造的多电子波函数很好地包括了电子相关作用。这一工作,受到国际密度矩阵学术中心——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统计系柯尔曼教授的高度重视,并邀请他于1985年出席由阿尔曼教授主持的的国际密度矩阵和密度泛函学术讨论会,他是出席讨论会唯一的化学家,柯尔曼教授向与会的国际知名学者介绍时,称他是中国的化学数学家。

   孙家钟先生进行了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用标度的概念,揭示了高分子固化的本质是溶胶-凝胶的相转变,并得到了描写这种相转变的广义标度律,建立了含内环化反应的高分子固化理论。

    孙家钟先生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热爱祖国,学风正派,敢于创新,勤奋进取,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其优良品德为人称道,深受师生爱戴、同行敬重。他对外国学者既尊重又不卑不亢。1979年12月出席东京国际量子化学会议时,他在会场的布告栏上发现有“两个中国”的问题,立即提醒会议予以重视,会议组委会当即改正并表示歉意。

孙家钟先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注意教书育人。近半个世纪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其中已有30多人相继晋升为教授(研究员),其中有10多人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本单位的学术领导人。每当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他常和助手、研究生在工作室里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甚至连续工作达30几个小时。他对青年教师、研究生写出的论文稿,在基本概念的准确表达、文字叙述的严密性以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精心推敲,让作者反复修改直到满意才同意发表。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名博士生论文的中、英文稿均被他退回修改过10多次才算通过,还有一名硕士生在寒假期间,将经过多次修改的论文稿交给老师后回家。孙家钟先生在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对此稿进行修改并已正式打印。这名学生对此深为感动。

孙家钟先生在名利和生活上关心别人比对自己为重,屈己待人。凡是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虽然是他提出的课题并在关键地方进行指导把关,但自己都总是署名在后,稿费分文不取。有一位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研究生寄来稿费,他又如数寄回。他对自己在生活上是低标准,粗茶淡饭,穿着朴素,但对助手、青年教师、研究生的住房、经济困难等情况了如指掌,有时解囊帮助,有时亲自奔波帮助找有关部门解决困难。对科研项目提成的经费,他主持分配,自己得到的比应该得到的少得多,总是尽可能地让助手、年轻人多分到一点。所以有研究生说,跟孙老师学习、工作,既是“叫苦连天”,又由衷地敬佩,他对待我们是既十分苛刻,又非常慈祥。孙家钟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没有党的辛勤培养,没有唐敖庆教授的悉心指导,没有甘为‘人梯’的人们创造条件,我将一事无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