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林炎志:漫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庸俗化倾向的苗头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03-17 18:55     点击量:311

漫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庸俗化倾向的苗头

林炎志

 

自从退休以后,我在四五所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也时常回到几所中学进行讲演。在回归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后,我和师生的交往也密集了起来,最近我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出现了庸俗化倾向的苗头。

在很多地方,无论师,还是生,都习惯地将思政课简单地概括为:马基、毛概、邓三科。所谓马基,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谓毛概,是指毛泽东思想概论;所谓邓三科,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种简单、粗暴的概括只是表象,背后是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概念化、空洞化、说教化,简而言之,庸俗化。因为我没有全面的调查研究,不能以偏概全,姑且称之为思想政治课程庸俗化倾向的苗头。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其庸俗化的倾向必然会导致教育对象思想的庸俗化,或者换句话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庸俗化,不仅使这门课程没有完成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改造任务,还容易导致被教育者的逆反、厌恶,甚至抵触。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庸俗化是变质的开始。因此,这种庸俗化倾向的苗头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这种苗头的产生有一个大背景——中国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缺乏独立的、系统的体系。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基本是西学东渐的历史,是不断学习并不断中国化的历史,时至今日,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体系。这种缺失,造成了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的旁落,造成了中国在人文精神培养、意识形态战线的被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庸俗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体系的缺失为背景。

这种苗头的产生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没有按照客观的教育规律办事。现代大学制度起始于洪堡大学,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学科的出现与应用让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在学科分类的前提下,人类的科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现有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科的分类置之不理,这让我们的老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学科的严肃性何在?授课的内容还是不是科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世界各文明先进的文化,它要求我们从中国视角观察,出发中国声音,并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批判和吸收,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当下最需要的是直视问题的勇气。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