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
——读古典诗词有感
高红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请问:春天最早报春的花是什么花?答:桃花。
正确。至少笔者以为正确。
每年每年,笔者所住小区总是桃花先开。桃花平常,平常得不以为咋的,有花帮衬,树枝显得好看,花淡粉色,无香味,花落长满叶子树枝就不好看了。桃树不成片,东一枝西一枝,小区哪有成片桃林所在?有也盖了违建,修个车卖个水。总是桃花开三两天才被人确定“哟没留神她都开了”一种对不住语气,古人大约感觉也如此,古典诗词录入少,录入也稀松平常。
看苏轼那首,说是夸赞一位和尚画作,看过来看过去,像是苏老师嘴馋的菜谱。这里桃花不过平淡无奇引子,人家说第二句鸭子知春江水暖写得好,很多人会背第二句不知第一句。笔者相信惠崇和尚画里有只鸭子,并非苏老师突发奇想,否则可写其它鸟与禽而非平俗鸭子。下边两句在画上如何构图不知,苏老师口水一定滴落纸上。“河豚配以蒌蒿芦芽一定美味”,又或许题诗之后跟着和尚享用美味。
有点跑题,本想说桃花来着。每年开春,桃花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得意洋洋,成了报春的令官。她举着小旗,骑着电动摩托,嘴巴哼着杨子荣打虎上山的音乐伴奏,一个“滴里嗒拉”不放过也不错过。不去宫闱,不去边关,只去百姓家。桃花对百姓说,我开了,春天来了。
百姓点头说,知道了,春天来了,年年来,多大点事儿。
桃花争辩,春天来了,事儿还不大,我抢在绿叶之前,麻利儿报告四季之首来了嘀哩嘀哩嗒嘀嗒……去下一家。
书法草圣张旭想去桃花源走走,只见桃花瓣顺水飘出,却找不到入口所在,故有第二首七绝在文前。两首七绝共同点是文字平实,自然,不见修饰,却清新可人。
桃花普通单纯,再好的词就是“桃红柳绿”,与柳为伴,与水井为邻;不似梅、菊、兰,背负那么多意义与哲理(八宝山吊唁厅以此为名),不得不端着,端不是贬意,是说有股文艺青年范儿。
其实春天百花开放,与桃花相近时间有梨、李、还有杏,相关诗词也不少。只是这些花花期混淆,说不好谁先开谁后开,属“乱花迷眼”“绿映红”。倒霉是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原初表达肯定美意,缩略成“红杏出墙”成了贬意,属于躺枪案例无平反可能,一个字“冤”。
几千年桃花如此,桃花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