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高红十:北大伙食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05-15 17:41     点击量:318

北大伙食

高红十

       校友约稿“北大美食”。我答,上大学那会儿只有伙食没有美食,“民以食为天”,有;“美食”,没有。没有理论更没有实践。

校友说,伙食就伙食,写来看看。

只有伙食没有美食

我有幸两进北大,第一次1972年5月——1975年8月,从插队的陕北黄土高原进的中文系文学专业。学弟妹一看时间便知道是工农兵学员。今年2015年毕业整四十年。第二次是1986——1988,上的北大中文系第一届作家班。查看《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友名录》,两次收入我名字。

我说的是第一次上北京大学的伙食。因为与今不同,因为披挂浓厚时代色彩值得记录值得分享。

工农兵上大学基本不花钱,每月发十九元五角伙食费,分成早中晚餐券,到饭点端着盆碗去所属的学一食堂排队,窗口撕券,取主食和菜,随便找张桌子坐下就开饭了。我家在北京,记得每周六的晚饭回家吃,周日吃了晚饭再返校,节余下来的餐券可兑换现金做别的用。入学没多久,我用伙食尾子买了一个半导体,听英语和新闻。不甘心不满足不囿于教育现状,无论何年月皆如此。

如此这般伙食供给花样不可能多,食堂员工是北大职工,不存在竞争也就没有压力。“巧妇难为无米炊”,主副食全部计划经济,主食至少三分之一粗粮(玉米面,做窝头、发糕),三分之一白面。记得米饭很少吃,吃顿米饭加上稍晕腥的菜,对于班上来自苏北同学就算会餐打牙祭了。苏北同学在老家连馒头也很少吃,嫌不好下咽。每逢来晚了笸箩里只有馒头时,苏北同学要用一暖壶开水送药样往嗓子眼送馒头,要是不幸只剩窝头,他们眉眼皱成核桃,要用加倍的开水才能送下去——“欧头”(苏北口音“窝头”)。

记得食堂最好的菜是红烧小黄鱼,油煎后再放调料红烧,一人一条,保证人人吃得连汤汁也不剩。我从插队的黄土高原来,认为学校伙食足够好了,量够营养够,够念书、搞运动、打排球、夏天游泳、冬天滑冰、修图书馆铲灰筛沙,从旧馆往新馆搬书……

不识数中文系帮着卖饭

   我吃饭的食堂在北大西南校门进来,穿过哲学系,正对着的那个。那时觉得食堂很新,墙白地光,进门正对卖饭窗口,两边是放饭桌的地方。吃完打扫完,凳子拎起放桌上。除了吃饭,食堂有时也用做系里开会,动员搞运动或者节假日文娱演出。

   每天饭点有各系同学帮忙,也就是收个饭票递个饭盒什么的。排着的学生队里便有这样的议论发出,今天怎么这么慢?

不知道是不识数的中文系帮厨?

长征食堂

   要想改善伙食,学校里面办不到,只有去西南校门马路对面的长征食堂。主食及菜名写在一块黑板上,根本没有菜单那样的彩页厚本。记忆中最美味的是油多的烙饼,用手捏着吃手上粘油可舔,饼一层一层有许多层。配菜是胡辣汤(要么酸辣汤),又酸又辣可口开胃。

   1998年春天的一天,为筹备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相关活动,中文系几位师生忙完手头活计,走出西南校门找一家餐厅用餐,不记得是否当年“长征食堂”,总之进入那一带一个叫 “孔乙己”的店。比起“长征食堂”要豪华许多。老板自称在北大中文系读过书,夸夸其谈文学,提起当年莫言有影响的一部长篇,书名叫“丰乳肥电”,这一“电”把全场电住。吃饭的中文系师生不好意思看他纠正他,只有当下失聪低头扒饭。

零食

   苏北同学寒暑假从家回来,带回老家特产,记得有酱油煮黄豆(似乎是回学校后自己想办法炮制的),吃在嘴里满口生香。还有更奢侈的咸鸭蛋。鸭蛋一定不会带多,但我得到过,可见我人缘爆表。

   班上有同学肝不太好,兜里会揣几块糖,别叫我发现,发现一定抢光。记得外出接受采访任务,到早了不好意思打扰采访对象,街上瞎溜达,发现副食店有卖两角八分一斤的豆腐干,有白干,还有五香豆干。让售货员称个半斤四两,放纸袋里,众人手伸纸袋里捏着吃,不觉不净只觉香。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