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远征:关于张学良将军和两幅名画的回忆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05-13 13:34     点击量:377
关于张学良将军和两幅名画的回忆
                                                           金远征
           1995年夏威夷一个春日的黄昏,张学良将军将我召到他们夫妇的海边寓所,在整洁的客厅里,赵一荻夫人让我将一幅高近五尺、宽近四尺的题为《老将军的规劝》的国画缓缓展开观赏。张学良将军面对画卷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对我介绍说:"这是当年东北大学(xiao)的学人到台湾时,送给我的画,作者是同泽书画院的王盛烈教授,在当代东北画家中,我很喜欢王盛烈先生的画,因而一直带在身边。原先在台北时,有个大画框,后来托运不方便,就不要框了。”说完,张将军拿出一册题为《血沃关东》的画集,翻到一幅名为《八女投江》的画页,说:"王盛烈先生的这幅画,我也喜欢。但因画册上的画,不是原作,尺幅小,人物表情我看不太清,而背景的水墨运用的好,还是很清楚的。中国画讲墨分五色,王盛烈用重墨将画面的凝重、悲壮气氛体现出来了。抗战期间,我对东北老家的事一直很关心,当时我在贵州,就听说过发生在东北八女投江的这个悲壮感人故事·······可惜看不到作品原件,只能看看这画册了。不知原作尺幅多大?现在何处?你知道王盛烈这(zei)个人不?"我回答说:"我知道王盛烈先生,还曾有幸亲眼、近距离观赏过他的这幅震撼过国人心灵的名画——《八女投江》。”
(老将军的规劝)
           我并为张将军夫妇讲了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两年前,那是90年代初,我父亲金恩辉的朋友----时任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校园)图书馆馆长的福森博士向我介绍了一位他的女同行----时任在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部图书资讯中心主任鲁斯特女士(其祖先为华裔),她临退休前,福森馆长委托我陪同她到中国大陆旅游,当我同她到北京参观中国军事博物馆时,在博物馆展厅的显著位置,我们见到了一幅长四米、宽一米半的“镇馆之宝”-----《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
            王盛烈先生这幅巨作,创作、完成于1957年。取材于八年抗战时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一个真实而又悲壮的故事,画家出神入化地描绘了1938年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八位女战士,在转战中被日本侵略军围困在牡丹江乌斯河畔惨烈的战斗场面:有组织地还击、掩护,哪怕是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也要把它射入敌人的胸膛,表现出了女战士们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有步骤地协调行动,哪怕是前有大江阻拦,后有敌人追击,宁可集体投入滚滚的江水之中,壮烈殉国,显示出了女战士们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和抗日到底的顽强精神。我用英语为鲁斯特女士讲解了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内容,画面中冷云等八位中国女军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面对江水视死如归的坚毅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同为女军人的鲁斯特女士,这位祖先是华裔的美国女军官在留言中用英文深情地写道:八位中国抗日女军人的形象永远记在我心里,她们是抗日的、杰出的、伟大的爱国者。
            接着,张学良将军向我详细地介绍他与东北大学的关系与联系,东北大学为什么作为厚礼送给他《老将军的规劝》这幅画的原因,画家用笔墨表现老将军作为该画中的主人公当年的处境、心态和期望,以及该画的主题:自己当年对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殷切期待。
           张将军说,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张将学不仅创建了这所大学,而且从 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一直兼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先后迁徙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工学院,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1993年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蒋仲乐等一行六人在台北拜会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先生,实现新老校长的历史性会面。出于对老校长张学良先先生的敬仰,东北大学领导精心挑选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作为见面礼,不远万里,从沈阳带到台湾,敬献给张学良将军。
            这件特殊礼物就是国画大师王盛烈精心绘制的张学良将军巨幅肖像-------《老将军的规劝》。
             画作取材于 1990年8月张学良将军于台北接受日本广播记者采访 时场景。1990零年夏,张学良接受日本NHK记者采访时,告诉日本当局不要战争,要接受历史教训,战争对日本国和日本人民没有一点好处。这话给王盛烈先生很大的感染,王盛烈先生以此事画了张学良将军晚年对日本记者谈话的肖像画,借这位历史巨人之口,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告诫日本国民,战争没有出路,应牢记历史惨痛教训,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共同繁荣,和谐万邦的心声。
            王盛烈先生生于1922年,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现实主义国画大师,关东画派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兼任中国同泽书画院院长,同泽书画研究院由张学良将军亲写院名,并在92岁高龄时又高兴地接受关东美术家邀请,做中国同泽书画院的终身名誉院长。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情操和铮铮铁骨,令身为东北同乡的王盛烈先生非常敬佩 ,画家饱含创作激情和使命感 ,用白描手法和中国传统水墨技巧,绘就了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笔力雄健、墨色苍润,画中主人公栩栩如生,充满张力和动感。 王盛烈先生最后在画中用工整的楷书题款: 老将军的规劝   1990年9月张学良将军于台北接受日本广播记者采访时说:我愿意和日本青年说几句话要诚实反省、要想日本过去的错误、不要想日本过去的威风、千万不要像以前那样搞武力侵略、经济侵略也不要。要跟人家合作、要帮人家,帮人家就是帮你自己。一九九一年大暑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而作、王盛烈。 这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费时长达半年之久,是王盛烈先生的精心之作。
            1991年,这幅作品同王盛烈先生另一副惊世之作----《八女投江》作为特邀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中国画展》,获得一致好评。1994年,《血沃关东——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中国画展作品集》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将《八女投江》和《老将军的规劝》作为重要作品收录其中。 这两幅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一本重要纪念画册中。《血沃关东》这本画集作为《老将军的规劝》补充说明材料后来送到了张学良将军手中,《八女投江》也随之进入张将军的视野。
           东北大学此番将这幅画作为见面礼献给张学良将军意义深远,即表达了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对老校长的热爱,也体现了以王盛烈先生为代表的关东画派同仁对张学良将军的敬仰。
            宝马归英雄,这幅肖像画收入画中主人公---张学良将军囊中真是恰得其所.众所周知,张学良将军青年时期就是民国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其名下“定远斋”书画收藏鉴赏之富之精,无人可抵,从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到明朝的大画家文征明;从民间派大师齐白石到传统派巨匠张大千;古往今来,无数名家巨作萃集于此,王盛烈先生的《老将军的规劝》成了“定远斋'新的一员。1994年,当离开台湾定居美国时,生性豪爽的张学良将军将“定远斋”收藏品做了如下处理:一部分古籍善本和明清家具无偿赠送给台湾东海大学,教会,和身边好友,把个人资源变为社会公共资源;一部分书画交给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卖,张学良夫妇最初想法是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一个慈善养老机构,但后来由于美国生活成本高,张将军夫妇年老多病,经身边亲友力劝而暂缓捐赠;还有一部分名人手迹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毅荻书斋”,供学者研究。但王盛烈先生的这幅画和张将军的其他心爱之物,却随张学良夫妇飘洋过海,从台湾来到了美国夏威夷·······
           前行有声、岁月无言 。从《八女投江》到《老将军的规劝》,为了这段可以遥望的时空,中国人执着前行了半个世纪,多少志士仁人浴血奋战,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烙印了峥嵘的纪念和和平的诤言!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让每位炎黄子孙都激动和自豪的日子里, 捧读《王盛烈》画集,摩娑《八女投江》和《老将军的规劝》两幅历史画卷, 两组不同时期的民族英雄形象交相辉映,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就是民族的气节。这,就是中华的脊梁!
(金远征是金恩晖学长的长子)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