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陈龙山学长编译的《蒙汉合璧蒙古族谚语》自序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08-12 21:22     点击量:337

自序

出书总要写个序言,或请人写,或自己作,或两者兼而有之,

本书也不例外

非常荣幸,吉林省民委主任阿汝汗同志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撰

写了序言,着重谈了蒙古族谚语在蒙古族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作

用以及编译出版蒙古族谚语的意义。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省民委领

导对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作为编译者,我也写一个小序,重点谈一下为何要编译和怎样

编译这本蒙汉合璧的蒙古族谚语。

我出生在辽宁省阜新县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阜新县虽说是蒙古

族自治县,但从人口比例上看却是汉族占大多数。特别是我所出生

的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蒙古族只有四户。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我父母之间使用蒙语对话之外,所有人都说汉语。我上的小学

是汉族小学,不可能学蒙文。我的中学虽然是蒙古族中学,但所有

课程都是汉语授课。高一时虽然上过几节蒙文课,也只是学会了蒙

文字母的认读而已。尽管如此,作为蒙古族,我对本民族语言文字

却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挚爱,甚至可以说那份爱已经浸透到骨子里

融化到血液中了。不论何时何地,我只要听到有人用蒙语交谈,立

刻就会感到无比亲切,无比悦耳,与说话者之间立刻就拉近了距离,

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见到亲人般的暖暖的感觉。

我第一次较系统地接触蒙古族谚语是 1995 年春,当时,内蒙

古大学举办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我虽然是蒙

古族,研究领域却从未涉及蒙古族或蒙古国。为参加这次会议,我

临时抱佛脚,跑到省图书馆借了一本汉文版的《蒙古族谚语》,以

浅谈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为题撰写了一篇论文并在会上发

表,没想到竟然收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和

研究蒙古族谚语的浓厚兴趣,但由于自己不懂蒙文,原文的蒙古族

谚语看不懂,深入了解和研究蒙古族谚语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2011 年,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蒙古族同胞共同发起成立了吉林

省蒙古族文化与经济促进会,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和弘扬蒙古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蒙古族

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痛切地感受到作为蒙古族却不懂蒙文的痛

苦与无奈。于是,我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学会蒙文,以便

为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做些贡献。年届七

旬,从新学习一门语言文字,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最大的困难莫过

于记忆力严重衰退。我年轻时学过三门外语,那时看一两遍就能记

住一个单词,可现在,学的是母语,竟然看七八遍也记不住。尽管

如此,我仍然坚信,只要坚持必有收获。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我

终于可以借助词典阅读传统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了。这时,那颗

想深入了解和研究蒙古族谚语的心再次萌动。我托朋友从内蒙古买

来好几本蒙文版的蒙古族谚语,作为我学习蒙文的课外读物,同时

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居然译了数千则之多。

有人可能以为翻译就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外一

种语言文字,其实不然。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文字不是

一对一的关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

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逻辑,不同的语言表述方

式,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同的语言色彩。因此,翻译不可能像做数

学题那样一题一解。同样一个意思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可以有多

种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就拿谚语来讲,

同样一则谚语,即使是含义比较单一的谚语,也可以有多种译法。

如何译得最贴近原义、最能体现原文色彩,是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确保译文既能准确地表达原义,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

言特色和民族特色,我认为首先必须确保原义准确,即译文与原文

意思高度一致,不能走样,不能产生歧义;其二是尽量保持原汁原

味,即让译文体现出原文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民族语言特色和

民族特色;其三要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述习惯和表述规范,并尽量使

译文简洁、明了、易记、易诵;其四,要使译文符合谚语表述习惯,

用词要尽量朴实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