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出书总要写个序言,或请人写,或自己作,或两者兼而有之,
本书也不例外。
非常荣幸,吉林省民委主任阿汝汗同志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撰
写了序言,着重谈了蒙古族谚语在蒙古族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作
用以及编译出版蒙古族谚语的意义。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省民委领
导对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作为编译者,我也写一个小序,重点谈一下为何要编译和怎样
编译这本蒙汉合璧的蒙古族谚语。
我出生在辽宁省阜新县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阜新县虽说是蒙古
族自治县,但从人口比例上看却是汉族占大多数。特别是我所出生
的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蒙古族只有四户。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我父母之间使用蒙语对话之外,所有人都说汉语。我上的小学
是汉族小学,不可能学蒙文。我的中学虽然是蒙古族中学,但所有
课程都是汉语授课。高一时虽然上过几节蒙文课,也只是学会了蒙
文字母的认读而已。尽管如此,作为蒙古族,我对本民族语言文字
却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挚爱,甚至可以说那份爱已经浸透到骨子里
融化到血液中了。不论何时何地,我只要听到有人用蒙语交谈,立
刻就会感到无比亲切,无比悦耳,与说话者之间立刻就拉近了距离,
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见到亲人般的暖暖的感觉。
我第一次较系统地接触蒙古族谚语是 1995 年春,当时,内蒙
古大学举办“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我虽然是蒙
古族,研究领域却从未涉及蒙古族或蒙古国。为参加这次会议,我
临时抱佛脚,跑到省图书馆借了一本汉文版的《蒙古族谚语》,以
“浅谈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为题撰写了一篇论文并在会上发表,没想到竟然收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和
研究蒙古族谚语的浓厚兴趣,但由于自己不懂蒙文,原文的蒙古族
谚语看不懂,深入了解和研究蒙古族谚语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2011 年,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蒙古族同胞共同发起成立了吉林
省蒙古族文化与经济促进会,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传承和弘扬蒙古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蒙古族
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痛切地感受到作为蒙古族却不懂蒙文的痛
苦与无奈。于是,我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学会蒙文,以便
为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做些贡献。年届七
旬,从新学习一门语言文字,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最大的困难莫过
于记忆力严重衰退。我年轻时学过三门外语,那时看一两遍就能记
住一个单词,可现在,学的是母语,竟然看七八遍也记不住。尽管
如此,我仍然坚信,只要坚持必有收获。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我
终于可以借助词典阅读传统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了。这时,那颗
想深入了解和研究蒙古族谚语的心再次萌动。我托朋友从内蒙古买
来好几本蒙文版的蒙古族谚语,作为我学习蒙文的课外读物,同时
试着把它翻译成汉语。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居然译了数千则之多。
有人可能以为翻译就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外一
种语言文字,其实不然。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文字不是
一对一的关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
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逻辑,不同的语言表述方
式,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同的语言色彩。因此,翻译不可能像做数
学题那样一题一解。同样一个意思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可以有多
种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就拿谚语来讲,
同样一则谚语,即使是含义比较单一的谚语,也可以有多种译法。
如何译得最贴近原义、最能体现原文色彩,是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确保译文既能准确地表达原义,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
言特色和民族特色,我认为首先必须确保原义准确,即译文与原文
意思高度一致,不能走样,不能产生歧义;其二是尽量保持原汁原
味,即让译文体现出原文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民族语言特色和
民族特色;其三要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述习惯和表述规范,并尽量使
译文简洁、明了、易记、易诵;其四,要使译文符合谚语表述习惯,
用词要尽量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