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吴国光:我为什么有时间读书 几个“不” 字而已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5-12-23 21:43     点击量:333

我为什么有时间读书 几个“不” 字而已

吴国光

 

有朋友说: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这个问题,还真是值得回答一下。因为你可以说这是关于读书的本体论问题:没有时间读书,就不会有“读书”这么一种人生内容了。

 

我检视了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几个“不”字而已。人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最最公平;要做这个,就不做那个,有所为有所不为也。

 

首先,不看电视。我来加拿大转眼满九年了,九年来总共看过大约三个小时的电视。都是美国大选的时候,跟CNN看开票结果。网络发达之后,不必依赖电视去了解新闻;电视机又不放在房子的中心地方,平时很难想起来要看它。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看电视,嫌它媚俗。这应该节余出不少时间。

 

类似的是,不看电影。这还是刚有孩子时养成的习惯,因为那个时候孩子小而占据了不少晚上的时间。就是家有菲佣(香港家家如此),也感觉,把小婴儿扔给保姆,父母自己去电影院了,心中不免负疚。这样一晃十五年至今,倒把世界上有看电影这么一回事情给忘的差不多了。现在孩子大了,有时候一家人一起去看看电影,倒也甚有乐趣。不过,人多,则行动协调不易,很难经常去。过去一年看过两个,相当于此前十年的总和。好在常坐飞机,航班上不时看看电影。

 

再就是不接电话,更基本上不打电话。工作上的事情,现在都是电邮联系,办公室的电话几乎成了摆设。家里电话是内人接,我平时在家时间也少。一年我总共也就接那么五六个电话。至于往外打电话,就更少了。对那些想读博士的学生,我常常问他们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有关电话:如果有五分钟空闲,你是打个电话呢,还是拿起一本书?如果是前者,恐怕念博士不一定是好的选择,因为学术是寂寞、孤独的生涯。没错,不少学者其实是社交上很活跃的;我只说我的偏见。

 

当然也不用手机——在中国旅行时除外。以前在香港,人家嘲笑我是全城数百万成年人唯一不用手机者(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因为最近我已确认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兄一直也不用手机)。这当然颇有不便。前两年有一次,我中途换航没有赶上下一班飞机,需要给内人通个消息,结果找遍候机室也没有电话——人人都有手机,公用电话已经成了古董。最后我是求了服务员,用了人家的办公电话。不过,这样的偶发事件还不足以改变我的落伍。

 

在2011年夏天之前,俺出门还不带手提电脑。旅行往往是读书的好时候,带了电脑就挤了读书。平时,上网也是很耗时间的事情,必须自我节制。报纸杂志也还是要读的:报纸只读本地英文报,不读大报;杂志很多,随便翻翻而已。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感觉学生时代是最幸福的。那个时候,大块的时间、主要的精力,都是专门用来读书的。现在呢,不可能用整块的时间来读书,那要教课、写作、开会等等。读书的时间,都是二十四小时的边边角角。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