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十
拜年短信,正如本文题目,从除夕中午开始。此时,汹汹炮杖未炸响,喧嚣春晚未开锣,坐在羊年最后的消停与安静当中,喝点茶,吃点花生,什么没想或者胡思乱想;盘点过去一年人啊事啊,寻思该给谁发短信,又接收到谁的短信,如何回……
是的,短信。笔者心仪的一种交流方式。心仪是因为恰到好处的分寸感。电话,直抵跟前,难免产生唐突与尷尬。最怕久未联络脑中已无声音记忆者没完没了不依不饶问,你猜我是谁?猜不出?我你都听不出来,再猜。不猜,往往没了耐性,直说吧你是谁——拜年氛围登时破坏掉,所以笔者很少用此方式拜年。电脑邮件稍稍有点慢。微信,笔者是不用的。相比较,短信节奏刚好,一去一回,有时间愣怔、犹豫、惊喜(少)、构思、编辑发出。有味有趣有益和有意义于古板拜年格式中一波一澜荡漾。
盘点2015年走了的故人。笔者与某人同岁,同在陕北插队。曾与他两次出国旅游。他热心介绍让洗净衣服快干的办法,用房间的大浴巾裹着衣服拧,用力拧,拧罢再晾,很快干。之后逢洗衣服特别外出洗衣服就想起他教的方式,大毛巾裹着用力拧,很快干……去年发信有回复,2015年底他走了,今年再发无人应。无论4G还是40G,都无法穿越时空到达他所在的世界。还有一位曾任公安部高管,一块开会,收到过他写的书。退休后彼此少了联系,得知他走还是在《文艺报》的讣告栏,讣告刊出时人走一个多月,悼念、安慰都太迟,太迟便不妥。人啊,并非无所不能,有时有事什么也做不了,特别无能。
再没有朋友的人,过年也希望有,希望有朋友问候来,不希望孤单,不希望除夕下午枯坐,送天渐长亮,落日渐迟的旧年傍晚。
记得上班未退休时,公私交际比眼下广泛。那时手机简陋,只能接收13个短信,再收后边就得删去前边。特别新旧年交接时刻,要手忙脚乱边收读回复,边删去早前来的。到了年假结束,看着十几个短信,想不起前边删了谁删了多少,使劲想也会有遗漏。现如今不需要,手机内存大了,往来人少了,人走茶凉是铁律。好处是可以从容收看,开心回复。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人情,不见面,不听声,再不写字儿读字儿体会字里行间祝福,年过得什么劲?!春晚就是少人情,缺少普通人的真情。所以不看也罢,当个热闹的背景音乐听就是了。
外国?外国过年日子与中国不同文化年俗也不同,不同,也就难以心领神会,如同隔着好大片海洋,猴子捞月狗看星星一片明啊一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