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书
高红十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如果前者还可能有不同——中国人太多,南北口味参差,譬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大有人在——后者则全体通过。火车卧铺、飞机高档舱位,就是为了迎合人的这一基本需求而设计而理直气壮地赚取真金白银。如今飞机客舱腿脚比其它处可稍伸长的位子也加收钱了,伸长腿脚就离躺的感觉不远。真真是改善航空经济的供给侧,敏感且精准。
例外是太空中的宇航员。笔者没上去过,听说他她们是站着睡觉,还得用东西像粽子样捆着自己。太空失重,人飘来飘去,不固定呵呵哪成。非不想也,是不能也,估计他们回到地面,最想做的事还是把自己放平,躺着。
躺着除了休息睡觉,还可看点什么,譬如书。笔者很早就明白这点,早到小学四五年级,认的字刚够读一个故事,到处翻找课外书看,大人越是不让看的书越想看。记得家长把《红楼梦》放到高处柜顶,笔者搬椅子搭凳子够到手赶紧看。如此这般,看书环境大抵光线昏暗如万恶旧社会。因为怕被发现,眼睛十分用力。过不多久,脑子里好玩故事积攒多了,视力却坐滑梯样下降。五年级暑假,左眼视力降到0.5。吓得笔者停止一切阅读,一天几次做眼保健操。有效!暑假结束左眼视力升至1.0。上中学视力又降,插队又升,上大学又降,干上费眼的工作……直到年长眼花,近视还是远视也说不清楚……
几十年过去,方方面面变化巨大,除了躺着看书的人,躺着看的书已不复当年模样。当年一本《唐诗三百首》捧在手里轻薄轻巧,小32开,7又1/4印张,8万7千字,7毛钱定价,只有150克。无论左右翻开看,还是窝卷一边看,都相宜。现在书体量大,包装繁复,贵不说,还重。三册的《抗日战争》,每册750克一斤半重,定价66元,只有正襟危坐捧读,断不能躺着看,更不可能单手窝卷一边读。好些回,笔者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手酸得不行无奈罢读。有时出门想带本书,翻来翻去,嫌重,终究片纸未带,留着眼睛看人看风景吧。
养成躺着看点什么的习惯,看不成书,就看报。报纸也有变化,内容自不必说,天地宵壤。光说开本,早年就分大报小报正常开本与瘦报。所谓瘦报,是为了一版页面不会因为开本太宽两边软蹋蹋搭拉不便阅读,瘦报举在手里会比较坚挺。好日子没过几年,现如今汽车、地铁、火车车厢,还有人看报么(无论胖瘦)?不都低头在那长方块上拨拉来拨拉去自忙自娱么?!笔者纳罕,早些年有“某某挥手我前进”奇特景观,现如今谁在挥手,那么多人有样学样?市场么?还是潮流?
笔者在躺着看报也不舒服时,接收信息改为听,听半导体,可调远近、大小声、换台,不好听时干脆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