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人不识君
高红十
五月上旬,笔者从西班牙、葡萄牙旅游回京,翻看旧日报纸,才得知因长篇小说《白鹿塬》获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陈忠实于4月29日去世,享年74岁。现在科学昌明,医疗技术有了极大提升,活百岁者大有人在,74岁——还是嫌短了。
因在陕北插队七年,又在西安工作三年,提起老陈,有种乡里乡亲的亲近,那张刀雕斧刻、似从未年轻过的脸庞登时浮现眼前。关于他人与文的评价不在此文当中。
笔者想说的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随团异国旅游,同团人一进就餐饭店、住宿酒店唯此唯先的事就是打听WIFI密码,然后急不可待刷屏——在长方块手机上拨拉来拨拉去,自娱自忙。笔者不开微信,纳罕同行者都刷些什么关注什么?譬如:北京五一天气又雨又霾,某亲戚去哪玩了,某朋友疾病得到确诊……更多是同团人刚才拍摄的照片发过来,等人点赞。十多天笔者听到够新闻的仅有“梅葆玖去世”,清楚记得没有陈忠实,没有。
由是感慨,手机方便又有何用?信息海量又有何用?需者只用他手中电筒照亮与取舍,电筒亮区多大他就获得多大范围的信息,电筒照亮东边,西边一定是他昏暗的信息盲区。管你《白鹿塬》获没获大奖,管你改编多种话剧与电影,陈忠实都不在照亮与获取之列。而且你根本无法让他(她)扩大手电筒光圈半径,因为那半径由三观构成,很难改变地早就构成。
笔者参加的旅游团,团员结构大致整齐。高中以上文化、中等以上社会地位,六十岁以上年纪占绝大多数。除三人外,都是北京护照,另两人持外国护照,一人持外地护照。有在大学、科研院所工作。谈起看电视,有人提《琅琊榜》,有人提《欢乐颂》当中美女与高颜值男演员……对正游览西班牙葡萄牙历史知识巨缺失。导游问上了,难有人插话,一条河一段旧城墙名字说三遍还重复不上来,为购物让全车人等是常事……一路上无人提及陈忠实去世,可见文学当下地位,就这么不红不紫地尴尬,不温不火地存在,也是一种真实的现实。
想到文革结束时,全国人民争看小说《伤痕》,争读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谁不知道谁就无法加入朋友聊天。那是非常时代文学的特例。眼下发达的市场经济将文学打回原点,回到它本来该有的位置。不能也无法要求别人看《白鹿塬》,关心陈忠实,看大部头文学及文化书,太难了。想到此,释然。
两年前去世的电影人吴天明75岁,更早走了的作家路遥才活了四十几岁,老陕文化人,请多保重!
至于老陈,笔者告诉你,天下有人识君,有人不识,无论识与不识,你做了你该做的,得到你该得的,无憾吧,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