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军
校友会成立之后有很多事情要做。九九年,孙家钟会长告诉我:他因为工作繁忙,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要求辞去校友会长一职。考虑到老学长的实际情况,校友会几个副会长经商议同意他的要求。接下来的新会长人选确是令人头疼的事情。有些校友从学历、资历、人气、财力等方面确实合适,但是本人不愿意承担会长一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一个合适的人选出现了,他就是时任省人大常委、省作协副主席的鄂华老师。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在长春市就业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校友会理事会,改选了理事会,选举鄂华校友为会长,增选了丁士晟、李永发两位校友为副会长。(鄂华在他的书房)
鄂华老师还是尽职尽责的。为校友会做了很多工作。
二零零一年北京大学校友会评选我省校友鄂华为北京大学优秀校友。他是北京大学评选的首批优秀校友。
2009年他当选为名誉会长。
附录:
在吉林的北大校友之三
------记鄂华
用时髦的话来讲,鄂华老师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大批青少年的粉丝。他的文章题材新颖别致,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辞藻华丽。在我的作文里面也常常引用他的文章中的词汇、句子,模仿他的文风并以此为荣。以庆祝北大百年华诞为契机,我和鄂华老师接触多了起来,对他有了近距离的了解,更加被他的不凡所折服。不幸的是他在长春参观画展时,突发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昏迷,后经积极抢救无效,于2011年5月14日与世长辞。那时我在加拿大,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痛。 “文苑赤子,一路潇洒,文章存永世,名流千古;瀚海墨卷,百年辉耀,雄风代长歌,光启后人。”这是吉林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张笑天送给鄂华老师的的一幅挽联。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鄂华老师不愧为北大在吉林校友中的佼佼者。2005年,我在“北大人”刊物上面写了一篇关于鄂华老师的文章,但愿能对大家了解鄂华老师有所帮助。
中国当代文坛的奇才
鄂华,这个名字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他的真实名字叫程庆华。他祖籍湖北荆门,32年出生于北京,37年随父母迁居至重庆,5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53年刚满2l岁的他作为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毅然决然地响应祖国的号召,放弃了留京留校工作的机会。自愿申请到祖国的边疆工作。这样,他在吉林省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半个多世纪来,他著述宏富,笔耕不辍,蜚声海内外,以优美的文字,高尚的人品,感人的业绩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和荣誉称号。2002年还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校友。
我是鄂华先生作品的热诚的读者。还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对他的《自由神的眼泪》、《天池幻想曲》、《女皇王冠上的钻石》等作品极为欣赏。我周围的人也少有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的。早就想一睹他的容貌,始终没有实现。97年,在吉林省校友筹办母校百年校庆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他。他虽然年过花甲,却仍然精神矍铄,才思敏捷,步履矫健。自那以后,我们被怀念母校这条精神纽带所牵引,经常会晤。我对他的了解也自然逐渐加深。
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一枝鲜花”。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奇才、怪才、全才、通才”。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典型的学者型的文学大师”。通过熟读他的著述,浏览他所获得的奖项和荣誉称号,倾听文学评论家们的宏论,我感到,这些评价一点也不过分。我不是一个作家,作为文坛的热情而又忠诚的观众,也许看得更清楚更客观。我想说,就他在国际题材作品和科学文艺方面的造诣而言,在我国文坛无出其右者;就他五十多年一以贯之的追求真善美的创作韧劲和创作成果而言,在我国文坛也是罕见的。
一、新中国国际题材作品的开拓者
建国以来,尤其是50-70年代,由于片面地理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我国当时的文艺作品几乎清一色是写工业、农业、军事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为鄂华的成名作,于1956年出版的《自由神的眼泪》一书则选择了国际题材。该书以鲜明动人的语言和富含哲理性的叙述揭示了所谓美国自由的实质,抨击了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虚伪。自那时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他相继出版发表了《自由神的命运》、《女皇王冠上的钻石》、《天文学家的梦魇》、《艺术的控诉》、《幽灵岛》等二十几篇(部)国际题材作品。由于国际题材作品的敏感性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约束,鄂华在这方面的创作颇为艰难,它从问世开始就经常遭到不客观的非议和责难,自由神系列作品、《天文学家的梦魇》、《幽灵岛》、《虹》等十几部作品在文革期间还被当成大毒草予以批判。他本人也被投入牛棚达五年之久。尽管如此,他没有因此而放弃有关国际题材作品的创作。改革开放以后,仅在1979、1980两年时间就以过人的精力,忘我的激情,近乎狂热的投入,把在文革期间遭受的损失补了回来,创作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这意味着他每天要写l 500字左右。
鄂华的国际题材作品有六十多篇(部)。其内容多取材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其他民族的奴役,取材于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展现了人类社会中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等不公正现象,揭示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残暴无耻和虚伪,高扬了人类争取自由民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意志和情怀。他的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褪色,也没有因国度的不同而被漠视,印证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早在五六十年代,鄂华的国际题材作品就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茅盾和周扬先生曾对他的创作予以高度的肯定。周扬先生称其为“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一枝鲜花”。直到现在,回顾中国五十多年的当代文坛,他的国际题材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性也是无人可比的。其影响波及域外,超越国度,超越民族,融入世界文学潮流,不但使他在中国文坛奠定了国际题材作品开拓者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广受赞誉,成为世界文坛上的知名人物。
二、科学文艺创作的佼佼者
在鄂华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科学文艺创作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科学文艺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一般科普作品。其要旨不在于传播科学知识,而是以科学事实为基础,通过文艺加工,着意刻画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和故事,感染读者。科学文艺的创作,对创作者的文化素质有更专门的要求。不积累相当高程度的自然科学知识,不熟悉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很难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鄂华真正具备了上述两方面的素养。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母校给了他广博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给他奠定了进一步通晓世界文化的坚实基础。尤其难得的是,母校的科学、爱国、民主、进步的优良传统深植于他的灵魂之中,这些情思在他创作科学文艺作品时,自然而然地涌现于笔端,注入作品中人物的身上,妙笔生花,如有神助。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他有过人的想象力。凭借这非凡的天赋,他能够把他已经具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西方文化素养,民主、科学、进步、爱国的情怀有机地组合起来,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诸如外星生命、时光隧道、热核爆炸、原子反应、生命基因等深奥的自然科学现象、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形象化地、生动地出现在他笔下。
五七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文艺作品《天文学家的梦魇》。这可以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情怀与才华,刚一问世就广受瞩目。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在极其遥远的年代发生的故事。那时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曾经存在一颗巨大的行星——“爱神之船”。当时,在这颗行星上面生存的高级生物由于频繁爆炸核武器而最终导致该星体毁灭。发现这个天文现象的科学家科勒,为了不使这种悲剧在地球上重演,决心在禁止核武器宣言上签名:“为了生命,禁止核试验”。小说语言之精美,想象力之丰富,人道情怀之强烈,让读者心灵受到震撼。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样一篇好的作品却遭到了责难,被扣上了和平主义的帽子。这对于一个年仅二十五岁刚露头角的作者来说压力很大。不过他没有因此而气馁,继续走他自已认为应该走的路。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科学文艺方面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他近年创作的长篇科学传记《爱因斯坦》有了新的高度与深度。没有独特功力的作家是写不了爱因斯坦的传记的。他对爱因斯坦的描述,完整地真实地形象地再现了伟大科学家的一生。既有文学品位,又有历史真实;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科学含量。他写爱因斯坦对高等数学的爱,能够让人感受到数字的美,几何的美;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够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引力的神奇。
他创作的科学文艺作品有二十几篇。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优美典雅的语言,瑰丽诡异的风格,丰富动人的想像力、把科学艺术化,把深奥枯燥的数字、定理、求证过程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陶醉的抒情散文。使得布鲁诺、伽利略、哥伯尼、居里夫人、培根、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追求真理与自由,反对独裁与宗教愚昧,为科学和人类光明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跃然于纸上。他的科学文艺作品绝不是单纯地告诉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生平,而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科学在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摆脱迷信与愚昧,追求真理的征途中所发挥的伟大力量,感受到科学家所具有的高尚人格,认识到全人类所共有的崇高理想与精神,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受到震撼与洗礼。他的科学文艺作品,目前可以说在我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他在科学文艺创作方面进行了经典科学与文学联姻的最早的成功尝试。
三、我国当代文坛的奇才、全才
鄂华在文坛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其作品之奇之全之多实在让人惊叹。
《自由神的眼泪》发表的时候他才24岁。《刺花的灯罩》、《幽灵岛》问世的时候他只有25岁。当时他刚刚走上社会,直到l979年之前,他也没有迈出过国门一步,他居然在自己的书屋里把域外风土人情、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引领读者进入多彩多姿的域外世界,感受到迥别于自己身边事物的众多奇闻异事。没有超俗的想象力,没有厚实的科学知识功底,没有丰富的世界文学素养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能够在文革以前突破所谓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坚持不懈地出版了那么多令人刮目的作品。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还很不宽松,文坛上清一色是颂扬“工农兵”的作品。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各色各样的知识分子;人物性格多是充满矛盾与人情味的复杂性格;作品语言多是具有西方文学色彩,饱含阳春白雪情调的诗意语言;创作方法多是在书斋里埋头写作。这一切显然都不合主流文学的口味。这种作品显然“格调低下”。这种创作方法显然有悖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教条。因此,他的作品经常遭到责难和批判,多次被扣上“人性论”、“大毒草”、“闭门造车”的帽子。多数作家在这种环境下,被动或主动地放弃了写作或者放弃了作者应有的创作理念,而他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直面惊涛骇浪,坚持特立独行,延续和发展着自己的创作风格,接连不断地拿出一篇又一篇的好作品。这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鄂华在国际题材作品和科学文艺作品方面的成就令人称奇,他的成就还不仅仅局限于这方面。五十多年来,他还秉持其一贯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风格,创作了大量的其它题材和体裁的作品。尽管题材、体裁不同,在其主要作品中都显现出作者五十多年一以贯之的倡导民主进步科学爱国精神的创作信念,瑰丽诡异的创作风格,优美典雅的语言。
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早在1962年,鄂华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虹》。小说叙述了罗吉尔·培根辉煌而悲惨的一生。他不畏教廷的强暴,不迷信宗教的教条,坚持探索科学真理至死不屈。鄂华在书中借助培根的嘴说出了什么才是探寻和检验真理的途径:“要证明!要实验!不要盲从!”他主张判断真理的标准是科学实验,而不是“圣经”或“教义问答”上的某一句话。联想到当时我国社会生活政治环境的实际情况,联想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发生在我国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不能不佩服鄂华先生具有的深远的洞察力。
鄂华先生是北大理科毕业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很深,他毕业以后从事的却是文学艺术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从l948年l6岁起就开始有不凡的作品问世。l950年,他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课堂琐议》,发表的当时,“新华日报”在文章前还加了编者按语,予以郑重推荐,要求全市中学都要对文章进行讨论。
他自l948年以来几乎是年年都有新作问世。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他仍然笔锋不减当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共出版发表了各种文学作品大约1000多篇,足有几百万字。五十多年来,鄂华先生一直以其树立知识分子形象的勇气,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其坚持礼赞科学民主进步爱国的精神,在主流文学之外开辟出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独特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地位。就其作品的主流来说,具有浓重的人类性,已经超越民族和国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洪流。1999年,他获得了美国的绿卡,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地来往于国内外从事国际上的文学交流活动,汲取更多的创作素材,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鄂华卓越的贡献,他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1987年,被评为中国一级作家。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0年以来,他获得了国内外二十多项重要的奖项。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鄂华及其作品在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更大的重视。目前,我国文坛主流看法是对鄂华的作品应该重新认识,对我国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史应该重新审视。在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文坛不仅仅有工农兵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有以鄂华作品为代表之一的多方面的多彩多姿的作品,鄂华本人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有其应有的位置。他已经具备了摘取文学终极桂冠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