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学长与二位文史学者采访军旅作家、民族史学专家黄斌记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19-07-13 09:34     点击量:727

佩戴军功章的军旅作家、民族史学专家黄斌


----北大校友金恩晖与二位文史学者采访军旅作家、民族史学专家黄斌记


一位佩戴军功章的军旅作家、民族史学专家学者,他的名字叫黄斌。

黄斌上校18岁入伍当兵到吉林市,在吉林市某舟桥部队一干就是30余年,他用***美好的青春为之站岗放哨、防洪抢险;危急关头冲锋在前,与广大驻军官兵一道用生命保卫着吉林大地的安宁。吉林市是他从军驰骋的疆场——在没有硝烟的和平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的“第二故乡”。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解放军战士到班长、排长、参谋、营长,直至成长为某人武部陆军某集团军司令部上校处长、武装部长等职。黄斌军中业绩斐然。在我军部队建设上,曾正式出版过《军事教学法》《工程保障的科学决策》等多部专著;他亲自执笔或参与编写过诸多专业教材,公开发表的军事学术论文就有60余篇。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和骄人业绩,他曾被评为沈阳军区推举为“参谋标兵”“学习科学文化先进个人”“学雷锋先进个人”;在军区比武中也屡屡夺魁。在1998年的嫩江抗洪中被吉林省授予“一等功臣”。此外,多才多艺的黄斌还既能创作歌词,又能谱曲,先后创作发表了30多首正能量军旅歌曲和其它正能量的歌曲被发表,其中《工程兵战士进山来》至今仍在某兵种部队内部广泛传唱着,被确定为“团歌”。而在本次采访中,让我们惊奇的发现,黄斌还有另外一个爱好——业余研究东北地方民族历史。迄今,他创作出版了《渤海国史话》《高句丽史话》《箕氏朝鲜史话》《夫余国史话》《慕容燕国史话》《大辽国史话》《大金国史话》《后金国史话》《走进东北古国》《薛礼征东的史实与传说》《从台湾到宁古塔》等11部地方历史普及读物。尽管黄斌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那文韬武略,品学兼优的治学精神,却深深地震撼着吉林大地、打动着每一位吉林父老乡亲。为此,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北大校友金恩晖与二位文史学者专程拜访了军旅作家、民族史学专家黄斌先生,特将他的事迹汇集成拙文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一、爱祖国,普及渤海史知识的先行者

那是在1997年7月间,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的集安市城北的丸都山城附近,来了一位“行为诡异”的外地人,他这几天,几乎天天来这里围着丸都山转了一圈又一圈,似乎专门挑人迹罕至的悬崖陡壁之处爬上攀下,一会儿拿出皮尺量一量悬崖的高度,一会儿还掏出笔来在写着什么,好像还在思考着什么……当地人看到这位陌生人很可疑,便跑去当地派出所报告了,当警察与此人核对身份和询问后方得知,此人竟然是驻长春某集团军司令部负责军事工程的一位上校处长,名字叫黄斌。原来黄斌是利用休假时间,到这里来进行高句丽史田野考察的,之所以要围着丸都山转圈,是以军事专家学者的视角,来复盘与分析昔日(公元246年)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包围丸都山城后,魏军到底可能采用哪些攻城作战方案及进攻路线的,因此他才专门查找一些人迹罕至之处或悬崖边,去发现毋丘俭军是如何采用出敌不意的“束马悬车,以登丸都”的战法来取胜的,黄斌来这里进行高句丽史田野考察的目的,就是要还原“束马悬车”这四个字的史实。

当我们采访黄斌时,他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次误会,而且有许久许久的时间还成了当地村民灯下夜话。据黄斌向我们介绍说,他研究渤海史及东北地方历史的起因,缘于他少儿时代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原来,黄斌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也就是今天的宁安市(编者注:宁安市在清朝时称“宁古塔”,设副都统,隶属于吉林将军;中华民国时,先后设置的宁安府、宁安县公署、宁安县政府等,分别曾由吉林省延吉道管辖和吉林省直辖。此地,在唐朝时期是渤海国的首都上京龙泉府所在地。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公元927年被契丹族所灭,传国15世。共存229年。全盛时期设5京、15府、42州、140个县。被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灭亡,立东丹国,改称天福城,929年东丹国南迁,全城毁于大火。从此渤海国都城湮没达数百年之久)。黄斌的童年时光,经常在渤海国遗留的宫殿址、城墙址、庙宇址等处嬉戏玩耍,******的渤海国兴隆寺及石灯塔,仅距黄斌家百十来米处。记得上小学时,他经常看到大客车拉着一些外国人到兴隆寺及渤海国遗址参观考察,常常近前围观看热闹。有******,一个叫“黑八”的儿时小伙伴正钻在石灯塔上部的缕空窗内玩,看到有外人来赶紧下来。这时,有个穿着制服的外国人以恶狠狠的眼神,用不流利的汉语,对黄斌等围观的小孩儿一口命令似的语气(当时所说的语言大意)说:“你们-以后-不要不许--再钻到石灯幢里玩了,这里-是我们的宝贝,别给我们碰坏了……”黄斌和小伙伴们立时被这语气惊呆了——为什么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和自己天天钻上钻下的石灯塔,竟是别人******的宝贝?……此情此景深深的印在黄斌的脑海中,待到后来黄斌参军提干之后,回到老家渤海镇探亲,与兄弟姐妹们谈起这些往事,个个为“身在渤海国,不知渤海事”而唏嘘不已,黄斌和兄弟姐妹们立下了宣传自己家乡历史文化的宏愿。可那个年代关于渤海国的资料,他们一点儿也找不到,连个简介也无法寻找,当地居民对渤海国的历史更是一头雾水。记得三弟黄林启说,镇里有一本薄薄的古书,说的是渤海国的事。当黄斌哥们几个兴高采烈地找到有关人员后,看到几个孩子,“没有”两个字就被打发回来了。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黄斌兄弟姐妹们终于四处寻来一些渤海国零零碎碎的资料,他们决定动笔写《渤海古都》这本书,由此拉开了东北地区民间研究、普及宣传渤海史的序幕。

1959年,我国******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匡亚明(1906-1996)任吉林大学校长时,委托******学者张博泉筹备成立东北史研究室,但该室成立不久,因种种缘故自消自灭。1978年,吉林大学东北研究室重新成立;1983年,方由张博泉和武玉环两人修订完成了吉林大学内部教学用的《东北地方史讲义》。此间,正巧黄斌等年轻人,在当时信息闭塞环境中,克服了研究、撰写的重重困难,兄弟姐妹们共同研究、撰写渤海国历史与吉林大学完成修订《东北地方史讲义》同时出现。在此基础上,1985年,黄斌回老家渤海镇休军官探亲假15天的期间,竟有10天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夜以继日写出了2万多字的《渤海古都史话》(******稿)。翌年,便被宁安县以《文史资料》的形式正式印制成册,被读者阅览后,广为传播。后来,随着专家、学者积极投入东北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断呈现;黄斌也在不断拓展该史话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字量和信息量也大量增加,不断修订和再版。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渤海史话》;199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渤海国史话》;200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再二版《渤海国史话》;200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再三版《渤海国史话》。迄今,《渤海国史话》修订或再版5次,总印数达到26200册,均售罄。30多年来,黄斌等以拓荒精神撰写的这部《渤海国史话》,不断被推广到全吉林省乃至全国多地博物馆、历史旅游景点和书店进行销售,使广大读者从一无所知(或误认为是其它******祖先建立的******),到逐渐了解中国东北古代渤海国地方政权,其疆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知识,领略了渤海国独特的风情,再到潜移默化地明确了渤海国政权的性质,即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民族为主体建立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也是唐朝的一个藩属国、羁縻州、都督府


二、解迷团  破除人们对高句丽认知的误区

黄斌上校所在的某集团军,是在东北地区执行野战机动作战任务的骨干力量,了解预定相关地域的历史沿革、社情、民情、风情等,是******军事机关及人员的必修课。黄斌在司令部任参谋、处长期间,集团军首长知道他对地方历史有研究,在每次的集团军及各师机关演习之前,都要安排黄斌向参演人员做东北亚历史沿革等介绍。为了巩固自己头脑中东北亚历史知识积累,他想,高句丽是重要的必须说清的问题,***初开始,他也只是从一些资料上搜集到了关于高句丽政权性质的不同争论,后来,为了对演习授课内容负责,为了彻底解开这个疑团,黄斌遍访东北史专家进行讨教。有一次,黄斌到******东北地方史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家请教时,张教授为其详细解析了国外一些右翼学者热衷于散布的“东北历史******论”“征服王朝论”“独立的主权******论”等论调及其用心,痛心疾首地剖析了人们对高句丽历史认识混乱的现状与原因,耐心地向黄斌讲解了他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高句丽在没有占据辽东郡县以前,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民族,臣属中原。占有郡县地区后,也不是一个中国王朝之外的独立******,仍称臣于中原,受中原王朝封册。高句丽灭亡后,其所占据土地历朝属中原管辖。”“隋、唐对高句丽的战争,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收复辽东郡县所进行的战争。”“后来,高句丽人大多数与汉人、突厥人、靺鞨人整合,一小部分与新罗整合,并没有作为一个民族而存留于后世。”从此,黄斌终于解开了高句丽及长白山、延边地区归属的历史迷团,他认为,自己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把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从“象牙塔”里搬出来,向人民群众普及。于是,他动笔撰写《高句丽史话》。1999年,此书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被编入由******学者费孝通等知名专家为顾问的《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丛书》。在是年8月召开的“全国东北历史民族与疆域研讨会”上,《高句丽史话》被推举为重要成果在会上推出,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丛书》的主要策划者、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先生称:这是一部用通俗生动和易懂语言构想而成的高句丽史书,这部书自成体系,资料丰富,出言有据,用力亦勤,为高句丽史谱写了一篇崭新的乐章。

史话,本来是很难写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在占有详实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既要求写作历史必须真实,又要求使用生动活泼文学语言。《高句丽史话》基本做到了。此书以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以情喻理,以理论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高句丽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这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崇敬与厚爱。虽为史话,却结构出许多动人的情节,塑造好多丰满奇特的英雄人物形象,其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我们认为,非常值得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位军人学者、史学作家写的《高句丽史话》和《渤海国史话》两部著作。


三、辟荆榛  撰写东北史系列科普读物


黄斌还对我们说,自从2001年从部队退休后,他便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创作计划——“计划写《东北历史的系列科普读物》。可是,几次提笔,几多阻碍,几多犹疑,几次搁笔。因为,文字体量太大了,所需知识浩瀚无际,单枪匹马谈何容易?”

是啊!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以什么标准认定璀璨和卑微;东北历史上的众多民族及政权你来它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与中原政权的复杂关系又如何区分,说不清、理还乱,甚至容易引起一些今天的国际纠纷。换句话说,东北史学与相邻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与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均有联系;东北几个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其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拓展疆域等,如何认定的问题也是十分棘手的……黄斌说:“撰写东北地方历史科普读物,尽管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行伍出身、从未系统学习过历史及相关专业的人来说,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甄别性质等,简直是难乎其难”。然而,对于一位勇于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后来黄斌还是以军人惯性思维,策划、组织、实施了这个跨越十几年写作计划。他以“拣弱敌打,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思维,梳理出几个专题,采取了“先易后难、轻重缓急得当”的撰写计划;巧妙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方法,化整为零,围绕一个专题两三年打下一个战役。例如他以曾经当过侦察兵的思维方式,尽可能获得***多的文字图片资料,***多的田野考察资料。同时,以《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的兵法理念,每写一本书,都竭力恭请所涉领域的国内******学术******给予指导——写《渤海国史话》求师于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朱国忱;写《高句丽史话》求师于吉林大学张博泉外;写《箕氏朝鲜史话》求师于黑龙江省社科院张碧波;写《夫余国史话》求师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健才;写《慕容燕国史话》求师于辽宁省博物馆王绵厚;写《大辽国史话》求师于东北师范大学杨树森;写《大金国史话》求师于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张璇如;写《从台湾到宁古塔》求师于东北流人研究领军人物李兴盛……

专家学者对黄斌的指导,让他十分感慨。他对我们说:我从18岁到吉林当兵至今已经50年了,吉林省对于各种文化有着广泛的包容性,研究历史学术界没有门第学派之见,这对于我这样行伍出身的非科班出身的人而言是极其珍贵的,我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打破界限,心情放松、心无旁骛地尽情地在创作的汪洋里畅游。30多年来我总共拜访了近50位******专家学者,每一位学者对我都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和悉心指导,为我写的每一部史话都能予以严格的把关,并热心的撰写序言。有一位专家学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对我这样一个民间研究东北历史的人不厌其烦,给予了温暖的关爱与提携,是我终身难忘的。他家里的书库就是我的“阅览室”,每当撰写到哪一个专题,他总能安排自己学生为我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提供给我。这个人就是吉林省图书馆的老馆长金恩辉先生,为了支持我撰写《从台湾到宁古塔》一书,他把几十年搜集到的“东北流人”等十几本书及资料,一古脑儿无偿赠送与我。此举让我着实热泪盈眶,写作信心倍增。还有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研究专家刘厚生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指导我的创作,有时还亲自参与撰写章节片段。后来,我还有幸成为刘厚生老师没有拜师禀贴的弟子,没有学籍的研究生。”黄斌先生散着泪花向我们讲述了这些十分动人的情节。


四、勇创新  开史话体裁写作一代先河


当我们打开黄斌创作的《高句丽史话》时,在引言中他写道:“‘高句丽’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东北史来说,实在是太古老、太凝重、太斑驳陆离了,那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崇尚英雄的时代,机遇的碰撞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大展拳脚的伟人,民族的精神使人的生命以超常的方式销蚀燃烧。在华夏多民族大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成员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关系。高句丽称雄东北或觊觎中原,是一个民族内力的聚变应,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升华和宣泄”。这段文学语言表面看起来文采飞扬、感情充沛,但窥视其中,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高句丽这个体历史问题的渗透,是提供一个正确看待几千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视角,是对祖国东北这块土地先人的尊崇,是潜移默化地激发现代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精神的正能量……黄斌先生身为一名职业军人,这就使他撰写的“史话”有着别人难以比拟的一个优势。他能够以军事科学的视角去诠释军事领域的内容,如对战争、战役、战斗、战略、战术、战法等***简单军语概念的初步理解和运用;对晦涩深奥古代阵法的现代解析,或迫使所涉之人有个学习的过程,或让人望而却步。他都能把自己在军队所学,直接用在东北历史军事领域的学习研究上来,勇于创新,并敢于开创史话题材写作方法之先河。尤其是依据史实分析战略防御配系时,他能灵活参照实地,将高句丽故事的作战编成分为警戒地带、前沿防御地带、纵深防御地带、核心防御地带;在分析高句丽的各个战例时,他能将战法区分为清野坚壁、倚城控江、要塞防御、据险劫杀、偷袭突袭、诱敌深入、击其铩羽、山地游击、越境掳掠等十余个战法,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撰写历史方面的著作(人们将其称为“官书”),以往多是由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来完成编写的。专家学者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既有专业的厚度,又容易在可读性、趣味性方面游刃有余。而黄斌则勇敢地以军人的胆魄,闯入了历史爱好者不敢涉足的撰写史话领域(或称禁区),不仅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爱吃文化快餐的特点,而且对国内史话类书籍的写作方法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勇于吃了螃蟹”,开一代史话体裁写作之先河。他在书内插图更是对人的视觉冲击力的恰当作用、文学语言对心理冲击力度的把握、论述性语言的运用频率、国内外对立观点的兼收并蓄、敏感问题的文字处理艺术、数字化的论证方法、版面的新颖编排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专家评价:黄斌先生的东北史话系列读物,不仅每一部书是东北地方历史科普读物的拓荒之作,还创造了中国史学普及读物的一个******。亦有专家甚至高度评价:黄斌先生是中国东北地方史研究史话体、泛史学派、模糊史学及运用多重证据法进行历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还有人将黄斌的《东北史话系列》与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进行比较。一个是专业作家,一个是业余写手;一个著了13部书,一个撰写15本书;一个提供了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提供了较全面、可读性较强的东北各古国历史,为普及东北历史知识做出了可圈点的贡献。一个要用毛笔蘸着砚台上一圈一圈研出的墨水,一笔一划地写出所著的700多万字,一个得益于现代打字技术,所撰书籍的400多万字,加上其所发表的学术技术论文,已成功实施的工程技术设计、试验报告、评估鉴定等,写作总字数在1500万以上。当然,黄斌先生的“史话”与蔡东藩的“演义”其体裁上是区别的。演义是小说体裁之一,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演化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是作者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而史话是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其特点是具有科普性、故事性、趣味性;采取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趣味性的叙事故事讲述真实的历史。黄斌先生的《东北史话系列》为该领域内拓荒性原创的******著作属史实写法,除了要查阅大量文献,还要向许多考古专家请教,亲自去田野考察,在做好多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对所写的每一个观点进行缜密的研究论证,还要对国内外不同的观点进行甄别取舍,有时候也要考虑东北亚的国际关系。有时为了写出几百字的史实,竟要行程几千里,耗费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如本文开头所写黄斌到集安丸都山城的几日考察,仅仅是对“束马悬车”4个字进行现场佐证。黄斌还对我们说,他在撰写《薛礼征东的史实与传说》一书时,曾经到薛礼的故里——山西绛州龙门大黄村(今山西省河津市城东)住了近20天,详尽考查了白虎岗、寒窑、望夫亭、射雁湾、官道、射雁塔、故居薛家庄园、薛家地和薛家井、军爷地、薛家沟和薛家疙瘩、薛氏坟茔、帅正堂、点将台、仁贵祠等14处遗址,并将这些遗址按“牵强附会”还是“实址原状”还是“翻建”,各有哪些“史实与传说”,各种“资料的来源与出处”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逐个梳理。后来,在他与当地文史部门及专家进行交流时,当地文史部门负责人感慨道:“……您20天的工作效率足以让我们自己的专家汗颜啊!”而黄斌却坦言:“我非专业出身,对史实更应该侦察清楚、判断准确、决策正确,欢迎与东北历史爱好者和专家对我写的书中所阐述的任何一个学术观点与史实进行讨论。”“我写史话前提是坚持在具有史实、学术的严谨性基础上,写出的东西才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我在学习、研究、写作的过程中,并非一切照搬专家观点,也是由于平时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自己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被专家学者们所接受的”。

多年来,黄斌一直坚持运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叙事表达技巧,在优美的语言和******的文章结构中体现着自己所阐述的理念与观点,使今人在对昔日历史中出现的“杨家将与萧太后”“岳飞与金兀术”“薛礼与盖苏文”等诸多零零碎碎、模模糊糊的认知中,用文学语言将读者引入了一个亮丽而严谨的东北历史的学术殿堂。


五、家国情  矢志不渝  砥砺前行


回首30余年来,黄斌先生的东北史话系列书籍印发数十万册,影响了无法准确计数的受众,同时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早刊发的《渤海国史话》时,他曾与白城师范学院原图书馆馆长王仁富教授进行了联系沟通,且有幸与从1994年始专门研究渤海国重要文物唐鸿胪井刻石的王仁富教授声气相求,参加了向日本索要渤海国的出生证明——唐鸿胪井刻石的队伍。原来,这块“唐鸿胪井刻石”本是大连旅顺黄金山下一块九吨半重、十多立方米大的岩石。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唐册封“渤海”使臣唐鸿胪卿崔䜣完成使命返京,途经旅顺,在黄金山下打一口井,在井边这块巨石上刻下“持敕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字碑文。该刻石是渤海国的出生证明,是渤海国历史归属的******铁证,在这块巨石面前,对于渤海国历史归属的杂音,将归于沉寂。遗憾的是,在1908年间,国宝唐鸿胪井刻石被侵占旅顺的日本海军掠夺到了日本东京,藏入了他们的皇宫之中。黄斌参加唐鸿胪井刻石研究会后,积极与王仁富教授密切互动,多年来,坚持以各种形式为这块背井离乡漂泊百余年的国宝回家鼓与呼。

还有一个话题。东北亚国际关系有时平稳,有时复杂多变,与历史因素有较大关系。渤海国、高句丽、长白山等民族、******及领土归属等问题,是东北亚一个潜在的历史文化课题,有的相邻******在国民的历史认知上几十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面临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的诸多挑战,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黄斌以自己的形式参加该工程。曾担任《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成员,《中国长白山文化》编委会成员,并在《黑土地的古代文明》等书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及科普文章。前些年,东北亚关系一度尖锐,当时南宁大学提出要开展南海“学术战役”,有专家提出还应该有东海学术战役和东北学术战役。黄斌自觉把自己作为正规军之外的一位参战的民兵。例如在相邻******多年的官方宣传和其民众的认知中,咄咄逼人的把长白山归于他们“独有的圣山”,这中荒诞的说法与历史的真实是相悖的。我国东北各民族如肃慎、勿吉、女真、蒙古等各民族,在其民族与政权活跃期间,均在长白山留下了印记。长白山是谁的“圣山”,必须要用文献和地下的考古证据来说话,我们决不能就这么把握着确凿的证据,却不去理直气壮地向其展示出来。鉴于此,2003年,黄斌以个人身份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个《关于考察和整修长白山历史遗址》的材料,列举了“安图县二道白河乡宝马村(报马屯)金代古城遗址”和长白山天池东40米的钓鳌台上“女真祭台遗址”,还有天池边刻有女真文字的“长白山神”石碑,“长白山南区讷殷古城”天池出水口东北侧“百余米岩石台地上八卦庙(又名崇德寺、尊德寺)”及今吉林市温德亨山清初供奉“长白山之神”,以及“望祭殿”等近十处拷正遗址,他以激扬文字建议由政府出面联合学术研究机构对其进行考察、发掘、整理、修复,凡有条件的均可使之成为旅游景观,同时,还深刻阐述了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关部门收到材料后,十分重视,专门派工作人员找到黄斌,组成写作小组,共同重新整理成正式文件,逐级上报。后来因此长白山一带于2018年新增了一处AAAA级景区——讷殷古城的确立,此类项目正在得到逐步落实,黄斌也以专家学者集体发出呼吁中有自己的一个音符而感到欣慰。

另外,近些年,台湾海峡政治军事形势紧张。军人出身的黄斌以其祖居台湾的家族源流,再次执笔为刀,利用宁古塔黄氏家族清朝年间所修的《宁古塔黄氏宗谱》·谱历·******篇记载:“祖居系福建省台湾……,台湾叛案连坐,……忽发遣宁古塔,……于雍正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到男妇二十四名”。黄斌以这个“谱历”为原始证据之一,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及现地查访,综合包括台湾一行的30余年寻根成果,用了三年时间,撰写出版了《从台湾到宁古塔》。书中用黄氏家族早年参与开发建设台湾、随郑成功收复台湾、黄氏家族世代居住台湾与各种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台湾到宁古塔》的尾章,黄斌用文学笔法阐述了台湾也是宁古塔黄氏家族的一个祖产祖业,他以从台湾来的黄阿季晚年的口吻写道:“……康熙六十年(1721年)那一场朱一贵、杜君英大起义的狂风暴雨,很快就平息了,似乎只是大海里曾经产生过的一个旋涡,而自己家族和吴、林、杨、刘、赖等家族却在遥远的宁古塔用一生的屈辱、一个家族的磨难,来印证这个旋涡是有着数百年之延续性的。当初台湾府知府王珍父子一己之私的横征暴敛,朱一贵、杜君英、林亨注定要失败的起义,我们黄家和吴家、杨家等,是持续时间***长、路程***远、磨难***多的埋单者。可今天和将来,谁会在乎我们呢?历史的车轮滚滚,世事沧海桑田,又有谁还知道我们发遣路上、官庄荒野所经历的,以世纪为单位计算的,难以名状的苦难呢?”

黄斌除了在东北地方历史系列读物撰写及研究等方面收获了硕果累累,但他的绝大部分精力还是投入在军事工作中。他曾与后来任军委副主席的范长龙将军共同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正式出版物《军事教学法》,撰写出版了《工程保障的科学决策》《工民建控制爆破》等军事、专业著作;还曾参与合著《军兵种知识》《爆破》等军队专业教材;他曾在《军事学术》等军刊、国内核心期刊等发表数十篇学术技术论文。曾作词作曲原创数十首军旅歌曲,有的被收录《歌曲集》之中,有的发表在各大报刊上,有的被命名为团歌、校歌。此外他还曾研究过“太极拳在东北传播的历史”,将北派吴氏太极拳的要领心法编纂成《吴氏八十三式太极拳探微集萃》。《解放军报》《前进报》等媒体均对黄斌的事迹进行过报道。从军队退休后,黄斌曾任2期(8年)吉林省爆破协会秘书长,曾任十余年的某爆破专业公司的法人、经理之职,组织并设计实施了多次省内外大型爆破工程项目。并被聘任为“******应急救援专家”和“吉林省应急救援专家”“石油化工和矿山安全专家”,被推选为“******爆破专家委员会爆破专家库的成员”;获得“沈阳军区工程兵参谋业务比武******名”“沈阳军区参谋标兵称号”;“吉林省98年嫩江抗洪一等功”;曾荣获“系列火箭发烟器材军内科技成果奖”。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