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长兄语 悠悠少帅情
----披露张学良将军七十余年前一封珍贵家信
金恩晖 金远征
张学良将军曾于七十二年前,即一九四七年九月五日,在台湾新竹写给在美国的三弟张学曾等弟、妹、子女及亲属们一封亲笔家信,弥足珍贵。张学曾先生等亲属传阅后,珍逾拱璧,并在张将军部分恢复自由后,送到台北交还张将军。张将军一九九五年五月定居美国夏威夷后,将包括此信在内的一批信件交给金远征,委托远征找一位可信赖的美国朋友保管。张将军逝世前,囑金远征与其父金恩晖或再请国内有兴趣的学者,在适当时候,将这批材料研究后出版。张将军仙逝后,又経请示张閭瑛后,将保存在时任夏威夷杨伯翰大学图书馆馆长福森博士(后任南弗吉尼亜州大学校长)处的材料取出,逐项地进行了研读。现先将 张学良将军于一九四七年九月五日这封家信引录如下:
舜卿三弟 ,淑贞三弟妹,怀瞳三妹.蔗初三妹丈,小雪五妹丈,秋实五妹,鹏飞姑老爷,闾媖大闺女,闾玗二儿,淑英二儿媳~~~~~(这是代表那一群小傢伙们) :
舜卿七月十二的信,闾媖八月一日的信,闾玗八月十一的信,昨天我统收到.这是蒋夫人交派专人送来台湾的.我一年多以来,想念你们,信和相片看了以后.心中平安了,可是另起了一种感慨,想起唐伯虎一句诗"儿孙长大我难留",相(象)闾琳,小强子,我要在街上遇见他们,我不知她是谁,至于我那小孙女,那我更不知她是什么人的鬼孩子.小强子离开上海时,还说"大爷爷,我给你行礼,我要吃冰淇淋,大爷南京花园那么大",今天冰淇淋你可吃够了罢. 这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在台湾室外生活没有在贵州那么多,鱼是无处去钓,(打)网球下雨太多.所以我以史书为正课,常拿诗作为消遣,我也抓过诗,平仄常是不调,写了又把它撕了,因为愈念愈坏,愈看愈丑,一生气,不作了.舜弟说到陶渊明,他的诗太好了,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又忘言".这种名句,百读不厌."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多么潇洒,没有他那样胸襟,写不出这种句子来.我看见一首方孝孺的诗.他说到陶渊明,我十分感慨,"万世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镜中生.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连方正学这样伟大的人,都要有愧,我们何敢望及之.诗的事放下不说了,再讲点别的.
自从莫先生走后,我没预备给你们写信,没想到蒋夫人把信转来那么快,现在有一专人在此等侯.所以我草草忙忙写了几封信.因为蒋夫人给我们转信,真是过意不去的事.你们收到我的信,不要立刻就给我回信.等四五个月后,把大家信收集齐备(这是闾玗的责任),再求蒋夫人转给我.以后每逢三五个月或半年(有特别事,那是例外.)给我写信,不可见信即回.来来往往,太麻烦人家.上回叫你们赶快复信.是太久未看见你们的信缘故呀.
我身体到算好,我自从在贵州开刀以后,大夫叫我用鱼肝油(含维他命ABCD),我觉的很好,我每隔一天吃一丸,要是吃不到水果或菜时,我每天一丸,劝你们也要每人全可以试用,我以前每年冬天腿难过,那是缺乏维他命B,牙常出血,那是缺乏维他命C,这两个毛病好的多了,可是我们两个人的牙,坏的不得了,没有好大夫,我认可不治,我怕不好的大夫更坏事。你们要相片,我只是莫先生来才照相.那个照相的,完全象日本人的派头,把天然的人,一定要修造作日本人,象鬼的样子,气死个人,假如我能打他,我一定打他一顿.因为我最恨的,他到把我改造成一个象日本人的样,我现在给你寄去两张照片,一张我好象日本卖酱油的,另一张是自然未动的.你们看见,一定笑出泪来.
闾媖开的一张单,书单,我现在用不着,我看见过一张报纸上说,美国大学图书馆中有中国绝版书甚多,我想要知道有没有清朝禁书或绝版书?你知道读史太难了,真是"欺人青史话连篇"(于佑任诗句)犹且是明史,清朝把它民族意义改除干干净净,明太祖北伐一篇檄文,我看了十分奇怪,文字毫无精彩,也不连贯,费了好大工夫,才知道是经过满清把它改过了,不是原文.诸如此类甚多,但甚难得到考据文字,因为经过康熙,雍正的查禁,后来乾隆老哥在美名"四库全书"名义之下,这一集中,又把好多东西集没了.犹切的是关于南明有关的掌故,他们反抗满清之壮烈,为前史所未有,但是失切太多的记载了,所以我注意外国的存书,请你们留心焉.不必立刻既办.现在写了八篇了,就再说八篇,也还有,所以停笔吧。盼望你们快乐安好.
汉卿手书 九月四日
我把信写完,又把你们来信看一看,又想起去年一九四六年四月底在贵州桐梓时,莫先生来,我曾托他带给你们信一封,信是托T.V 宋部长转的.后来T.V来信说他已经转给你们了.可是以后你们一直没有信.这回来信你们全未提起那信的事.那封信上有关于我告诉你们,谁和谁处理东北财产的事,收到或未收到,下回来信,要把它说明,如未收到,我好把事情重告述你们一回.
汉卿再言 五日早九点
这封信是张将军在特别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生活状态下,用特殊的传递方式转给美国亲人的一封家书,也是他有生之年书写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表达思想观点最完整的一封家书.由于其独特性,加上张将军在云山雾罩般历史面目下形成的个人魅力,所以它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可以说是张将军自"西安事变"遭软禁十一年后的政治宣言.研读这封家书,有助于了解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张学良将军亲笔书信现状 .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航向,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这位伟人虽然长命百岁,但"西安事变"后,即遭软禁.自此以后,年仅三十六岁,叱吒风云一时的张少帅便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长期与世隔绝,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所以现存的有关张将军的个人资料,无论他的讲话,书信,题词,电文等,大都是他三十六岁以前发表的,三十六岁至百年之后的文字材料不太多.其中亲笔书信少之又少,凤毛麟角.算上三十六岁以前的亲笔书信,也不过一百余封.多数保存于国内外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毅荻书屋"中所存的张将军书稿,包括致蒋夫人宋美龄女士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信函,大多数也是赵一荻女士或他人誊写的,不是张将军亲笔所书.这与他六十岁后视力很弱,写字困难有关.正因如此,张将军遗墨片纸只字,贵如锦绣鸿文.
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亲笔信中,有两封内容丰富,很有意义,值得一提:
1.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张将军致函东北旧部的信.
一九四五年初,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败局已定,张将军应国民党军政当局请求,为策反在沦陷区东北旧部,写给他们的一封绸函,号召旧部配合抗日力量,扰乱日军后方,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建功立业.这封信由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派人交到张将军旧部手中,此信函现存中国军事博物馆
2.一九九一年六月二日,张将军致函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女士的信.
一九九一年,张将军向台湾当局申请赴美国探亲,获得李登辉"总统"批准,同年三月十日抵达纽约.这是"西安事变"后,他首次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获悉此消息,邓颖超主席受邓小平先生之托写了一封信函给张将军,热情邀请他方便时回祖国大陆一游.由吕正操将军亲自赴美转交.张将军收到这封信后,亲笔回复邓颖超主席信函,表达了自己爱国爱乡,渴望回归故土的心情,并表达了对邓小平等诸公的谢意.信函由吕正操将军转交.现存中央档案馆.
其余一百多封张将军的手札信函,大多言简意劾,字数不多,很少表达政治思想观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推崇"张学良是历史上最安静、最沒有声音的历史人物". 这是张将军淡泊宁静,高雅超然的自身修养表现,也与其一生中大多数时间被软禁,人身言论不自由的客观环境及眼疾有关.
二.关于这封新发现的张将军亲笔家书
这封家书用毛笔小楷书写,正信八页,附信一页,共九页,每页长29厘米,宽20厘米,总共1385字,信纸是新中国建国前"南方书局稿纸".写于一九四七年九月五日台湾新竹.在信中,张将军回忆了往日家人团聚的快乐时光,谈了文学,美学,历史,礼仪,养生等,诙谐幽默,字里行间,闪烁着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光芒.信中提到的张将军亲属有老少三代十三人之多,舔犊之情,兄弟之义,跃然纸上.
从书法意义上讲,是张将军盛年时期的书法艺术精品.由于一年多没给家人写信,这次有机会写信倾诉衷肠,一吐为快,所以运笔迅疾生风,笔锋时疾时缓,表现出情绪的兴奋与激越;字形大小错落,牵丝渴笔纯任自然,自由奔放,信手涂抹风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字如心声,书为言表 ;结构宽绰稳当,行笔从容不迫,因而使转清晰到位,法度谨严.将每个字放大来看,都经得起推敲,而每页字就是一幅具体而微的条幅。古人云:“小字如大字”,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从内容思想上看,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其时国共内战已打得不可开交、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军统随时准备对张将军采取断然措施,此信是他的真情流露,更是他的政治宣言.张将军其时被国民党软禁,没有通信自由,只有靠蒋夫人帮助转交信函,和家人联系.转发出的信函都要被身边军统特务检查和限制,思想观点,政治立场不能直接表达,只能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所以信中言词也充满暗示和隐喻的玄机.每个字,每句话,都耐人寻味;每个人物,每个典故,都有话外之音,与当事人人息息相关,展现了张将军作为一代政治家韬光养晦的大智慧和深厚的文学历史功底
1.关于方孝孺及其诗的喻义
张将军在信中先后引用了唐伯虎、陶渊明、方孝孺等古人的诗,有六处.其中唐伯虎的"儿孙长大我难留"谈的儿女家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是生活情态;然后用方孝孺的"万事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静中声。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讲了政治抱负.并发出了对"方正学(即方孝孺)这样伟大的人""我们何敢望及之"的赞叹!用"对"方孝孺""十分感慨"暗示亲人们,深解信中之意味,感悟其良苦用心.
方孝孺是何许人?方孝孺(1357年—1402),字希直,人称方正学,浙江宁海人,明朝重臣,一代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被明惠帝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后惠帝叔叔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攻破京师,惠帝在宫内自焚而死,燕王进京後,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秉持气节,拒不投降,拒写言不由衷的诏书,结果被捕下狱,朱棣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在京的兄弟姐妹子女等家族成员,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斩首,史称"灭十族".最后再将他腰斩.方孝孺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六岁。
巧合的是,张将军写这封信时,年龄也是四十六岁.
这封信是张将军抵台后写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也是他人生岁月里写的最长的一封信,他对方孝孺及其诗,大加褒扬和推崇,表达了他的政治理念:作一个方孝孺式的人物,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因此可以说.这封信是张将军经过"西安事变"十一年漫长的软禁后,发表的政治宣言.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打的如火如荼,国民党败局已定,恼羞成怒,这时国民党上层顽固派,旧时重提,回避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共产党在中国的崛起,是张,杨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偶然性造成的,主张在国民党政权灭亡之前,杀张,杨两将军以解心头之恨.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这种声音日嚣尘上.张杨两将军面临的危机也日益逼近.张将军此前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被押解到台湾,杨将军被扣留在重庆歌乐山.当时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顽固派,正如明代专制的朱棣王朝,随时准备向对始终铁骨铮铮的张,杨二将军及其家人下毒手.此前,台湾发生了反对国民党在台湾腐败统治的"二二八事件",事后张将军身边一个良知未泯的军统特务告诉张将军 "二二八事件”期间,他们已接上峰手令:必要时,立杀张及家眷,无需请示.
张将军以军人的机警和政治家的洞察力,清楚地知道此时所面临云诡波谲,危机四伏的处境.也想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家人.由于每封信都要经身边的军统特务审查,有些话不能明写,只能通过古人典故暗示给家人.方孝孺的典故众人皆知,不能在信一开始直接写出,而是由唐伯虎而陶渊明;再由陶渊明引入正题---方孝孺,过渡自然,躲过了特务审查,信中赞扬方孝孺,就是借古喻今,表明他要效法前贤:面对专制政权的屠刀视死如归,保持舍生取义,抗节不屈,感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情操.
同时也用方孝孺被灭十族的历史事件,隐讳提醒家族成员:善自珍重,以史为鉴,防止悲剧重演!
在中国的家庭伦理中,长兄有着保护教育全家弟弟妹妹的重大责任.张家是个大家族,张将军作为张家的长兄,感同身受.早年张老帅由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皇姑屯事件"被日本人暗杀.过世的早,整个家族的重任落在了少帅身上.张将军对弟弟妹们关怀备至,对他们每个人的教育,婚姻,生活,工作,都一一过问,妥善安置.作到长兄当父,深得全家尊敬.今非昔比,此时自己身陷囹笼,自身难保,再也不能象从前那样照顾他们了.他可以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但他不希望自己连累无辜的亲人,让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悲剧重演.所以借古喻今,让他们提防国民党顽固派下毒手.无情未必真豪杰,张将军聪明睿智,用心良苦. 信的结尾"祝你们快乐安好",一个"安全"安" 的 "安",一切尽在不言中.更让人回味无穷.
张将军的这一预见不幸言中,两年后,"西安事变"的另一主角杨虎城将军全家及秘书全家两代人,共计九口,被残酷杀害于重庆.事实证明了张将军对国民党顽固派残暴本性判断完全正确.
又一个非常巧合的事情是:张将军写信日期是九月五日,杨将军遇害日也是九月五日,正好相差两年.
2.关于对清朝统治者及<<四库全书>>等的评说及喻义
张将军在信中的后两页,用了大量篇幅对康熙、雍正、乾隆进行了高屋建瓴,精才绝伦的评说.张将军早年作为民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雅好艺文,文学历史修养高深.行文潇洒幽默,谈古论今,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处可见一斑. 他先从读明史开谈,从明太祖谈到康、雍、乾三帝;从"北伐檄文"谈到<<四库全书>>;逐一点评,先讲明太祖朱元璋著名的"北伐檄文","毫无精彩之处,也不能连惯",让他"十分奇怪","费了好大工夫,才知道是经过满清(政府)把它修改过了,不是原文","尤且是明史,清朝把它民族意义改除干干净净"; 后论述闻名于世的<<四库全书>>也是徒有"美名",因为"乾隆老哥""把好多东西集没了""犹切关于南明有关的掌故,他们反抗满清之壮烈,前所未有",但"失却太多的记载了".张将军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所用经过满清王朝发表出版的文章书籍, 都是根据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进行篡改过的,不是原文,不足为信.借用杨虎城将军的老友于佑任先生的诗就是"欺人青史话连篇" 。
软禁十一年的张将军,这些年来和家人完全断绝联系,每一封信都是靠蒋夫人找机会机会派专人专递,很不容易,写此信前,与亲人已一年多没通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有很多话要说,"即使再说八篇也还有",那他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谈<<四库全书>>,谈"北伐檄文"呢?这不是一般的清谈雅论,而是借古喻今,用满清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断章取义,肆意篡改明太祖朱元璋的文章,篡改<<四库全书>>的事例,来告诉亲人:国民党顽固派无论现在还是今后,以张学良的名义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和言论,都不是他原原本本的意思,都是根据"党国利益"被篡改过的,正如康、雍、乾王朝篡改明史一样.这也是他想通过这封家书向外界传达的另一信息.
这一预见不幸又被张将军言中.一九六二年七月,台湾杂志<<希望>>创刊号登载了一篇署名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章,海内外华人十分震惊,而"作者"本人却浑然不知.张将军看到这篇强加在他头上的文章后非常愤怒,提出抗议,并上书蒋"总统",接信后,老"总统"派蒋经国先生亲自过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国民党军政部门根据张将军的一封信,断章取义,内容完全按照"党国利益"而肆意篡改的.最后<<希望>>杂志被勒令停刊,创刊号悉数收回;国民党顽固派这一行径,同张将军信中提到的昔日满清政权篡改明史如出一辙,可见张将军的远见卓识.
最后必须说一说帮助传递信件的蒋夫人.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前中华民国第一夫人,曾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中华民族昌盛.她是张学良夫妇的终生朋友.张将军被软禁期间,与外界完全隔绝,和家人的联系主要靠蒋夫人帮助,飞雁传鸿.这封信也不例外,所以张将军在信中多次提到蒋夫人,觉得"太麻烦人家","真是过意不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没有这位重感情,讲义气的蒋夫人的鼎力相助,张将军一定会象杨虎城将军一样,被国民党顽固派置于死地,连累亲人.政治无情人有情,他们的友情经的起岁月考验,愈老弥坚,蒋夫人可佩可敬.
谆谆长兄语, 悠悠少帅情,一封漂洋过海的特殊家书,记载着张将军在漫长囚禁岁月中的骨肉亲情和铮铮铁骨.今年是新中国国庆七十周年, 在这个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激动和自豪的日子里, 捧读少帅的珍贵遗墨,摩娑方孝孺的千古名句,古今两位血性男儿先后辉映,使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就是民族的气节! 这,就是中华的脊梁!
金恩晖 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特聘顾问;历任吉林省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吉林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等。致力于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地方史志、文艺评论等领域研究,编、著有著作四十余部,文章四百多篇。
金远征:金恩晖之子。1989年东北师大地理系毕业,学士学位,1996至1997年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访问学者,现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