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金恩晖:公木教授的一篇佚文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故事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0-09-08 17:06     点击量:1093

长春盛夏日,室外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在家里稍感清涼,便翻箱倒柜、拆包解封,整理起旧书刊來,却也涌动着无限期许。喜出望外的是,找到一本曾经编过的旧期刊:《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刋》(后更名为《图书馆学研究》)1979年创刊号,创刊号上载有我寻找多年的公木教授的一篇佚文即《公木文集》中尚未收入之文。因这篇文章当年曾经过我手处理过,故我对它关注很久了。


本世纪初,2001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的《公木文集》。“文集”收录了公木教授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诗文作品和论著,以及一些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手稿,在文集中未见此文。应该说,《公木文集》是收集公木诗文与著作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文集。此“文集”是公木教授生前的1996年提出设想,1998年他逝世后才开始着手实现其遗愿;于1999年6月成立了以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教授为主任的《公木文集》编委会,进入组稿编辑工作。编委会的成员老中青三代,都是公木教授的学生,他们以无限缅怀和崇敬的心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公木文集》的编选工作。因而,这部文集也是一部编选很全面、很科学、很权威的一部文集。《公木文集》内未收我发现的这篇文章,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未能将公木教授的佚文找到,及时整理、及时研究,早日公布,已是一个遗憾;今年(2020年),是恩师公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作为后人,我们绝不能再拖延下去,那将成为终生憾事!


这篇佚文是公木教授于1979年6月16日,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重大的责任 殷切的希望》主旨演讲文稿。在公木教授的作品中,这篇佚文具有着独到的内容和特殊的价值。与《公木文集》中所收文章多为文艺、哲学、社科学术领域的论文不同,此佚文带有某种回忆、自传性质,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公木教授前、后半生的转折时期的心境。它是公木教授在经历了二十几年“右派”待遇和十年文革后,以一位社团党的领导者的身份,面向公众的讲话。恩师公木先生(1910~1998)经历了中国近代几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从五四运动,党的诞生,国共分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他始终坚持崇高信仰,跟着共产党走;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四九,抗美援朝、五七,大跃进,渡荒,史无前例的文革,毛、朱、周的过世和粉碎四人帮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他于1979年在省图发表的演讲,固然谈的是图书馆及其学会活动的问题,但又可视为是从被戴上二十余年“右派”帽子下解放、站立起来后,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术等总体形势的看法。我想这就是研究和公布这篇佚文的意义。


 广讷言 深发掘 充分认识佚文价值


研究公木的这篇佚文絕不是将佚文的文字有关部分摘引出來,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类,平舖直叙地摆出,即算完成任务。这是一项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学术工作,吃透这篇仅仅三千字佚文的精神,要对公木教授的生平、思想有深刻的了解,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准备不足,就下决心先去请教有识之士。


为了集思广益,加快进度,及早将公木佚文研究好、向读者传播开來,我首先向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教师,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省、市图书馆的同行,我的文坛老友及我的亲属……广泛征求意見,请他们谈一谈对公木教授这篇佚文的读后感。我还爭取到吉林省名人研究会的魏佩明研究员、吉林省博物院的贾颉副研究馆员兩位参加到了这项研究,同我合作,正所谓“同道则共行,知心才能互信”,他们二位同志十分高兴,应允参加,使我研究公木佚文的决心更大,意志犹坚。


虽然我已届耄耋之年,子女亲朋皆不赞成我再写作新著(可以整理发表过的旧作)了,但对研究公木教授佚文还是给予大力支持。我的女儿金敏求、女婿孙桂林夫妇说:“公木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严谨的学者、出色的教育家,他是‘战士、诗人、学者三位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典范,而且他更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主义的坚强战士,他的革命经历漫长而曲折,久经考验,他的佚文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研究,发扬光大!”我的儿子金远征、儿媳陶瑞夫妇说:“平时经常听爸爸唸叨和崇敬的公木爷爷,现有佚文发现,太值得研究了,但您也要同时将公木爷爷生平事迹概括地介绍一下,作为榜样,供我们这些年轻人好好学习!”长春图书馆费丽群副研究馆员说:“公木教授这篇佚文,我读了3遍,深深为之感动,他总结了人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接受学校教育的成长规律,又对青年人走出校门以后继续接受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际上提出了人生终生教育的大课题,明确地指出图书馆就是社会教育的大课堂。这个观点非常深刻、正确,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中的真知灼见,值得重点研究。”



74956c8f59f4601af711822fe5ad2db5.jpg

(自右至左:吴翔,魏佩明,贾婕)


吉大中文系的吴光正和张锡坤二位教授是我的母校省实验中学的校友,在吉林大学都与公木师共过事,受教良深。光正教授不仅是《公木文集》编委会成员,而且亲自负责文集第五、六卷的选篇和校勘工作。他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还将自己保有的一套《公木文集》借给了我们,说:“《公木文集》印得很少,早已成为珍藏之书,研究这篇佚文,首先必须读透全集。我的体会,对于某时某文的价值、意义,科学研究的结论,往往只有走过很远的路,回头來看它,才能看得真切、实在!”


锡坤教授大病初癒,还在卧床疗养,便躺在沙发上接待我们。他对我们的想法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研究佚文,一定要广泛地征求专家和知情者们的意见,将公木先生彼时、彼地真实的思想发掘出來,唯其广讷言,深发掘,充分认识佚文的思想价值,才能真正宏扬公木思想的伟大意义,使之在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中放出闪闪的光芒!他建议我们去到公木的夫人吴翔前辈的家中採访,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光正学兄说:“我的家恰巧住在长庆街与中华路交汇处,与吴翔同在一个小区。”于是,他便陪同我们去拜访了吴翔前辈。



b1910e2076bc0502743ceec4618daa7e.jpg

(金恩晖采访吴翔)

盛夏日,恭恭敬敬地拜访恩师公木的夫人吴翔老师


公木师的遗孀吴翔的家与光正住在一座楼里。她对我们來访非常欢迎。她今年已96岁的高龄,尽管已逾耄耋之年,但给人第一印象是身体康健,热情有嘉,和蔼可亲,慈眉善目,耳聪目明,银发苍苍,平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多了些沧海桑田的深切感受。吴老十分健谈。她推扶着助走器由年轻的玉梅阿姨看护着,双目炯炯有神,满面红光地來到我们面前。我首先恭恭敬敬向吴老说明了來意:“……公木老师41年前在省图学会上讲话前,我当时作为省图书馆派出的会议筹备组秘书长,曾按着省委宣传部指示,原本为省社联领导起草了一份5千字的讲话稿,但公木老师未予采用,他只以一页16开的白纸写了份发言提纲,就登台即兴演讲,约3千字,他的这份报告一改原起草稿那种书生气、八股腔,多空话、套话,味同嚼腊,而是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如与人谈心,深入浅出。会后根据录音整理,发表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刋》上。现在我们这个小写作班子,都期望将佚文整理好,研究好,出好成果!请您老人家给予具体的指导,特别希望您老人家提供更多的内容,充实到研究佚文的文章里,我们决心以“抢救精神文明遗产”的态度来从事这项整理、研究工作。这是研究公木教授生平、思想,研究文艺思想史、学术发展史,宏扬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继承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金恩晖采访吴翔)


吴翔老师得知我们來意后,十分高兴,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并将佚文浏览一遍,吴老说:你们研究这篇佚文,很有必要。公木作为一位学者,一生笔耕不缀,在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和老庄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建树,《公木文集》皆收入很全,但他作为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者,一位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位资格很老的革命者,其作品集子中收入这类文章却是罕见的,如他作为延安“抗大”政治部宣传科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时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评论国际国内形势的文章,又如他在新中国建国前后在东北大学、东北师大、鞍钢教育处等文教领导岗位上活动的记录,还如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错划成“右派分子”来长春“工作”“改造”时留下的文字……,《公木文集》中都有较少收入。你们发现並保存下來的这篇佚文,恰恰是屬于这类文章。


她说:“这个问题,我曾多次想过,原想通过回忆录的方式,把《公木文集》中缺少的内容补充一些,但苦于没有借鉴,一直是迟迟末能动笔;今天看到佚文,正中下怀,将使我的回忆文章更能丰富一些,我的回忆录可自成一体,但其中有关内容,尽可作你们研究佚文时参考!”我和光正教授与佩明研究员,将原计划的采访提纲交给吴老,又同她一起讨论了她的回忆录题纲,在室内公木老师的肖象下,即时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协议。次日下午,光正教授特地陪同我和佩明研究员来到吴翔家,开始了为时3个小时的第一次回忆、采访。不算宽大的斗室,沙发摆得很紧凑,除了每隔一段时间有所提问外,全室只有吴翔前辈洪亮而清晰的语言。还有就是恭恭敬敬地倾听着、记录着吴老声音的我们。这真是盛夏日的一幅美丽而动人的风景!我们认为,吴翔老人家的胸怀宽广,文化功底颇深,真不愧为我党培养出来的一代杰出的教育家,老一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出门一笑大江横


经过3天的讨论、走访,我终于确定了公木教授佚文研究的合作者、研究目标和计划,分工与进度……同时,也避免了我一个人承担这两项繁重的课题的负担。现在,一篇研究论文《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哺育出的延安精神,升华成的公木教育思想——读《公木文集》的一篇佚文有感》,由我与魏佩明写作,已接近完成。另为一部公木教授夫人吴翔女士的回忆录,主要由魏佩明率贾颉采访编录,我们几人携手合作,共同将吴老口述录音和采访记录整理成文。目前大家正在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着。


2020年9月1日夜,我在卫星广场的一座茶馆里,与魏佩明等合作者们开完碰头会后分手,已是深夜11点多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明亮的月光,如泻满的水银,洒满笔直的柏油马路上,我走在笔直又有些起伏的回家的路上,很少行人,心情为之一振,猛然间喊出了一句古诗:“出门一笑大江横……”这句颇有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并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的古诗句,原本出自宋•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诗文为: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该诗描述的是作者被贬谪四川数年后,突然奉召自四川回到湖北,待新任命时的心境。前5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幽细秀美,第6句忽作粗犷之笔,把3种花都男性化了,前后不统一,不协调,结句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貌似更不统一;但在这陡峭的转折、强烈的反差中体现出参差变幻之美,进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的精神追求。


这些话,可使人认识该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面对滔滔大江,出门一笑。形容人的旷达襟怀。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往往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计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这些话,可帮助读者认识该诗出奇的结语的用意和功力所在,想到公木教授的佚文压在前几天我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现在依靠多位同道挚友,与诸位合作,甚感欣慰。有望任务完成,指日可待。


古为今用,众志成城。此刻,我们为完成佚文研究任务后,如释重负地得到了解脱,从心中充满了快乐,真的有一种“出门一笑大江横”的豪情逸兴,我仿佛年轻了30岁,从耄耋之年顷刻回到了知天命之年。

恩晖于长春南关五味斋寓所  2020年9月2日

附:公木讲话原文

重 大 的 责 任   殷 切 的 希 望

吉林省社联副主席公木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①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六日)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科学研讨会。我承蒙王承礼②同志邀请来参加这样一个盛会,感到很高兴。让我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向你们的大会,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地劳动、工作在图书馆岗位上的广大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对图书馆学没有研究,在这里是没有发言权的。我来到这里是向同志们学习的。在座的同志们大都是图书馆学专家,也是有丰富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的内行。因此,我到这里来讲活,只能是班门弄斧,只好讲几句外行话吧。


我想讲两点感想。首先,我这么想:图书馆学会的成立和科学讨论会的召形,定将大大丰富、充实和有力地推动我省社联的工作。


我省社联不久前就1979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提出了一个初步意见,大意是说:要以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抓住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我省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放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国庆三十周年。


为此,还曾就主要工作任务提出了一些设想。诸如:力争写出一批有新内容、新语官、新观点的论文,专著、小册子等等。又如:积极开展以加快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学会、年会、各学科的学术讨论会等等。现在我们图书馆学会的成立与讨论会的召开,正是使着这些设想成为现实的显著标志,它将不仅是对于图书馆学一个学科交流学术思想,跃学术空气,而且将对于我们其他各个学会的工作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省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的繁荣发展。以上就算第一点吧。


第二点,我还这么想:我得以来参加这个盛会,也还有着相当程度的个人成分,也就是个人因素。自然,我对图书馆是外行,我的专业是做教员,同时也搞点科研。不过在一九六O年前后,在我五十岁即“耳顺”之年的前后,我曾得有机会在吉林省图书馆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曾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三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并不算短智,如果说,我们祖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时代,至今オ三十年』那么,三年便占据着十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对工作我虽然并没有做出什么武献,但对我个人说来米,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一、身体鞭炼得更结实了,自从那时以后,到今天没有住过一次医院,没有过分地打扰过医院、大夫同志们:二、在三年期间,曾踏踏实实地念了几本书。而更重要的在这一段见习工作的过程中,使我初步地了解到图书馆的业务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的责任应是很重大的。这使我每当想到或听到“图书馆”这个词,便引起象听到一位“亲友”的名字似的那么一种感受,感到亲切。我曾想马克思写出《资本论》是借助伦教的大英帝国博物院的图书馆,昨天在火车里还听到王承礼同志谈到这一点;他曾到马克思在阅覧室的座位处参观过。列宁《哲学笔记》,给近五十种专著或论文作了摘录与札记,其中相当部分是在伯尔尼图书馆阅览室进行的还有一篇《关于索尔邦图书馆中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书的札记》。此外,大家熟知的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造者李大钊同志曾任北大图书馆长。我们伟大领神毛泽东同志也曾在这个图书馆里工作过,这些都已经成为永久的纪念、展览的场所了。我们的毛主席那颖丰富智慧的头脑,当然是由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义经人民革命的峰火所久经锻炼出来的,可是那包括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雨露阳光则是由沙图书馆图书阅览室中汲取的。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这些事迹都更增加我对于图书馆这项工作的崇敬之情。


当然,更现实些来说:图书馆是积累了各个科学门类的书刊资料,可以说是人类知识的宝藏,一个人一生中受正式教育的年代毕竟有限,小学、中学大约十年(如果改为六、六制,也只十二年),加上大学也不过十四、五年或十五、六年。更多的年代是在工作、劳动岗位上接受社会教育,进行自修。一一而社会教育,自修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就是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员是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应该说也是“最可爱的人”(如魏同志所说的),同时又是辅导读者进行自学的好者师(《园丁之歌》也应该是为我们图书馆员谱写的赞歌)。这就是说,一个图书馆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群众,我们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怎样估价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也不算过分吧。


在座的同志们大都是图书馆学的专家,都很懂得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去查阅到他们所急需的书刊资料的规律和方法。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体会到:要真正做好图书馆工作并不容易,既需要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有科学地管理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因此,尽管我对图书馆这门学问是个白丁,但我想,仅就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去解决如何利用馆书刊、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服务这样一个问题,也是大有学问,值得认真、负贵地研究,下功夫、用气力地去探讨的。我相信,通过学会的成立,科学讨论会的召开,同志们一定会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取得很大的进展。


我讲了上面的一些门外汉的话,无非是一个意思,图书馆是党在文化战线上的一个重要部门。今天,我们成立了图书馆学会,召开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使我们省社联增加了一批新战友,使我们省社会科学园地里又开放出一朵新花。这是一件大喜事,这不仅对全省图书馆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是一件大喜事,而且,对全省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对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


值此大会开幕之际,让我再一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