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刘爽:游在·考古江湖·边上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0-09-02 17:13     点击量:466

2020年是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成立35周年,也是我从环境化学专业毕业留校与吉大考古结缘的2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抚今追昔畅想未来,以我纵跨吉大文理两大最强学科——化学和考古的背景,从事文物管理、保护、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并且攻读了吉大古文字方向的硕士学位和北大科技考古方向的博士学位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此间种种感悟和思考,作为对抚育了我三十年的吉大沃土的深情回报。


 1995年我本科毕业留校,进入考古系文物陈列室,自此开启了作为一名理科生游走在吉大考古江湖边缘的神奇经历。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里面最强调实物证据的,也是最强调多学科合作的交叉学科,注重资料整理、时空观察、区系类型、文字训诂、历史传承……而理科思维会更强调检测分析、逻辑推理、数据证明、开门见山……


eb5658217e90c5286575a7b0b0832b88.jpg

(刘爽博士在指导学生进行瓷器粘接修复实验)



由于我本科接受的是化学学术训练,既不会主持考古工地,也不能指导田野实习,既不敢豪饮纵论天下,也无法挖土睥睨苍生,多年来我在吉大考古就像一名旁观者,素闻“考古就是一个江湖”,故幽默地称之为“游在考古江湖边上”。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接管了学校的文物库房,负责管理库房数千件文物,同时承担文物室的日常工作。平心而论,文物室是吉林大学最为特殊的一个部门,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以其收藏家的卓越眼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吉大购置收藏了一批珍贵精美的历史文物,使得学校文物室(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前身)的藏品等级规格之高数量之丰超越现今许多高校博物馆,但由于环境空间所限,文物室当时屈居于新教学楼一隅,远离考古系南区教学办公区域,且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开展过多的展教工作,众多珍贵文物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不为大众所知,我每天上班、撤防、清扫、整理、巡视、检查、接待、布防、下班……贡献出自己所有的节假日,遇到突发事件保证随叫随到,包括半夜报警、屋顶漏雨、暖气跑水、大楼维修期间别有用心的工人故意砸窗……即使在休产假期间,接到单位报警电话也迅速赶到文物八楼库房进行全面排查,由于太紧张加之抢时间的缘故,以至于下楼时惊恐地发现自己几乎不会走路了。在安防水平世界一流的巴黎圣母院都燃起熊熊烈火、文物失窃损毁事件频发、文物监管人员人身安全仍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今天,我不无骄傲地说:“在文物室工作的十三年里,我负责的文物库房的数千件文物没有一件丢失损坏,也未曾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1997年,在文物室工作步入正轨两年后,领导找我谈话,要求我给考古系的本科生讲文物保护课,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得以充分体现。初上讲台不无稚嫩,但每一次不足失误我都会在下一次教学中弥补,认真备课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这个过程也是自己进步提高的过程,而从中学到的知识也正好应用到我的文物管理工作中。长春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天漫长寒冷干燥,相比于南方的湿热气候有利于大部分无机材质文物的保存;保护原理中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深入我心,对于非濒危文物“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每一件文物都有固定的可以按图索骥的位置坐标;直接接触文物让我意识到对于这些保存在库房中的历史文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操作规范,避免日常工作失误,因此制定了详细的《文物整理操作规范》;对于金属器避开多雨潮湿的季节进行拍照、测量、登记等操作;保持小环境的密闭稳定,定期施放樟脑以驱虫避蠹,而“不戴手套不接触文物”已然成为我的一种本能,甚至在文物面前都不敢高声笑语,等等。


文物室就像一座银行金库,但学校的防卫系统却远不如金库般严密,安全保卫工作压力山大,用同事的话讲就是“每天都坐在火山口”、“只要出事就是大事”……日常整理工作繁重琐碎,不为人见也自觉“不足为外人道”,多年养成的习惯使我处处小心谨慎以避免出错,每天睡前都要过一遍白天的工作程序,看有没有疏漏失误;有时我会从办公室唯一不遮挡窗帘的窗口向下边眺望,边发呆边想:要是有歹徒闯进来胁迫我,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希望那颗大树能温柔地把我接住;听到消防车、警车的鸣笛声也会不自觉地紧张,害怕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我大学毕业那年的元旦,我就亲眼看见宿舍楼对面的红楼烈焰滚滚火光冲天,起因不过是一位失恋同学排遣寂寞的一只烟头。当时也流传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有学生被烟封锁在教室,消防员逐间敲门,学生刚一开门就被一把薅出;也有重点实验室的老教授拒绝接受营救,誓与实验室共存亡……硕士期间能跟林沄老师学习古文字是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一次会后,我搭乘林老师和滕铭予老师顺风车回家,闲聊中林老师突然建议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可以作“吉林大学藏玺印研究”,当时滕老师马上接了句:“刘爽你太幸运啦!”确如此,针对我的知识短板,结合工作实际,再也没有比古玺印研究更适合的课题了:首先文物室的古玺印跨越各个时代,内容精彩纷呈;其次吉大有古文字方面最好的资源,我可以心无旁骛的遨游学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课题,为此我上古文字课,翻阅《金文编》《古玺文编》《古玺汇编》《说文解字》等,为了研究镇馆之宝“岳飞”印,我甚至去读《岳飞传》。在硕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失去了奋斗目标的我一度非常迷茫,我想继续学习古文字,林老师却认为古文字方面不需要师资,建议我再考一次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方向研究生,对此我颇畏惧……这时在北大读博、工作的大学同学刘洋夫妇向我伸出了援手,为我提供北大博士考试的相关信息资源,我全力以赴复习了两个月,居然通过了北大的博士学位入学考试,自此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科技考古。


 走进新世纪,时代的大潮更强调人文关怀,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念在一起碰撞激荡,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终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值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成立35周年之际,写下这篇纪念文章仿佛呼应了2020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身为老师我谨牢记: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前路漫漫,我将继续前行,无问西东。(此文来自公众号文物之声)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