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
是值得年鉴志书编纂借鉴的好经验
费丽群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拜读了吉林省图书馆原馆长,我省地方志学,图书馆学的专家金恩辉先生近日出版的《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其内容十分丰富、许多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知识,都是常人所未曾接触过的, 例如关于毛主席对于目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金恩辉先生即有独到的论述 ,他在《毛泽东书目、索引工作的实践》[見文集下册,第497页]一文中举出了1926年和1956年毛主席的两篇关于目录学领域的实践成果有关论述,即是证明。作为一名图书馆业内人士的我读来倍感亲切与自豪。金恩辉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他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业的研究,他的这篇文章不仅为研究开国元勋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嶄新的视角,也为探索编纂年鉴志书的朋友们在“目录学”书目方面,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金恩辉先生在这篇《毛泽东书目、索引工作的实践》中提出:“无论是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时期,还是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毛泽东都十分注意利用图书书目、索引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文献以1926年毛泽东亲自提议和主持,拟定纲目,参加编撰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目,及其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和参与下,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编辑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文献汇编为例,阐述了毛泽东的目录学思想,强调指出这是继列宁对鲁巴金的《书林概述》所写的书评和列宁编撰的《马克思主义参考书目》以后,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目录学理论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关于《民国运动丛书书目》
金先生考证了该书目问世的时代背景:“《国民运动丛书书目》,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亲自拟定的书目。1923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统一战线确立以后全国工农运动普遍高涨。1925年五六月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 五卅 ’ 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工农运动的革命风暴,加速了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中国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三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内部分化剧烈,特别是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后,中国革命出现了严重危机......”在那样一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巩固统一战线,推进国民革命运动,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共产党人毛泽东提议并亲自编拟了《国民运动丛书书目》。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本“官宣”的推荐性书目,具体说来是对外宣传、对内教育训练,让人们了解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状况用的。它对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毛泽东更是有效地利用了国共合作的平台,达到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之目的。当年这些对国民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文献,能得以系统记录并保存下来,毛泽东功不可没。
如果以图书馆学学者的专业眼光看,金先生更加详细概括总结出《国民运动丛书书目》编撰的三大特点——“第一,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和思想性,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肩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任务的书目”。“这是一部推荐性书目,正确地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收集和筛选材料,避免纯客观主义的倾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方针、政策、路线,放在主要的地位,为我国现代书目工作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第二,具有鲜明的群众观点,一切从读者所关心的现实出发,力图回答当时国内阶级斗争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和事件。”在毛泽东拟定的这个书目中,有谈工运的、有谈农运的、有谈妇女运动的、也有谈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国共人士,广大劳苦大众和革命知识分子十分关切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提供的这个书目,联系实际,广收资料,严谨筛选,向人们推荐了能够从从理论上回答现实问题的图书。”“第三,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科学体系。” 毛泽东拟定的《国民运动丛书书目》,是一个涉及不同学科门类,具有广泛知识内容的科学体系。毛泽东从革命实际需要出发,“在广博而崭新的学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选择出来的各种问题的代表性著作。”书目所列的60种著作中,既有对革命的、进步的思潮的宣传,也有对反动落后思潮的批判;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历史淵藪的追溯;既有政党、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该丛书书目共分5辑,每辑12种书,各有特点,辑联在一起又浑然成一体,既有独立性,又有联贯性,是“把严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列宁语)”的典范性的书目,在革命时期,使书目真正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唤起民众的手段”。
以上三大特点,为我国革命时期“走出了书斋,走向世界”的目录学研究,指引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目录工作实践打下了基础。正如毛泽东说过的那样,“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目录学也不例外。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也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代大思想家把人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两大类。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的阶级立场是十分鲜明的,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对被统治阶级始终采取愚民政策。我国目录学史上很重要的巨著,清·《四库全书总目》,为巩固清王朝的统制,则不仅仅是愚民,凡被疑对满清统制不利的文献统统禁毁。可见中国古代官方编撰书目的思想性是多么强烈。进入现代社会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国民,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比较,思想相对落后些。我党创始人之一,早期革命家李汉俊说:“他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而我国的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所以,毛泽东编撰的这本官宣式推荐性书目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让马列主义思想在国民中传播,让马列主义大众化,进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个书目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目录学的思想性原则,在我国现代目录学史上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称其具有里程碑的价值也不过分。
二、关于《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目录索引
“1962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正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主持、参与下编辑出版的文献汇编,收集了关于我国农业合作化问题的重要的、典型的文件和文章。毛泽东亲自为这部汇编写了序言和按语。该书依省编排文章,书后有简要注释、编者按语索引和内容分类索引”。《国民运动丛书书目》是群书目录,而此书目是一书的目录,是一书的篇目索引。为了从目录学的角度,阐述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金先生濃墨重彩地分析了该索引的特色。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运用的目录学思想和方法,以及选取内容的角度和采用的形式,是系统的、完整的、典型的和成功的。它既有对我国源远流长的目录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完整性。该书由序言、总目、正文(包括本书编者按)、简要注释、编者按语索引、内容分类索引等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目录体系。序言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概述了该书宗旨、读者对象、材料编选过程、基本内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了中国农村形势和实行农业化的历史必然性,它的重要意义、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党在农业化运动中的基本任务,这是全书的一个总纲,总目则揭示了全书的结构,是总纲的一个补充,两者交相生辉, 就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该书正文共收入176篇文件和文章,约90万字,每篇文章于片名之后,均注明作者,写作喝或发表日期(如该文公开发表过 ,又注明发表的报刊名称和日期,毛泽东亲自为其中103篇文章写了按语,所收文章打破了以内容分类编排的做法,采取了分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编排”的形式,这是为了指导全国各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各省(市,自治区)选入的文章数量不一,多者如山西省 ,入选16篇,少者有三四篇。该书共有简要注释298条,主要对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术语作了简要,简明扼要的解释,编者按语索引则按书中篇名次序将有按语的文章,标明文章题目,并指出了该文在书中的位置,(页码)。上述几个部分和内容分类索引连贯在一起,自然地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 ,灵活性。该书正文依我国当时的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排列,有助于读者掌握全国各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规模、速度和特点,便于各地交流经验,推动面上的工作,这种编排目录的方法是一种创造。但是,这样做却使同一内容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经验不同,而各自写的文章,分别地排列在各自的省(市、自治区)中了,读者如果按内容查阅相同或相近问题的文章,就难免产生某种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编者以高度的灵活性,采取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即:在书后编了一个本书内容分类索引;这个分类索引根据当时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的性质设置类目,每一类目下打破按省(市、自治)区编排的界限,集中的一组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文章,该索引共分47类”。“(类目)设置的精细、深入,类目次序由全局到局部,由党政到经济管理,由生产到生活乃至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均无忽略,可见编者归纳分析问题的精辟,并且是处处为了读者着想的。任何一个读者,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遇到某一问题,只要按此索引查找文章,一索即得,使用起来十分便捷”。
“三,“继承与创新。中国目录学自古以来就有‘解题’‘互箸’,‘别裁’等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编者,为103篇文件和文章所加的按语,正是继承了古代目录学解题、提要的传统。毛泽东所撰写的按语,一般是从文章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出发,对文章所阐发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进行实事求是的析,并联系整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总背景,善于抓住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提出科学的结论,用以推动面上的工作。毛泽东所写的按语,不拘泥于面面俱到,求全求备的形式,完全摆脱了八股味,用如炬的目光,对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如:,有的按语标明:“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经验,希望读者注意”;有的按语为:“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有的按语为:“此件有用 可做各地订立社章的参考”。“(这些按语)皆高屋建瓴,簡明果断,寥寥两三句,字字中的。这是一种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优良文风”。
“毛泽东所写的按语文字,无论长短,都充分地体现了从推荐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出发去介绍文章的目的。由于读者对象和需要的不同,编者按语中常常是相当准确地指明的文章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千篇一律泛泛发议。因篇目的不同,我们看到编者评价推荐分寸各不相同的按语”。如,有的按语是“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有的按语是“这样地去解散合作社是错误的,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有的按语是“这篇写的很好,可供一切畜牧业合作社参考。等等,这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卓越的洞察力恰如其分地指出文章的实际价值,不仅使读者茅塞顿开,而且也避免人们望风扑影不得要领。上述按语的写法,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目录学解题的传统,而且在新的历史时代对其加以革新,是对古代目录学解题“泛释无义”的传统的新创造。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分类索引也有对古代目录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之处,该索引47个类目,对有的文章,常常据其内容做交叉重复的反应。如《5亿农民的方向》一文,在‘一个地方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树立贫穷在合作社领导机关内的优势’;‘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勤俭办社’四个类目里都做了重复的反映。这是对古代目录学‘互著’、‘别裁’传统的发扬”。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编辑的文件汇编的典型,其书目索引亦堪称新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历代传统的官修书目,着眼点都是帮助统治阶级“治”民的,而此书总全国各地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的文献,条其纲目,分类索引,目的是为切实解决六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千方百计地、深入浅出地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难,每条按语都诠释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彰显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在以后目录学发展的里程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金先生在结语中指出,“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这两者(《国民运动丛书书目》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目录索引)都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编制书目索引的范例,也是毛泽东为我国目录学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翻开中华民族千年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历代卓有建樹的帝王都十分重视书目的编撰工作,使得民族重要典籍得以传承,民族的文脉得以延续。但亲自策划并参与书目的选书,撰写提要等具体工作的国家元首级人物,恐怕唯有毛泽东一人。毛泽东策划并参与编撰的这两个书目虽小,但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浩如烟海的书目作品中,金先生独具慧眼,挖掘出我国目录学思想史上“坐标”级的作品,不仅仅对研究毛泽东的生平很有意义, 更是对我国目录学研究和指导目录工作实践做出的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