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吉林校友网
校友工作与生活
王瑞来:敬畏生命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7-05 21:12     点击量:196

敬畏生命


王瑞来


多年前,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养猪教室》。这是根据真事拍摄的电影。原作者黑田恭史曾根据担任班主任时代的经历,写过一本书,题为《小猪与32个小学生:生命教育900天》。电影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

班主任黑田想让孩子们懂得珍视生命,便让班里的孩子们养了一头小猪。当然前提是,让养大的小猪成为食用的肉猪。
几年过去,伴随着小猪的成长,孩子们也临近毕业。养大了的小猪如何处理,孩子们的意见纷纭。像宠物一般,在几年的饲养中已经产生了感情。因此,多数孩子主张把小猪送给低年级继续饲养下去。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无疑是把处理的责任推给了低年级同学,而作为肉猪食用也是对生命的珍视。
在毕业之前,孩子们一直为小猪的命运争论不休。
最后,还是由老师黑田决定,把猪送到了肉食加工厂。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都没有予以臧否,对与错不置评说。因为效果已经达到,从900天的饲养到最后的处理,让孩子们认真地面对了食物与生命这样严肃的问题。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皆有生命。
爱惜生命,并非是彻底“君子远庖厨”。不吃不喝,人的生命便无法延续。即使是吃素,也是消灭了一些生命。
似乎这是一个两难。
我们人类其实每天都以无数生命消失的方式,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对所有作为人类的食物而牺牲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充满敬畏。没有这些生命,也就没有了人类。可以大快朵颐,满足口腹之欲,但应怀着感恩之心、敬畏之意。敬畏的方式就是不浪费食物。
关于不浪费食物,自古以来,有许多诗文乃至谚语的教诲。比如人们熟知的唐代《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谚语等等。
不过,仔细想想,上述这些中国自古以来的认识,都是以悯农为出发点的。告诫人们,农民生产粮食的不易,不应当浪费。
万物皆有灵,皆是不同形式的生命存在。从敬畏生命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的食物,这当是更高的境界。
人类与万物共存。所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当地球只剩下了人,就离人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人类,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
且不论典籍真伪,古老的《尚书》中,就有了“暴殄天物”一词。《武成》篇云:“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害虐烝民”是说残害人,“暴殄天物”则是指残害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对于“暴殄天物”,唐代孔颖达疏云:“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皆暴绝之。”这是具体的解释。而汉代孔安国的抽象解释则更有高度:“暴绝天物,言逆天也。”
逆天形同自绝。暴殄天物,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残害。
珍视生命,良性循环,在这个星球上,人类与所有生灵和谐共荣。除了生命,还有无生命之资源,也在珍视之列。
敬畏生命,并不是一种宗教意识,而是普遍的情怀。

(载自7月2日中国社会报)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