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不该说课的,因为早已放假了,何况新年说课有督促年轻人学习的嫌疑,就更不应该讲“师生”的话题了。
怎奈教过的学生发微信拜年,又开始胡乱地表扬起我来。我不忍心和他们啰嗦,还是落笔说几句“课”吧。
时代在变,课程的概念和几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就算我有积累、有精华、有方法,讲八个小时还不够吗?但是,近代以来,或者只说改革开放之后,课程都是四十五分钟、一个半小时,n科,m门课,1或2学分、百分制这一套。上课不带笔、不带纸还能字字珠玑的老师已经没有了——中文系(文学院)的苏兴(《西游记》研究专家)老先生就是这样。
课程体系是个巨大的工程。积极的变化,非个人力所能及。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课程太多,根本不利于年轻人成长。无数的弊端和惨痛的教训就在那里:脱离实际、无限注水、浪费时间等等。有了这个认识,我自己要怎么办呢?就是现有课程(国别史、中外关系史都包括)如果被砍,一定欣然接受。因为学生不用选了,可能用相应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那自己怎么办呢?说的俗一点:为了刷存在感,唯一的出路是摸索开新课,找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
为何不在微信上和学生说上面的话呢?
破坏新年气氛。学生还要挖空心思继续表扬和恭维我,他们在手机上给我回复消息太费眼睛。倘若他们不走亲访友,应该去锻炼,去看雪。
我得备新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