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评析《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
潘娜兰,吴汉华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摘 要:金恩晖先生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为我国图书馆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凝聚了恩晖先生60余年间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心血,收集整理了先生在不同时期撰写的关于图书馆学的文章。整部作品深入浅出、浑然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展现出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学识、凝练的语言表达,极具指导性、借鉴性、激励性和鉴赏性,堪称图书馆学领域的佳作。笔者主要从从著作简介、著作优点、著作不足等三个方面介绍《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以加深读者对该著作的了解。
1引言
《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记录了恩晖先生勤勉奋进的学术生涯,凸显了先生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展示了先生硕果累累的研究成果。近百万字的著作,凝聚了先生60余年来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的心血。通过阅读恩晖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读者不仅能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事业建设、文献学及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能了解到图书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正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评价的那样,恩晖先生的文章“有职业特点,还有时代印记”[1]。同时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许多图书馆学方面的著作,认识众多图书馆学界的前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可贵的品质。可以说《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的一部绝佳之作,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笔者将从作者及著作简介、著作的优点、著作的不足三个方面介绍《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该著作。
2关于作者及著作
2.1作者简介
金恩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今信息管理系),随后进入吉林省图书馆工作,直至退休,一直从事与图书馆相关的工作。恩晖先生主要研究图书馆学,同时也涉猎地方史志、古籍文献以及文艺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前后出版了400多篇文章,40余部著作,可见其研究成果之丰硕。恩晖先生对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王子舟教授评价其为“我国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优秀代表”[2]。
2.2《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简介
《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于2020年9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收集整理了恩晖先生在60余年间撰写的关于图书馆学的文章共140多篇。《文集》中的文章多是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30余年间产生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内容浑然一体,指导性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文集》共分为九个专题,依次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采访、分类及其他业务工作;图书馆学教育与学会、刊物工作;图书馆的读者阅读指导;文献工作、文献学及文献检索;目录工作、信息管理与目录学、信息学;记述与评论图书馆界师友的研究及其著作。每个部分探讨的内容明显不同,便于读者分专题阅读。
3.《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之优点
说起“图书馆学”,很多人受字面意思影响的同时,还受该名称固有的职业属性和定位所限[3],认为是专供图书馆工作者学习的科学。那图书馆学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研究图书馆事业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规律的科学,产生于图书馆实践,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4]。图书馆学不同于其他的科学,它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王朝出现图书馆时,就有了图书馆学的身影;说它年轻,则是因为直到1807年德国图书馆学家M·施雷廷格提出“图书馆学”一词,才标志着近代图书馆学的诞生[5]。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人认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日渐丧失,图书馆学开始面临生存危机,此起彼伏的声音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焦虑。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恩晖先生的《文集》也许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指导。细读先生的《文集》后,笔者将其优点概括如下: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指导性
理论研究源于实践,若脱离了实践,理论将是镌空妄实,不切实际。属于方法学科的图书馆学更是如此。恩晖先生的《文集》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是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的思考和想法。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面临着仅是对实际工作环节总结的困境,恩晖先生在就探讨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问题写给彭修义的约稿信件中,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文学原理进行对比,认为既然文学原理应该探讨文学艺术的普遍性规律,不能用《文学史》、《写作指导》等课程拼凑而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不应该由各个专业课来代替,至少应该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收集、储存、整理与利用等方面来探讨。
早在1979年,在“四个现代化”的背景下,恩晖先生及时总结了吉林省图书馆事业拨乱反正的情况,提出了图书馆要为生产、科学研究和广大民众服务的观点。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在40年后的今天,也仍然适合作为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
又如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创立13周年时,恩晖先生回顾了图书馆学会创立13年以来的工作,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同时也对学会之后的工作进行思考,指出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图书馆学研究为原则,搞好馆际、学会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会与国内外的学者、组织的学术交流。恩晖先生对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这种科学而理性的思考值得如今的图书馆工作者们学习和借鉴。
《文集》中关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正如《文集》中提到的“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6],那么,恩晖先生在从事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对图书馆学进行研究是有据可依,富有说服力的。因此,面对学术界对图书馆今后的社会地位的担忧与怀疑,不妨看看恩晖先生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采访、分类及其他业务工作、图书馆学教育、读者阅读指导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就会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存在的形式也许会改变,但是其作为人类精神来源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社会地位不会被动摇。
3.2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具有借鉴性
图书馆学虽然是一门独立学科,但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都有交叉。且图书馆学是方法学科,因此,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具有合理性。恩晖先生将图书馆学与地方志研究等结合,完成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
此处仅列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先生前后花费数年时间整理、研究《打牲乌拉志典全书》,并与梁志忠先生合作编辑、校释,将整理结果编入《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并在2008年提出将乌拉史料文库、乌拉文化、乌拉街遗存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建议。这恰好与时下流行的“文旅融合”相呼应,既让旅游有了内涵,又让文化有了载体,“诗”和“远方”都可兼得。先生在十多年前就能提出此种建议,让人心生敬佩;联合东北三省30余位图书馆工作者共同完成《东北地方志中的边疆问题史料类编》的科研项目;与全国各省的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地方史地专家合作,整理、研究各省的地方志,最终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该丛书的出版,让读者有机会深入、系统地了解各个地方从古至今在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为各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依据;还与台湾图书馆学家胡述兆教授一起组织海峡两岸的文献学专家、图书馆学者共同编撰记录着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智慧的著作——《中国地方志书目提要》。除了对地方志进行研究,恩晖先生还将文献检索的原理和方法与哲学相结合,联合全国14所高校图书馆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了《哲学文献检索》一书。
恩晖先生将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促进不同领域的融合,用实例为我们证明了图书馆学和其他领域融合的可行性。我们今后也可以试着将图书馆学与别的学科结合,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3突出图情学者精神,具有激励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社会进入了空前便利的时代,但也让人们进入了一个浮躁的时代。不管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在学习中,越来越多的人总是“浮”于表面,难以将自己“沉”下去。甚至在本该纯粹的学术界,一些学者也开始变得浮躁,不能沉静下来研究学术。
恩晖先生的《文集》不仅展示了他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还突出了图书馆学界的前辈们在研究学术中体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不免让人为之感动。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们勇往直前。通过《文集》我们可以学习到:在“反右倾”政治运动中从容应对,在教学中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刘国钧教授的严肃认真;“坐拥书城四十载,事业学问皆楷模”的杨威理先生探求学问时的矢志不移;少年时勤学苦读,终成图书馆学大家的胡述兆教授的自立、自尊、自信、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创建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单行先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出的诚信、正直、公正;退休后仍坚持研究学问的刘尚恒先生的热情、执着;开创台湾图书馆事业的王振鹄先生的无私、真诚和宽容;堪称“理论和实践躬行者”的卢荷生教授的执着钻研和热忱奉献;赫彦生先生的襟怀坦白、志洁淡泊;以及恩晖先生在编撰《图书馆业务自学大全》时“自裁”自己所写的3本书,体现出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
这些只是《文集》中的一小部分例子,但仅是这些前辈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去景仰。也许我们还达不到前辈们的境界,但只要向他们看齐,就总会有所进步,进而沉静下来。可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4文学功底深厚,具有鉴赏性
研读整部《文集》,会发现恩晖先生文学功底之深厚、学识之丰富、语言表达之凝练,令人叹为观止,他总是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阐明关于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相关学科等较为复杂的内容,便于读者理解。更让笔者惊叹的是,恩晖先生文采斐然,在多篇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恰到好处,使整部《文集》浑然一体。
例如,先生以“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来形容与同行之间合作、治学的友谊;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来回答图书馆改革的诸多问题,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革;用元代王冕的《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评价作家董速的作品《挚爱》;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形容读书、治学领域新老学者交替的现象;用“别裁伪题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来评价关长荣先生及其作品《<辽海丛书>研究》;用“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 描绘来唐西民馆长弃笔投戎的形象……
恩晖先生的引用不免让人感慨得有多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将这些古诗词信手拈来,并使用得恰到好处。一部描写图书馆学研究的文集竟然能表现出文学美,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值得读者去认真阅读鉴赏。
4.《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之不足
恩晖先生的《文集》的优点确实十分突出。但是,任何作品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先生的《文集》也不例外。笔者将其不足概括如下:
4.1对读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
文集本身的形式就存在着不足之处,即对读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当读者想要了解某一知识点时,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提炼和总结。恩晖先生的《文集》也没能避免这个问题。例如读者若想详细了解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内容,只读《文集》中的一两篇文章显然是不行的,需要通读“图书馆事业建设”专题的所有文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公共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图书馆事业本身为群众、生产、教学科研服务的价值;在图书馆事业建设中存在的缺乏对发展战略的思考、期刊费用大幅上涨等问题;以及需从图书馆管理,改变图书馆工作者的思想态度,总结历史经验,吸收别国先进经验,勇于改革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建设图书馆等内容。这些内容分散在整个专题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总结、提炼,才能从整体上详细地了解图书馆事业建设。
4.2部分内容具有历史局限性
由于《文集》收集整理的是恩晖先生60余年来研究图书馆学所写的文章,文章中的有些内容在先生写作时适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变化,而在出版时又未能及时更新,因此具有历史局限性。例如恩晖先生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采访与分类、图书馆学教育、读者阅读指导等方面指出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现在看来明显滞后了,读者需要重新查找文献资料才能了解到较新的内容。又如,先生在《学术论著短评(六则)》中提到,图书馆网络化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前沿课题[7]。在1993年,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确实是一个前沿的话题。不过在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学界对图书馆研究的深入,图书馆联盟研究虽然仍受到关注,但显然图书馆阅读推广、智慧图书馆、大数据、信息服务等才是前沿课题[8]。
4.3装帧实用性较差
《文集》采用的装订形式是精装,虽然显得精美大气、赏心悦目,但因为其封皮为硬壳,僵硬且厚重,不仅增加了书本的重量,还容易磕碰、折损、撕裂,不便读者随身携带。阅读时,也需将书本平放在桌面或双手捧着阅读。若想反复多次阅读,就更得小心翼翼。相比之下,不如阅读平装书方便、舒适、自在,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其装订形式实用性较差,更适合收藏与纪念。
但是《文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并不能影响我们发现其价值,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仅可以让读者的思维更加开放,从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还能引出读者对图书馆学更多的思考。
5.结语
由于笔者的阅读有限以及篇幅的限制,未能对《文集》的所有章节进行深入分析,因而本文列举出的《文集》的优缺点只是一部分,还有待补充。但可以肯定的是,恩晖先生的《文集》是图书馆学界的重要著作,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界的理论体系,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值得读者们细细品读。
最后,感谢金恩晖先生及图书情报领域的其他前辈,正是他们的奉献以及身上体现出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精神让图书情报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也希望当前的学者能向前辈们看齐,共同努力为图书情报领域书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5][6][7]金恩晖.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20:455,3-10,8,414.
[2]王子舟.且知且行的学术典范——《金恩晖图书馆学文集》序[J].图书馆,2019(07):1-5+21
[3]侯金川.图书馆学情报学向何处去?——新技术条件下的学科定位问题[J].图书馆,1998(03):17-20.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72.
[8]李少惠,韩慧.我国图书馆与情报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热点关切(2011—2020)[J].图书馆学研究,2020(18):2-13.
作者简介:
潘娜兰(1994-) 女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经济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
吴汉华(1977-) 男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间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企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